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上海瑞金醫院9號樓裡的百年「秘密」
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此建築已經有100年歷史
很多老上海人都知道瑞金醫院的9號樓,很多「特殊人物」曾經在這裡就診。恐怕再沒有比這幢樓更如此適合收藏瑞金醫院這100年的歷史記憶了。如今變身為「院史陳列館」的9號樓,藏著這家醫院百年「秘密」。
撰稿/黃 祺(記者) 汪 敏
法式兩層洋樓,紅磚外牆上鑲嵌白色玻璃窗框,入門就是左右弧形樓梯,盤旋上至二樓,扶手和欄杆都是紅木色,透著敦實的典雅,一掛歐式三層吊燈從二樓直垂到一樓,散發著銅色的柔光。
陽光透過落地窗幔,變成了乳白色,灑在走廊裡,隔開了窗外的喧鬧。這並不是一幕舊上海電影裡的場景,而是真真切切的現實。這幢小樓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過去的「9號樓」,如今的「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佇立在瑞金醫院一片綠陰的對面。這裡面,藏著這家醫院100年的「秘密」。
時光倒流
唐步雲醫生已經一頭銀髮,精幹的身軀也談不上強壯,但他的腳步敲在柚木色的木地板上卻鏗鏘作響,腳步聲迴盪在瑞金醫院院史陳列館裡,像是在細數過往的榮耀。
10月11日一早,唐步雲醫生就專程趕到瑞金醫院參觀剛剛落成的院史陳列館,他1961年進院工作,退休前曾是瑞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也是一名外科醫生,他一生最珍貴的時光都獻給了這家醫院和他的醫療事業。和他一樣,一群已經退休的老醫生欣喜地徘徊在陳列館中,在慶祝百年華誕的這一天共同回顧他們為之驕傲的一百年。
「我進瑞金時,他們還在做醫生。」唐步雲醫生仰頭望著外科醫學家傅培彬、內科醫學家鄺安坤的照片,講起曾經與醫學泰斗共事的情景,很有些驕傲。從1907年到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100年的歷史長河中,唐步雲進院的時間,正好在當中,看看前人,再望望來者,唐步雲說:「希望瑞金越來越好。」
恐怕再沒有比這幢樓更如此適合收藏瑞金醫院這100年的歷史記憶了,因為這幢樓本身就見證了瑞金的百年歷程。「這是瑞金醫院最老的一幢樓,建院之初建造,它也有100歲了。」唐步雲醫生悠悠地講著。
20世紀初,天主教江南教區主教姚宗李(法籍)為了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甫路(今瑞金二路)東側購買了165畝土地,用於開辦醫院。1906年開始籌建,首期工程建造了四幢兩層西式磚木結構房,一幢供修女用,一幢供職工用,兩幢供病人用。如今的院史陳列館,長期被稱為「9號樓」,就是最早的建築之一。
早期的瑞金醫院裡充滿了宗教氣氛,1907年10月13日開院時,它的名字是「廣慈醫院」,在教會內部則被稱為「聖瑪利亞醫院」。醫院裡僅有2名法國醫生,他們主要管理住院病人,門診病人則由修女施診給藥。1961年唐步雲進院工作時,「9號樓」的玻璃窗裝的還是彩色玻璃,就像今天我們在天主教堂裡看到的一樣,有的玻璃窗還拼貼成長翅膀的天使畫面。「文革」中,這些代表宗教文化的裝飾物被徹底損壞了。
崢嶸歲月
當年的「廣慈醫院」,用25年的時間,從55張病床發展成為擁有500張病床的大型醫院。
到1932年,醫院分設內科、外科、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和電療科等7個科室。此時,「廣慈醫院」聲名漸起,但醫護人員數量卻嚴重不足。這個時候,「廣慈醫院」迎來法國巴黎大學內科醫學博士鄺安坤,帶動了醫院內科臨床水平的提高。此後,1935年法國里昂大學外科學博士徐寶彝回國,他們一同讓「廣慈醫院」內外科的醫療水平登上上海領先地位。
當年的「9號樓」,也因為醫院的聲名鵲起,而迎來「特殊」的病人。唐步雲醫生說,老上海人可以不知道瑞金醫院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瑞金醫院的「9號樓」,都知道「9號樓」就是高級病房。因為「廣慈醫院」的醫療實力,很多「特殊人物」都曾經在這裡就診。走廊玻璃窗下的熱水汀如今已經不見蹤影,不過,唐步雲醫生還記得,「9號樓」冬暖夏涼,雖然當年病房的設施遠遠不如今天,但絕對是高級休養之地。
