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科考隊發現長江新源頭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科考隊發現長江新源頭

2014年09月11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70 次


 

  上週末,由14名地質專家、探險家等組成的「為中國找水」科考隊回到成都。昨日,科考隊隊長、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勇,在其家中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本次科學考察的成就及驚驗歷程,並透露他們的驚喜發現:長江長長了10公里!還將向國務院報告。


  驚喜發現


  長江「長」了10公里


  楊勇告訴記者,關於長江的源頭一直有「長江三源」之說,即沱沱河、當曲、楚瑪爾河,而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被稱為正源,「因為長江源頭60%的水來自各拉丹東雪山。」1980年「長江辦」水文局在《考察報告》中認為:「(長江)沱沱河為源全長6397公里。」並提出:「今後有關出版物或正式文件,應以此數據為準,一般提到長江長度,仍以沱沱河為源,全長6300公里,涉及具體長度,可採用6397公里。」而這種「算法」中,姜古迪如冰川被定為長江江源點。


  此前,楊勇已經7次抵達海拔5000多米的各拉丹東考察,但與其他科考隊一樣,他是從東坡和北坡進入姜古迪如冰川。「這一次,我選擇了從格拉丹東的西坡進入姜古迪如冰川的路線,這需要繞很大的一個圈。」據他瞭解,這條路線至今未有考察隊走過。在車隊不能繼續前進後,楊勇帶領隊員翻越數座大山,在尕恰迪如冰川有了驚人的新發現,「尕恰迪如冰川消融的水流形成了明顯的徑流,並發育進入長江水系。」站在尕恰迪如冰川,可以遙望姜古迪如冰川,長江的源頭就在眼前。


  隨後,科考隊對尕恰迪如冰川進行了定位和粗測,並對其融化狀態、發育情況進行考察,還取了水源樣本。楊勇表示:「尕恰迪如冰川較之前確定的姜古迪如冰川江源點更遠,長江因此延伸長度約10公里。」


  憂慮環境


  將向國務院遞交報告


  這次考察中最令楊勇擔憂的,還是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黃河源區沙化、湖泊乾涸、泉眼斷流;熱水河上遊與黃河源區相鄰地中加沙金開採。氣候變化和發展中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是:木孜達格峰冰川群、車爾臣河(且未河)源區沙漠化,水資源開發利用超過承載能力,地下水(淺層)過渡開採,深層地下水資源不清……


  目前,楊勇正加緊整理資源,將形成一個大型報告遞交國務院,希望為相關決策起到參考作用。隨後,科考隊還將推出《中國水塔——青藏高原的河流》《中國西北水資源》等專著,及《中國河流》攝影集。「我們希望把完美的科研考察成果貢獻給社會。」楊勇表示,科考隊一是希望從科研角度做一些案例和示範;二是探索發展模式,例如一個流域、一條河流怎樣發展才是和諧的。


  楊勇:「沱沱河正源」毋庸質疑


  楊勇之所以專程從東坡進入各拉丹東,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第一手資料,二是對此前由青海省組織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得出的結論不能苟同。


  劉少創:當曲才是正源


  2008年,歷經41 天,行程7300 多公里的考察後,以著名河流探尋者劉少創領隊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科考隊認為南源當曲才是長江正源,推翻了此前沱沱河正源的傳統觀點。此次科考採用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很多都是首次用於三江源頭科考。通過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測繪儀器,測得沱沱河的最長支流長度為348.63 公里,當曲則為360.34 公里,比沱沱河長出11.71 公里。


  劉少創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最快今年11 月,有關部門就會將最新確定的長江黃河源頭信息公佈於眾。」


  楊勇:那是為了開發旅遊


  「當曲不可能是正源,它本身是沼澤地,水源以地下水為主,水量很小,」楊勇表示,「長江水源60%來自各拉丹東西南側的沱沱河,絕不能對各拉丹東沱沱河正源邊緣化。」楊勇認為,「三江源頭科學考察」之所以得出南源當曲才是長江正源的觀點,目的是為了旅遊開發。「各拉丹東無論是景觀還是水量供給,都是不可替代和忽略的。」楊勇認為如果錯誤地把長江源頭定在南源當曲,對各拉丹東源頭的保護和管理都是不利的。


  據瞭解,長江源頭之爭歷來已久,「為中國找水」科考隊的結論,無疑為這場爭議增加了新的可能。今日,楊勇將前往北京參加某中央媒體組織的「綠色記者沙龍」,並公佈考察中得出的相關結論。


  ▲考察故事


  車困沙漠 跑100公里求援


  6月13日,「為中國找水」科考隊,駕駛四輛越野吉普車,由楊勇帶隊從成都啟程出發。考察的路線貫穿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及自治區,包括崑崙、祁連兩大山脈,主要考察崑崙山脈、祁連山脈冰川面貌及演變趨勢、西北地區冰川總儲量及消融量(狀態)、冰川徑流(河流)水文情勢及蒸發規律、冰川徑流(河流)利用現狀等目標。11月6日晚,在經過半年多的艱辛考察,科考隊完成工作於上週末回到成都。


  說起耗時142天,行程4萬3千多公里的考察經歷,楊勇頗多感慨:「一是要膽識,二是要運氣。」從23年前,楊勇發起長江漂流、科考長江開始,和他一起的隊員有的離開了,有的倒在了路上,而他以「好運氣」一次次安然而歸。


  在考察黃河源區時,科考隊進入黃河上遊的第一個沙漠——雅娘沙漠,沒想到四輛吉普車全部陷入泥潭,無法動彈。直到第二天才有轉場的牧民經過,於是請求其用摩托車拉一名隊員出去,「跑了一百多公里,找個有信號的地方求救。」過了一天,救援車帶著器材趕來……「他們帶來的幾塊木板救了我們。」楊勇把木板綁在車頂上,拉回了成都。


  在行駛途中,由於密佈的河道漲水,汽車根本無法出來。楊勇帶領四輛吉普車強行從河道網中衝出來,等到衝上河岸,其中一輛車發動機當場燃燒起來,濃煙滾滾。這一燃燒,科考隊損失了6萬多萬。


  由於兩名隊員產生嚴重的高原反應,而楊勇一行又要去另一處考察,於是不得不分開行動。直到四天後,楊勇在一處河邊看到大木牌「楊勇,速到崗尼鄉!」後來才知道,這兩名隊員的車翻進了河裡,差點丟掉性命。


  進入阿爾金山考察後,由於淡水缺乏,楊勇不得不將所有水進行集中管理,「由於一些隊員有其他安排離開,當時隊裡只剩8個人,我們規定3人每天共飲一瓶水。」


  翻越祁連山時,由於遇上大雨天氣,科考隊四次尋找山口翻越均失敗,「五沖祁連山啊!」楊勇說,這樣的事在野外考察中很普通,汽車從10多年未用的木橋上冒死開過去,橋架在車輪下卡卡直響,而橋下是奔湧的河流,隨時可能丟掉性命。「這需要經驗,也需要膽識,還需要一點運氣。」久經「考驗」的楊勇說起這些經歷頗為淡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