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重慶巴縣衙門舊址:拆出越來越多等待破解的謎 | 陽光歷史

 

A-A+

[多圖]重慶巴縣衙門舊址:拆出越來越多等待破解的謎

2014年10月21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巴縣衙門舊址因舊城拆遷重見天日並得以重點保護


 



 


新發現了疑似老鼓樓的牆體


 



 


文管所工作人員正在辨認古磚上的字跡


 



 


今年春節,舊址一側的巴縣徵收局老樓失火


 



 


巴縣衙門檔案中的《甘願休妻改嫁文約》,上面竟有手腳印


 



 


側門上的「月水」題刻重見天日


 



 


巴縣衙門舊址開始斷火斷電,守衛人員從裡面搬離


 



 


新建板房派專人對舊址晝夜守護


 


    位於渝中區解放東路的巴縣衙門,老重慶的歷史人文符號。

    昨日,重慶城現存最老的衙門前,搭建起一間活動板房,拆遷單位派出專人進行24小時值守。

    負責該地塊拆遷的工作人員何文國介紹,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巴縣衙門,因舊城大拆遷大改造,迄今拆出越來越多等待破解的謎——

    巴縣衙門,系重慶城最後一座保留到現代的古代官衙,建於250多年前,由20多間房子圍成三個四合院(大堂審案、二堂會客、三堂縣太爺住家),大部分毀於抗戰時期日機轟炸,目前僅剩三堂三間老房,但因它是老重慶的歷史人文符號,上了歲數的重慶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三間破房淹沒於渝中半島下半城棚戶區,先後被改作街道企業廠房和居民住房,早已面目全非,2003年掛了塊「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牌匾,2009年,其周邊區域因舊城改造一一拆除,三間破房才重新迎來人們關注的目光。

    據渝中區文管所徐曉渝所長介紹:巴縣衙門原址周邊老房被拆掉後,一段高六七米,類似城牆的建築凸顯出來,文管部門制止了挖掘機的施工,使這段牆體得以保留。因該牆緊鄰縣衙女子監所原址,有人認為這是女監的高牆;也有專家根據史料《重慶府治全圖》推斷,這是下半城標誌性建築老鼓樓的牆體……

    就在這段牆體上,文管所工作人員發現一塊古磚,磚上依稀可辨「淳祐乙巳」字樣。經初步考證,淳祐是南宋宋理宗淳祐5年(公元1245年)的紀年。究竟這段牆體建於南宋,還是抗戰時期修復被炸牆體挪用了周邊宋代磚石,有待查考。

    而在三堂側門上方牆面,前幾天又發現一處鐫刻「月水」的題刻。今年春節期間,緊鄰巴縣衙門舊址一老建築、原巴縣徵收局失火,促使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巴縣衙門的保護——完善周邊封閉管理、斷絕舊址用火用電、撤出暫住人員、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

    清代離婚男方按手印女方按腳印

    巴縣衙門清代婚俗檔案中,一份道光年間的離婚檔案上,一個名叫王德盛的男子立出了「甘願休妻改嫁」的文約,原因竟是「年荒」讓他窮得養不活老婆。文約上同時提到,兩人離婚屬「夫妻友好協商」。但道光四年,名叫蒲洪福的男子則是以妻子「不守婦道,不孝公婆,不敬夫主」為由離婚。

    據研究人員說,在中國古代,離婚一般都是男方提出的,而且分「休妻」和「出妻」之別。一般來說,休妻表明女方並無大的過錯,而「出妻」則是女方觸犯了「七出之條」,是有大過錯的。

    奇怪的是,這兩份文約不但有當事人的手掌印,還有一個腳印。對此,研究人員推測,手印是男方的,腳印是女方的,因為古代男尊女卑。而且文約上有腳印必有手印,但有手印卻並不見得有腳印,這表明離婚由男方說了算,女方是否同意無關緊要。

    巴縣衙門檔案

    清代文獻寶庫


    3月14日,四川省檔案館首次對外公佈館藏重慶巴縣衙門清代婚俗檔案,這些珍貴檔案只是現存於該館的11萬餘卷巴縣衙門檔案中的冰山一角。

    巴縣衙門檔案現存11,3020卷,是國內現存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清代縣級地方政權檔案,以其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被中外史學界譽為「文獻寶庫」。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