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患之間的宮心計:名醫不願當太醫的苦衷
首席名醫因壓力大而亡
明朝嘉靖皇帝迷信取處女月經煉丹,可使人長生不老,遂從民間選十三四歲的美貌少女,取其月信,常年居住在西苑煉丹。為了保證少女們的身體絕對潔淨,負責煉丹的方士們建議不讓少女們吃飯喝水,只許吃桑葉、喝露水。這些年少的宮女們生不如死,受不了了。
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一天,宮女們準備了一根麻繩,在嘉靖皇帝熟睡的時候,突然衝上去要將他勒死。本來繩子都套在皇帝脖子上,兩邊一使勁兒就成了。誰知慌忙之中,繩子中間被打了個結,女孩子們可能是餓糊塗了,又加上手沒力氣,因此,儘管宮女們很使勁兒,因為這個結的阻擋,還是沒把皇帝勒死。沒勒死,但是把皇帝嚇得不輕,當場就昏死過去了。
宮女造反即「壬寅宮變」,使嘉靖皇帝身心受到驚嚇,這回誰也不相信那些各路方士和江湖大師們了,讓太醫院的醫生們治療。醫生們壓力山大,治不好很可能腦袋搬家。
當時醫術非常高超的首席名醫、工部尚書許紳,作為皇帝醫療的組長,壓力最大。嘉靖皇帝沒被宮女們勒死,但是嚇昏過去了,左右嬪妃內監哭作一團,手忙腳亂,以為皇帝死了。
壬寅宮變
俗話說:「急病人,慢郎中。」當醫生的,首先要沉穩,忙亂焦急看上去是給病人盡心,實際上對看病恰恰是有干擾的。許紳為人「質樸謹厚,不喜交遊」,被認為是「有恆人也」。
在一片呼喊哭號聲中,許紳沉著冷靜地給嘉靖皇帝檢查、號脈,然後開了一服藥,煎好,掰開皇帝的嘴,灌下去,一個時辰後,嘉靖皇帝就甦醒了,吐了一大口紫色的血,又過了一個時辰,就能開口說話了。
許紳救活了皇帝,居功至偉,加官晉爵,不在話下。可是,他自己卻很快就病倒了,同僚前去探望,許紳氣若遊絲地說:「我不行了,這正是在西苑宮女造反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其他人慌亂呼號,貌似驚懼,其實當時內心最驚懼的是作為醫療小組組長的我。當時我就想,我的這一服藥要是不見效,救不活皇上,我就非自殺不可。幸虧皇上被救活了,但是,我的神魂至今不寧,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所以我必死無疑,『余必不復起』。」
醫患關係緊張導致藥方無效
明朝皇帝的脾氣都不好,普遍性格焦躁,稍不如意,即將醫生下獄。醫生們一想到皇家人生病,就緊張得不得了。可以說,當時宮廷的醫患關係極其緊張。
太醫院的醫生們戰戰兢兢,為了保命,慢慢地形成了一個默契,即給皇帝、皇子及后妃們看病,開藥方,不能用那種冒險的藥,藥方開得四平八穩,無論如何吃不死人,絕不敢用那些威猛但卻治病的藥,否則出了事兒,命將不保。
所以,明朝包括後來的清朝宮廷,慢慢地形成俗話說的「幾不稱」,即: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都是沒個性的、四平八穩不管用的形式主義。
壬寅宮變
俗話說:「急病人,慢郎中。」當醫生的,首先要沉穩,忙亂焦急看上去是給病人盡心,實際上對看病恰恰是有干擾的。許紳為人「質樸謹厚,不喜交遊」,被認為是「有恆人也」。
在一片呼喊哭號聲中,許紳沉著冷靜地給嘉靖皇帝檢查、號脈,然後開了一服藥,煎好,掰開皇帝的嘴,灌下去,一個時辰後,嘉靖皇帝就甦醒了,吐了一大口紫色的血,又過了一個時辰,就能開口說話了。
許紳救活了皇帝,居功至偉,加官晉爵,不在話下。可是,他自己卻很快就病倒了,同僚前去探望,許紳氣若遊絲地說:「我不行了,這正是在西苑宮女造反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其他人慌亂呼號,貌似驚懼,其實當時內心最驚懼的是作為醫療小組組長的我。當時我就想,我的這一服藥要是不見效,救不活皇上,我就非自殺不可。幸虧皇上被救活了,但是,我的神魂至今不寧,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所以我必死無疑,『余必不復起』。」
