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甘肅省現古羅馬軍團後裔 村民像歐洲人
甘肅小村現古羅馬軍團後裔
古羅馬士兵
羅馬軍團移動路線圖
村民蔡均年(音譯)有綠色的眼睛和泛紅的皮膚
據國外媒體2月8日報道,科學家們認為,中國甘肅省境內驪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羅馬失落軍團"的後裔。科學家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推測,是因為該村生活的許多居民除了傳統的中國人特徵,還揉和有西方人常見的碧眼、高鼻、金髮等特徵。為進一步證實此事是真是假,科學家已採集了93名村民的血樣,準備通過DNA技術和體質人類學測量,對驪靬人群進行群體遺傳學研究,將有助於解開史學界長期的爭論。
偏遠的甘肅省驪靬村位於戈壁沙漠邊緣,距離最近的城市三百多公里。關於驪靬是羅馬人後裔的研究,攪動了這個貧困村莊。現在,村口豎立著一個高大的柱廊,希望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臨近的永昌縣城入口則立了一座雕像,一個羅馬軍團士兵站在一名儒家學者和一個穆斯林婦女旁邊--民族和諧的標誌。
驪靬村與羅馬軍團有歷史淵源
上世紀50年代,專研中國歷史的牛津大學教授果梅爾-杜布斯率先提出驪靬村與羅馬軍團有歷史淵源的說法。他說,文獻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與匈奴爆發郅支城之戰,部分匈奴士兵被俘,這些俘虜後來建立驪靬村。史冊並載有羅馬執政官克拉蘇麾下失蹤部隊的傳奇故事。公元前53年,克拉蘇兵敗安息(今之伊朗東北),被當時佔領伊朗的帕提亞人斬首。羅馬人的東進擴張霸業從此受阻。相傳145名羅馬軍人被帕提亞人俘虜後流落多年。杜布斯推測,這些士兵後來可能成為僱傭兵參加與漢朝的戰爭,並在17年後被俘虜。此外,中國古代文獻也有記載,稱這些士兵採用一種"魚鱗陣"。杜布斯表示,"夾門魚鱗陣"就是羅馬軍的方陣隊形。
根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驪"是一個帶有軍事色彩的詞語,指的就是"羅馬軍團"的意思,也正是當時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於是眾多歷史學家紛紛推測,驪靬城正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之城。
另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陳湯在討伐郅支的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使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禦方式,這些戰法是羅馬軍隊的獨用戰術。有人認為,這是證明這支軍隊就是卡爾萊戰役中潰退並失蹤17年的古羅馬殘軍的最好證據。
驪靬村民像歐洲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專家竟然在驪靬城舊址周圍,找到了許多具有明顯歐洲人體貌特徵的居民。四十八歲的村民宋國榮(譯音)表示:"我認為我們是羅馬人的後裔。歷史文獻並記載,很早以前就有這種人出現在這裡。"宋國榮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有捲曲的紅色卷髮頭髮與鷹鉤鼻,與身材矮小的圓臉同事明顯有別,看上去不像是傳統的中國人。
38歲的當地居民蔡軍年(音譯)說,因為他的紅皮膚和綠眼睛,朋友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蔡羅馬"。他現在已經是當地名人了,最近還去了上海的義大利領事館,說不定他和義大利人還沾親帶故。杜布斯教授的構想40年後才傳到中國。因為在"文革"時期,人們不敢承認有外國血統,當時這種說法並沒有流傳開來。
蔡羅馬說,他的曾祖父告訴他,羅馬人的墳墓就在祁連山,離他們的村子有一天半的路程。但是他從來沒有將自己從父親那裡遺傳來的奇怪長相和羅馬人聯繫起來。"人們只是認為我有皮膚病。"他說。
在這裡的村民還保留著不少古羅馬的習俗。比如,當地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並且,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鬥,而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期待DNA鑒定解開童話般的迷霧
自從當地領導對基因研究的管理鬆動之後,科學家和歷史學家就展開了一項研究,而血液鑒定就是研究的一部分。鑒定結果會在一本科學雜誌上公佈。對於蘭州大學此次所做的大規模DNA鑒定,人們充滿了期待,因為人體中的DNA核甘酸序列具有穩定的世代遺傳,隨著DNA分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域確定的遺傳標記,屆時,最後的羅馬軍團落腳中國是歷史事實還是童話般的推測,或許會有最後的定論。
但是,蘭州大學的遺傳學家謝小東(譯音)對此表示不宜過度樂觀。他說:"即使證明這些人是羅馬帝國的後人,也不必然意味他們就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羅馬帝國版圖遼闊,許多軍人就地徵募。換言之,我們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