[圖文]黃金洞:瞿塘峽夔門的喋血傳奇
瞿塘峽夔門的喋血傳奇 夔門是瞿塘峽入口,又名"瞿塘關",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山巖上鐫刻著"夔門天下雄"5個大字,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門戶,瞿塘峽因此也有"夔峽"之稱。
夔門有一個神秘的洞口,被人們稱為"黃金洞",因為傳說中,洞內埋藏著很多金銀財寶。黃金洞在瞿塘峽南岸的絕壁上,洞上有70多米的懸崖,下有200多米的深谷,下端有一串 "Z"形的石孔,據說是藏寶者留下的遺跡。
而從中發現的一些遺物也為巴人這個古老民族的歸宿提供了線索。
黃金洞內真的有金銀珠寶嗎?是誰藏的寶呢?咆哮的江流穿過迂迴曲折的峽谷,在人們的思索中,闖過夔門,呼嘯而去……
白帝公孫述的黃金洞 坐落在長江邊上的白帝城,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是三峽旅遊線上久負盛名的景點。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很多,展出的文物及工 藝品有1000多件。距白帝城不遠有個黃金洞,傳說裡面的財寶和白帝城的命名人--公孫述有著莫大的關係。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公孫述與其父公孫仁本是漢臣,漢哀帝即位,公孫仁出任河南都尉,公孫述則來到天水郡清水縣為令。公孫仁見兒子年幼,便叫門 下老家人隨他一同上任。沒想到一個月後,老家人便獨自回來,說公孫述不願聽從他的指教,凡事自行一套,卻也將清水縣治理得井井有條。天水郡長愛才,又破格提拔公孫述兼 管其他五縣,五縣政通人和,奸盜不發,公孫述由此名聲大噪。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一批職位卑微的漢朝官吏紛紛變更門庭,公孫述也搖身一變,成為新朝官吏。王莽將蜀郡改名為導江,公孫述甘做貳臣,由此升任郡守,縣治設在臨邛。公 孫述此時仍以才能聞名,《華陽國志》記載,即便他日後離開了臨邛,蜀人追思他的政績,仍將臨邛城俗稱為公孫述城。
不幸的是,公孫述等失節的漢朝官吏官癮還未過足,新朝便在全國上下一片口誅筆伐中迅速崩塌,新朝官吏也成了過街老鼠。公元23年,綠林軍首領劉玄稱更始帝,復稱漢,聞得 風聲,各郡、縣百姓紛紛誅殺新朝官吏,揭竿而起。
導江遠在西南,大亂之初還未有動靜。更始帝復漢後,蜀中豪傑紛紛起兵響應,更始帝拜南陽人宗成為"虎牙將軍",派其領兵入蜀。公孫述是聰明人,他立即派人迎接宗成入成 都,沒想到宗成的部隊被他迎到成都後,難改綠林習氣,擄掠燒殺,無惡不作,根本不把公孫述放在眼裡,公孫述出力不討好,又忌憚宗成對自己不利,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了 宗成。他又派人謊稱漢朝使者,從東方而來,授輔漢將軍、蜀郡太守、益州牧大印。這樣,公孫述又搖身變為了漢臣。在取得公開的官位之後,公孫述起兵把那些起義強盜都剿滅 了,吞併了他們的部隊。這時候,他乾脆和玄漢政府翻臉,自己作了蜀王,建都成都。因為保境安民,一時很受當時境內百姓的擁戴。
公孫述托名漢臣,無非想借此籠絡人心,不久,他便自立為蜀王,定都成都。公元25年元月,劉秀率先稱帝。公孫述想效仿劉秀稱帝,又擔心自己非漢室正統,不能服眾,時常問 部下:"當皇帝的人都是有定數的,我能憑借什麼當皇帝呢?" 其部將也善察言觀色,馬上就知道公孫述的意思。於是說:"主公,天下本是能者當之,何況天命無常,只要百姓擁戴,當皇帝不是難事啊!" 公孫述聽了這話心裡美滋滋的,當晚就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在他耳邊念道:"公孫十二為期"。他醒過來對自己的夫人說起此夢,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說他的王朝可以延續12代 還是12年呢?如果僅僅是12年,雖能貴為皇帝,可惜國祚太短,冒這個險值嗎?公孫夫人此時膽量更大,她鼓勵丈夫說:"朝聞道,夕死尚可,何況十二乎?" 