但是,歸國專家帶來的發展無法抵禦戰爭的重創。1941年,「廣慈醫院」被日軍強行佔領,一座籬笆把醫院一分為二,病房樓為日軍野戰醫院,老房子為「廣慈醫院」。因為害怕日軍的戕害,來醫院就診的病人越來越少,年輕的修女們紛紛回國,一些醫生也迫於生計辭職謀生。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廣慈醫院」才開始重新恢復生機。法國巴黎大學醫學院外科學博士司比利特、兒科學博士米雄、法國資深傳染病專家魏利奧、放射學專家載霞、留學比利時的外科學專家傅培彬、婦產科專家唐士恆、泌尿外科專家程一雄、耳鼻喉科專家劉濤、留學法國的皮膚科專家朱仲剛等專家陸續加入「廣慈醫院」,年輕的醫科學生們也進入醫院,為之後的瑞金醫院奠定了人才基礎。
1949年,「廣慈醫院」病床數達到780張,醫生人數也達到50多名,成為一家學科齊備的綜合醫院。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醫院,就是「廣慈」。
挑戰「首例」
新中國建立後的「廣慈醫院」,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個又一個零的突破在這一代醫務人員手中誕生。
「院史陳列館」一樓的一間展室裡,一個玻璃展櫃中擺放著幾件珍貴的東西。一隻木盒子,稜角已經被磨得又圓又滑,蓋子半開,裡面是手術用的刀、鉗、剪。一位中年醫生認真地觀察這些手術工具,就像要從中研讀出什麼高深的學問來。「我們現在使用的手術工具,材料要比那時好多了。」這些工具的主人,是著名外科專家傅培彬,在這位瑞金醫院外科靈魂人物的帶領下,一個個醫學難題在簡陋的醫療設施和艱苦的環境中被攻克,誕生了一個個醫療創舉。
林言箴是國內第一例肝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在回憶1977年那次創舉時,他時時要提到傅培彬。「我當時是普外科醫生,得知美國實施肝移植手術後,我便向老師傅培彬教授和董方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我們也可以做這個手術。」從一開始,傅培彬就支持這位學生勇敢地嘗試。
第一個接受肝移植手術的病人姓胡,是肝癌晚期患者,那時的情況與現在不同,一般仍會給晚期患者實施手術。手術後,病人存活了4個半月,這樣的效果在當時看來,已經史無前例。「手術室裡擠得滿滿當當,能夠使我鎮定地完成這台手術的,是始終站在我身後的兩位老師:傅培彬和董方中。沒有他們的信任和鼓勵,根本不可能促成這件事情。」林言箴說道。可以想見,如果沒有老專家的支持,沒有青年醫生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瑞金醫院肝移植學科堅實的基礎。
瑞金醫院歷史上另一個轟動一時的故事,是1958年搶救嚴重燒傷病人邱財康。1958年5月26日深夜,三名病人被緊急送至醫院,他們是上鋼三廠的3名煉鋼工人,一個多小時前,鐵水傾倒在地造成二人重傷,一個輕傷。兩名重傷病人幾乎體無完膚,其中一個叫邱財康,28歲。
情況緊急,全體外科住院醫生迅速集合在手術室搶救病人。第二天,在傅培彬的主持下,院內外專家緊急會診。對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來說,2名重傷患者的病情非常嚴重,存活機會微乎其微。邱財康的燒傷面積達到98.3%,絕大部傷是深二度,其中皮膚全層都已燒壞的三度燒傷占23%。按照當時最高的國際醫學水平,燒傷面積如果超過50%以上,死亡率就達85%,如果面積超過75%,就很難生存。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邱財康從重病室移到了嚴密消毒的手術室,開始實行暴露療法,手術室開放著冷氣,嚴格控制室內溫濕度,這樣可使病人體內的高熱散發出來,但又不能讓沒有皮膚覆蓋的創面受冷,過干或過濕,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醫務人員想盡了一切辦法。
由於病人體液大量滲出,按照常規補液已感不足,朱德安醫生提出加壓快速輸液的建議被採納,從而打破了以往根據國際灼傷醫學權威伊文思文獻記載的每天輸液不超過10000cc的規定。
為了挽救邱財康,瑞金醫院的醫生們不僅奉獻了自己的時間和經歷,連皮膚也要奉獻出來。為了控制感染,邱財康需要植皮,由傅培彬、董方中帶頭,所有的外科醫生都自願報名為邱財康獻出自己的皮膚。當時黨總支通過廣播向全院職工發出為邱財康獻皮的號召,頓時人們爭先恐後成群結隊湧向院長辦公室報名。
