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廣東封開發現四百多年歷史明代古村落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廣東封開發現四百多年歷史明代古村落

2016年05月06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廣東封開發現四百多年歷史明代古村落



圖為封開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楊池古村。郭柯堂 攝


  時報訊 (記者 何華高 通訊員 陳炳文) 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封開發現了一座明代古村落——楊池古村。這座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村,祠堂、書室、錢莊等60餘座明代建築見證了南北建築文化的融合,其中格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她的發現可以為嶺南留下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日,時報記者一行走近了專家學者將之譽為大山深處的「嶺南第一村」。


可謂嶺南文化活化石


楊池古村位於封開縣東北部,距離縣城約30公里,整個村落被一條幽靜的小河包圍著。村落四面環山,林深樹茂、空氣清新。隱藏在山坳裡的楊池古村坐北朝南,青山環抱,綠水縈繞,曲徑通幽。整座村落建築以中軸線相互帶穿,互相對稱,前低後高,長幼有序,形成「山環水抱環山」的格局。當地縣委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村民們愛護自然,保護生態,從不亂砍伐樹林,使青山常青,綠水長流。


走進封開楊池古村,處處可以發現遺留下來的明、清以來的神采風韻,信步村落的每條青石板路,就好像翻開了一頁頁歷史,腳下又彷彿觸動了那一個朝代。她們均保存著嶺南古文化的頁頁書卷。當地陪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封開是嶺南文化和廣信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老的文化積澱了許多歷史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楊池古村為代表的古村落以蘊涵豐富的文化沉澱,猶如散落的珍珠,隱匿在封開的山野林地之間,幾乎成了研究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勤耕苦讀人才輩出


在楊池古村,記者翻開了藏書於村落祠堂的記載。《葉氏族譜》記載,楊池古村始建設於明代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當時有一位叫葉翰彪的明朝官員為躲避戰亂,隻身從京城逃到這裡,隱居下來後結婚生子,繁衍生息,延續至今已經有15代子孫,共300多人。


據《村的縣志》和《葉氏族譜》等史料記載,楊池古村自建村以來出了進士2名、貢生9名、武生2名、秀才27名,可謂地傑人靈,人才輩出。


嶺南浮雕藝術美輪美奐


楊池古村的建築大多數雕龍畫鳳,魚等具有特色的浮雕體現了嶺南獨有的藝術之美。這些浮雕圖案以黑色作底,白色凸起花紋,圖案線條優美,非常奪目,引人入勝,有鮮明的水文化特色。封開博物館原館長陳楚源表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謂玄武居北方。楊池古村古村居民這種重視工藝特色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人與自然相結合,可說與水文化息息相關,居民們對水有著一種錯綜複雜的情感。


南北建築一脈相承


葉氏大宗祠是所有楊池古村的建築精華,無論是木雕還是灰塑或者是壁畫,均是嶺南古建築中非常罕見的藝術傑作。 葉氏大宗祠由8根木製的頂樑柱支撐著,這8根頂樑柱均由杉木打造而成,歷經400年風雨滄桑依然巋然不倒。廣州市文保專家指出,嶺南古帶建築的頂樑柱多由一塊石料打磨而成,北方則使用杉木,葉氏大宗祠使用杉木說明早在明朝時期,嶺南建築風格已經與中原文化逐漸融合。


走進了楊池古村就如同感覺時光倒流,彷彿回到了古代社會,抬頭可見門楣上懸掛職業「恩貢」的古代牌匾。在楊池古村的一家老百姓家中,仍保留著4塊完好無缺的古代木匾:其中兩塊為清朝官員出行開路的「直封州分州」牌匾與清代丁酉年開科取士的「拔貢」牌匾。在古代錢莊內,至今保存著2塊清代貨幣。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