傳說當年公孫述兵臨赤甲時,曾看到一口古井中白氣蒸騰,矯夭如龍,騰空而起,夜裡又有光在他掌中刻字"公孫帝",因為公孫述尚白,自然以為這是個吉兆,是自己將成為真 龍天子的象徵,再加上夢境的寓意,此時公孫述認為自己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公元25年4月,公孫述築起了白帝城,在成都稱帝(自稱白帝),定都成都,國號"成家",年號"龍興"。稱帝以後,公孫述分封二子為王,大興土木建造宗廟、宮殿。而其出入宮 殿,必定先要陳列騎士儀仗。在南鄭修建行宮,在漢中積穀,養甲兵數十萬,並在成都修造了一座10層的赤樓,欄檻都用絲帛裝飾,大事侈靡。可見公孫述此時已在巴蜀之地大肆 搜刮。
建武十年,劉秀在基本掃盡中原群雄之後,在洛陽為大將吳漢、岑彭、來歙壯行,爾後,浩浩蕩蕩的大軍從水、陸兩路殺向成都,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兵臨城下。建武十二年,公 孫述在宮中占卜,卦書"虜死城下",公孫述大喜,又燃起了最後一絲希望,親自領兵出城,兵敗被刺,當晚死於成都城中。第二日,延岑開城投降,"成家"政權遂亡。
蜀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地饒物豐,公孫述在這裡盤踞了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國之君",其財產數量不容小覷,他戰死以後,蜀地一直流傳著公孫述兵敗前秘 密將數年積蓄的金銀珠寶藏在了夔門的一個洞穴裡,即今天說的"黃金洞",以備來日東山再起。而黃金洞內有寶物的傳說也誘惑著一批又一批的探險者。
專業探險隊的意外發現 1998年8月25日,在四川奉節探險的中國、英國、愛爾蘭三國聯合探險隊,登上夔門絕壁,準備揭開千百年來罩在黃金洞上的神秘面紗。70餘米的懸崖,200餘米的深谷,曾使無數 慕名前來的尋寶者知難而退。
實際上,早在1958年,奉節縣永樂鎮的一位農民便到過黃金洞,因他見洞中鷹隼出落,便背著個糞簍,從山頂吊根草繩滑入洞內,想找尋肥料。沒想到,在洞中,他沒有找到多少 肥料,卻看到不少棺木。一時氣憤,他將洞口的兩具懸棺推了下來,還撿回了一把青銅劍。可以想像,農民懸繩探寶洞,誘導了多少盜墓者。這次三國探險家探尋此洞時,發現洞 頂還懸著一根粗繩,繩邊的野草已被剷平。
早在1994年,中英聯合探險隊來奉節探險天坑地縫時,就對黃金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5年,中法聯合探險隊來奉節時,同樣對該洞表示神往,但是由於條件所限,沒能進洞。
這一次,中英探險隊和愛爾蘭探險家再次來到奉節,決心一定要揭開黃金洞之謎。探險隊在對天坑地縫作了再次考察後,決定由中國地質岩溶協會會長朱學隱教授和國際洞穴協會 秘書長安迪·伊文思帶隊,對黃金洞進行探險。所有隊員雖然為自己能探尋黃金洞,揭開千古謎而顯得異常激動,但是仍十分謹慎,8月24日就都趕到現場,熟悉環境,作前期準備 。
8月25日上午9時20分,隨著一顆耀眼的信號彈飛昇上天,48歲的地質專家安迪·伊文思,有40年探險經驗的英國探險家肯尼·泰勒,SRT(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繩滑行攀緣技術)專職 技師、36歲的愛爾蘭探險家瓦特,地質學碩士、30歲的中國地質專家張任,依靠SRT技術,從山頂依次滑下行至洞前,他們蕩鞦韆似的貼近山壁,抓住岩石。
隊員們先探了黃金洞周圍的3個小洞,然後爬進黃金洞。約半個小時,在洞中發現了一堆相互枕藉的屍骨,並發現有棺木碎片和四根完好的木棒。又過了半個小時,在洞壁上發現有 塗畫物,似是象形文字,圖像、線條清晰可見。洞內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古代兵器、家用器皿。然而,最終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又過了約莫半個小時,即行進約20米後,隊員已 走到盡頭。沒有找到任何能夠證明傳說中的種種事物存在的可靠依據,隊員們只好將發現的所有東西拍下了照片以便研究。
洞內物品是何年、何人所留?因為進入的是探險人員,考古方面留下的幾近空白,那洞壁上留下的"巴蜀圖語"說的是什麼?是否就是巴文?圖畫與巴文是否記載著巴人滅國之禍 的秘密呢?