感人的故事和勇敢的創舉一直延續了3個多月,邱財康終於度過了危險期。成功治療燒傷面積超過85%的病人在醫學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瑞金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這次搶救中不斷創造新的治療方法,不僅挽救了邱財康的生命,也使我國的灼傷治療水平發生了跨越式的提高,為灼傷學科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廣博慈愛
「廣博慈愛,追求卓越」是瑞金醫院的院訓,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被一代代醫務人員傳承。
地震後的唐山廢墟中,也不缺乏瑞金醫生的身影。記者查閱資料,才發現正在院史陳列館裡徘徊的唐步雲老人,正是當年第一批臨時搶救隊的成員,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他和20多位醫生、在讀大學生一起趕赴唐山,投入到震後搶救中。
唐步雲沒有向記者提起當年的驚心動魄,同樣參加搶救隊的單友根,卻記錄下了那些艱苦的歲月。「河北是大陸性氣候,早晚涼而中午炎熱,太陽下達到攝氏38度高溫,唐山市內還散發出陣陣臭味,時有飛機不斷噴灑藥水以防疫情。」
不僅衛生條件惡劣,當時在唐山工作的搶險人員還要隨時防禦餘震。「當時餘震不斷,一般都在6級以下,偶爾也有6級以上7級以下的。」醫生們住在抗震房裡,「毛竹做屋架,1.20米以下的牆用磚砌(倒下來人不會受重傷),上面用竹簾做牆,外面糊泥防寒,地震時由於竹的韌性和彈性,地動它也動,不會塌下來,屋頂是油毛氈再鋪些草。兩隻長凳上放一塊板就是床。」
另一位地震發生10個月後來到唐山的醫生戚文航記錄道:「抗震棚的簡易是你們現在沒有辦法想像的,牆壁是蘆葦搭起來的,透著風雨,夏天熱冬天冷;沒有地板,地上就是土地,晚上蚯蚓會爬進鞋子,小草也會漸漸長出來。最可怕的是食堂裡的飯筐,黑黑的一片,仔細一看原來是蒼蠅覆蓋在上面,每次吃飯,都需要有人在旁邊趕蒼蠅,這樣才能露出底下白色的飯。」
戚文航們一點也沒有抱怨惡劣的環境,也沒有為自己的付出計較報酬。「比比第一批醫療隊,我們已經不算艱苦。第一批隊員他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不僅餐風露宿,據說喝的水裡面都有腐爛的味道。」
百年時光一代代流逝過去,瑞金醫院不僅始終恪守著救護本職,更在醫療科研上不斷獲得驕人成就,正所謂「追求卓越」,「廣博慈愛」。
1994年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人類基因組實驗室」、「內分泌代謝病實驗室」在瑞金醫院成立。1999年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在瑞金醫院正式掛牌,2002年法國在上海的第一個大型科技合作項目——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組研究聯合體正式啟動。
2001年,由陳竺院士領銜的上海市暨衛生部人類基因組學研究開放實驗室,經專家論證,被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為「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國家級第一個醫學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基地和重點實驗室。
2002年以「人口與健康」為主導,生物學與醫學交叉為特色的創新研究基地——「健康科學中心臨床研究部」在瑞金成立。
至2006年,瑞金醫院共有1093個科研項目獲得各類資助,擁有各級各類重點學科23個;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項216項;發表論文2725篇,主編、參編專著170部。博士研究生授予點22個,碩士研究生授予點29個,博士研究生導師83位,碩士研究生導師186位。
站在新百年的起點上,瑞金醫院又有了新的目標。自1999年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開通,到2002年醫院成功實現放射科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統)和PACS(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系統的構建,瑞金醫院實現了「無膠片化」管理。如今,建立「數字化醫院」,是瑞金醫院發展的新方向。(文中圖片由瑞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