醫患關係緊張導致藥方無效
明朝皇帝的脾氣都不好,普遍性格焦躁,稍不如意,即將醫生下獄。醫生們一想到皇家人生病,就緊張得不得了。可以說,當時宮廷的醫患關係極其緊張。
太醫院的醫生們戰戰兢兢,為了保命,慢慢地形成了一個默契,即給皇帝、皇子及后妃們看病,開藥方,不能用那種冒險的藥,藥方開得四平八穩,無論如何吃不死人,絕不敢用那些威猛但卻治病的藥,否則出了事兒,命將不保。
所以,明朝包括後來的清朝宮廷,慢慢地形成俗話說的「幾不稱」,即: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都是沒個性的、四平八穩不管用的形式主義。
醫生們形成的這種世故,皇帝慢慢地也覺察到了,但是沒辦法,人家是專業人士。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生病了,招太醫看病,下令:太醫再開那種不見效的藥方,統統下獄問罪!太醫院接旨,一陣慌亂。
朱元璋唯獨將一位名叫戴元禮的太醫單獨招到跟前,溫語勸慰:你不要害怕,朕說的那些狠話是針對他們的,不是針對你,你不要有壓力。朱元璋很清楚:醫生心裡有壓力,絕對不能看病。他用這種方式,給戴元禮減壓。
朱元璋對戴元禮信任很久,先前朱元璋的兒子晉恭王朱棡生病,晉王府的醫生們盡心盡力治療,但是,朱棡還是死了。朱元璋非常生氣,下令將晉王府的醫生們全抓起來。戴元禮奏道:「萬歲,晉王上一次生病,您派臣去診治,當時臣開了一服藥,治好了晉王的病。但是臣當時向您奏報說:晉王的病是病在膏肓,如果下次復發,就沒法治了,臣也回天乏術,請您囑咐晉王生活起居多加注意,謹慎延年。所以,這一次王爺因病復發,不是晉王府的醫生們沒治好,沒盡心盡力,請您明察。」朱元璋聽了,就釋放了那些醫生。
正因為戴元禮如此不世故,有擔當,心懷仁善,見義勇為,不獨為自保計,肯為他人辨冤執言,所以朱元璋對他很信任。
可是,儘管戴元禮給朱元璋盡力治療,朱元璋的病還是沒被治好,當年就病逝了。
繼位的皇太孫非常生氣,將太醫院的醫生全部抓起來問罪,因為有朱元璋對戴元禮的安慰之語,所以唯獨戴元禮得以倖免。
不願當太醫的苦衷
人之常情,古今相同,凡人生病,多產生非分之想,希望醫生能藥到病除。醫療再發達,都趕不上人對健康無病的奢求。更有甚者,認為醫生什麼病都能治療,都應該能治好,所以,使醫生產生了不能承受之重壓。如果這個壓力還借助於權勢,醫生就更承擔不起了。
漢朝有個叫郭玉的醫生,醫術非常高明,常常為皇族權貴治病,但他死活不願意進入太醫院,成為權貴的專門醫生,而寧願當個江湖遊醫。漢和帝問他為什麼不願意享受太醫院醫生的待遇,不願意掌握政府的醫療資源,他回答說:那些權貴居高臨下面對臣,臣給他們治病,總是壓力很大(「心懷怖懼以承之」)。給他們看病,有四難:
一、他們都很自信,臣給他們解釋醫藥病理,他們多倨傲不以為然;
二、給他們看病開藥,囑咐他們在將養期間有很多謹慎注意事項,他們不遵守,不聽話,「將身不謹」;
三、他們養尊處優慣了,身子骨普遍虛弱不強,不能承受通常的藥力;
四、他們普遍好逸惡勞,治好了,很快就又生病了,反過來埋怨臣沒給他們徹底治好。
天下沒有無失誤的醫生,天下人自己所承擔的各類工作差錯百出,而如何希冀醫生百無一錯。權貴們更是認為給他們治病,就不應該有差錯,臣「重以恐懼之心,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在這種不正常的醫患關係中,是看不了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