巴人最後的歸宿 專家經過分析,認為黃金洞是最後一支巴人的滅絕之地。
巴人,是東夷部落首領太皋氏的後代,先秦時期一直生活在川東鄂西一帶。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被稱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 強大部族的包圍中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在長江流域創造了可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對川東地區經 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秦滅巴後,巴人相對獨立的"民族國家史"結束了,多支部族分散遷徙,主體進入五溪流域成了後世的五溪蠻;有的部族遁入大巴山、秦嶺南麓密林深處;有的遠徙東南到達福建 一帶,甚至遠徙到達中南半島越南、泰國、寮國、緬甸和印度,成為當地主體民族。還有一支巴人遠徙重洋,到達南美洲,成為洪都拉斯的印第安人祖先。其餘部族遷回了巴人賴 以發跡的清江峽谷,應了"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老話。巴人數千年以來的大遷徙,除了滅國後的移民路線,實質上是大規模逐鹽而居的移民。在其武鹽立國的過程中,最終將 三峽文化中的大溪文化、巫臷文化、早期巴文化等特質,與各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質樸勁勇、詭譎神秘的巴文明,並在秦以後融合楚文化後,逐漸融入了統一的中華帝國民族大家 庭,巴風楚韻從此根植於巴人後裔土家人的性靈中。
但秦以後,最初的巴人卻在歷史上失蹤了,只剩下史書上的點點遺記。
三國時,諸葛亮專門從巴人地區徵召了一支古代的特種部隊"三千連弩士",長期駐紮在漢中,那連弩,也不是被神化了的諸葛丞相發明的,而是巴人氏族部落的致命武器。巴人 連弩士成了諸葛亮大軍的王牌威師,射殺曹魏名將張郃就是他們幹的絕活。弩奇士的神話因此流傳了很多年。
到宋代,當蜀境一些少數民族起兵反叛,而官軍屢戰不勝時,朝廷首先就想起"歌舞以凌、殷人大潰"的巴人,將他們冠以"忠義勝軍"的稱號招募來,果然一戰平定蜀亂。南宋 政和年間,蜀中茂州發生叛亂,駐守成都的將帥周燾一籌莫展,大詩人蘇東坡的侄兒蘇元志去獻策,說:"只要招募巴人子弟去作戰,不用多,只消幾千人,就必勝無疑!"周燾 採納了這個建議。果然,很快反叛者就投降了。宋徽宗聽說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下旨讓巴人教授那些不會作戰的官軍們,叮囑"直到教會為止!" 至明時,巴人後裔仍顯示出驍勇善戰的特性。明嘉靖年間,因官軍的無能,應皇帝徵召,湘鄂西各路土家土司率本部土家兵慷慨奔赴東南沿海,其中容美(今鶴峰)土司王田九霄 與其年過八旬的老父田世爵出兵萬餘人,一舉擊敗倭寇,明世宗親自為諸土司頒賜"東南第一戰功"匾額。這也是史上少見的對倭寇的爽快勝利。
而且三峽地區歷史上先後出現過6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也衝擊著巴人的生存空間。這最早可追溯到夏末商初,《山海經》載:"(夏)耕……乃降於巫山。"這是指中原地區的夏耕 部族,在與其他部落的戰爭失敗後,從千里迢迢的中原來到巫山即今天的三峽地區。而離今最近的移民潮是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湖廣填四川"。到近年三峽工程遷建、蓄水,原來 居住在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萬縣、涪陵等巴人核心區的居民100多萬人,因為環境容量的問題,大部分被外遷,分散到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似乎是上天注定了 巴人及其後裔們萬年漂泊的命運。
巴人失蹤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懸案,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尋他們的蹤影,卻尋不到任何相關的蛛絲馬跡。就在巴人失蹤千年以後,神秘的夔門黃金洞為解開巴人失蹤之謎帶來了一絲 希望。
據那些巖壁上的象形文字記載,巴人在一次戰爭失敗後,扶老攜幼全族逃入洞中,走到江邊洞口,發現是一條絕路。便用赭石寫下了他們的不幸,以傳後人。最後全體在洞中殉難 ,黃金洞就成了巴國的墳墓。
那麼,巴人是從哪裡進入黃金洞的呢?解放後,人們從奉節縣水桶嶺找到了黃金洞的另一個出口,這個洞口就是千年以前巴人的入洞口。公元前221年,秦國大將司馬錯滅掉了川西 的蜀國後揮師劍門關,直取長江中遊的巴國。古代巴人在湖北巴東縣遭到滅楚秦兵的追殺,落荒逃進黃金洞,秦兵將立即將洞口封死。巴人只得不斷住裡鑽,走了7天7夜,終於看 見一線曙光,當他們歡呼著跑到洞口時,卻驚呆了:黃金洞下面竟然是萬丈深谷,巴人進退不得,便用赭石在壁上記下自己的不幸以示後人,然後全體在洞中殉難。
這支最後的巴人隊伍帶著他們全族的家當躲進了黃金洞,但考古工作者只在其中發現了兵器、家用器皿及骨骸。巴人有沒有在洞內埋藏黃金珠寶?為什麼數次探訪都沒有找到財寶的 遺跡?此前進入的農民真的只發現了一把巴式劍嗎?他是不是藏起了一些巴王的寶藏?這個洞另有出口通向外面嗎?至今留下的仍是一串難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