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河北贊皇出土南北朝人面鎮墓獸
■考古專家展示「人面鎮墓獸」
■陶俑,服飾展示身份
■青瓷覆蓮座燭台,反映北朝佛教盛行
■此次發現堪稱北朝墓葬研究標尺,墓穴巧用地形增加「防盜工事」
■這是迄今為止,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在河北段的最重大發現
■南水北調線路已定,有關部門計畫將墓群遷移,建成公園保護
近日,南水北調工程河北贊皇段的考古發掘再獲重大發現。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該縣西高村南約2000米的崗坡地上發現了9座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古墓。
據介紹,該墓群為「北朝四大家族」之一趙郡李氏家族墓地,墓穴形制完整,出土隨葬品豐富,成為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迄今為止在河北段的最重大發現。
墓主 墓誌確定墓主大族身份
昨日,記者來到贊皇西高村北朝墓群發掘現場。在一個深達十幾米的墓穴內,考古發掘人員正小心清理碎石等物。
「這個墓群是2004年南水北調線路文物調查時發現的,南水北調渠線斜穿墓群。經勘探,9座古墓葬分東西兩排,墓葬坐西朝東、南北列成一排。」北京大學考古系領隊之一韋正教授說,「發掘工作從2009年10月中旬開始,目前已完成4座墓葬的搶救性發掘清理。其餘5座墓葬目前還在清理中。」
在墓群最東側的一座青磚築成的墓穴前,韋正說:「從這個墓穴中出土了一塊珍貴的墓誌,確定了墓主人為南趙郡太守李叔胤。再結合其他各墓穴的形制、出土隨葬品可以推斷,該處為『北朝四大家族』之一的趙郡李氏家族墓地。」韋正稱,北朝時期盛行門閥制度,崔、盧、李、鄭四大家族在當時很有影響力,現在可以確定其中的李氏便葬在贊皇境內。
防盜 墓穴巧用地形設「機關」
記者在發掘現場發現,每個經過發掘的墓穴兩側除泥土、瓦礫外,還堆積了大量鵝卵石。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稱,這裡是古河道的遺址,所以會有這麼多鵝卵石。
「從的鵝卵石的位置看,它們屬於河漫灘地層,要比墓穴早很多。也就是說,古人在構築墓穴時,特意選了這個有大量鵝卵石地層的高地,水不能浸,同時也成為防止盜墓的天然屏障。」謝飛說。
韋正對謝飛的說法表示了肯定,通常盜墓賊是通過墓道進入墓穴,這裡發掘的每個墓穴的墓道內都堆滿了鵝卵石。「發掘完的4座墓穴中,3座有盜墓痕跡,但有1座肯定未被盜掘,這與地形導致的發掘困難有很大關係。另外,我們正在清理的一個墓道中發現了盜墓賊留下的頭盔和鋼釬,裡面有鵝卵石封路,應該是盜墓賊知難而退了。」韋正說。
文物 人面獸為墓主人「看家」
隨後,韋正介紹了古墓發掘中出土的隨葬品。「目前清理出隨葬品150餘件,種類包括陶俑、青瓷器、陶器、銅器和墓誌等,器形包括碗、罐、壺、豆等。」韋正說,「北朝佛教盛行,所以出土的青瓷覆蓮座燭台、青瓷蓮花碗等精美器物上都有蓮花烙印。這成為一種重要的時代標誌。」
在出土隨葬品中,一個人面獸身的陶製品很顯眼,它雙眉緊鎖,眼睛睜大似乎在怒視著某物。韋正介紹說:「這是鎮墓獸中的人面獸,另一隻為獸面獸身的,一起被放在墓門前,用來為墓主人『看家護院』的,是當時的一種喪葬習俗。」
價值 堪稱北朝墓葬研究標尺
韋正稱,每一件出土器物都向我們透露了大量信息。除了鎮墓獸還有一對陶俑,兩個雖然成對出現,但也存在細微差異,一個拂袖寬大表明其文官身份,一個袖子短小垂下,證明其不在文吏之列。另外,一些冥器,如長頸壺、痰盂等對研究當時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佐證。
謝飛表示,該墓群規模大且排列有序,是目前已發現的少有的北朝大型家族墓地,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墓群出土的隨葬品組合清晰,紀年明確,可謂北朝墓葬研究的標尺,是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河北段的最重大發現。
保護 或將遷移復原建成公園
針對如此重大的文物發現,該如何有效保護呢?謝飛表示,目前南水北調工程在該處的線路已經確定,目前河北文物部門正在與當地有關部門進行協商,計畫對該墓群進行遷移保護。在選擇合適地點後進行復原,然後建成公園,作為一種旅遊資源進行開發。
■鵝卵石堵塞墓道成防盜屏障
■「育仔陶豬」表明墓主家境富足
■考古專家介紹唐代按劍武士俑
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的一種怪獸,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
從考古發現情況看,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朗,五代以後逐漸消失。鎮墓獸的製作,早期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其形體、形貌也不斷由最初的小型鎮墓獸,逐漸向大體型演變,鎮墓獸的形貌則逐漸向兇惡貌相演變。在贊皇北朝墓中發現的鎮墓獸基本保留了早期形體相對較小,面貌尚不十分兇惡的特徵。
■相關新聞
內丘36座古墓發掘接近尾聲 唐墓出土精美武士俑
記者昨日獲悉,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之一、位於邢台內丘西關村、南中馮村的墓地、遺址發掘工作接近尾聲。發掘完成的36座古墓,已初步鑒定為十六國、北朝、唐代、金代、明清等時期。其中,在唐墓中出土的大量瓷器,再現了邢窯在唐代盛極一時的景象。這些器物也表明邢窯的燒製品在當時不只是生活用品,燒製冥器也成一大主流。
負責內丘南中馮村的墓地、遺址發掘工作的省文研所考古專家王會民介紹,36座古墓出土的成形物件初步統計有100件。該墓群距離邢窯遺址很近,唐代墓穴中出土的精美武士俑、三彩爐、瓷杯、斗笠瓷碗都成為研究邢窯細白瓷的重要參照。據介紹,其中的一件細白瓷帶蓋瓷罐因墓壁塌方掩蓋,躲過了盜墓賊的黑手。這種瓷罐在邢窯瓷器文物中十分罕見。
王會民稱,這些墓群時代久遠,展現了我國古代墓葬從洞式墓葬向豎穴墓葬轉變的過程,為研究當地喪葬文化提供了新的佐證。
南水北調文物保護
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接近尾聲,石家莊以北的京石段及天津干渠全部考古發掘工作已完成,石家莊以南段完成大部分發掘工作。27家考古單位共計完成了65處不可移動文物遺存的考古發掘工作,出土各類文物12000餘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