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奪門之變:明英宗到底是知情還是被迫復辟?
在封建王朝,普遍存在著權力的博弈。皇帝與皇儲、親生骨肉之間經常會為了權力而生死相搏。帝王家庭內,經常上演父(母)殺子,子弒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如在隋朝有楊廣弒父殺兄;唐朝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明朝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發生在明朝的「南宮復辟」同樣是兄弟之間為了權力而演繹的一幕慘劇。
明宣宗病死後,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明英宗即位時才9歲,朝中大事在稟報皇太后以後再施行。當時有司禮太監王振在朱祁鎮小時候就時常陪同其玩耍,天長日久,得到了朱祁鎮的歡心。朱祁鎮做了皇帝後,尊其為「先生」,並要公侯們尊他為「翁父」,又把一切軍國大事交給他統管,朱祁鎮落得在一邊做個逍遙皇帝。而此時的北元勢力在不斷擴大,屢犯明朝邊境。北元政權是由元朝殘餘勢力逃回蒙古後建立的。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開始侵犯大同,此時掌管軍國大權的王振想借此機會來顯示威風,於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年輕的英宗也想率50萬大軍到塞外玩玩,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出兵。明軍進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線戰事慘烈,又慫恿英宗退兵,結果部隊大亂,北元的也先趁機追擊。撤退時,王振想繞道家鄉蔚州顯示威風,走了40里,忽又擔心軍隊會對家鄉他的產業造成破壞,又命部隊改道向東;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車財物未到,又強行命令部隊在沒有水源的土木堡駐紮,結果,幾十萬軍隊被北元的也先包圍殲滅。王振被憤怒的將軍打死,而英宗皇帝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戰地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
皇帝被俘一事傳到京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大臣聽到此消息後,驚惶失措,嚇得六神無主,有的大臣則主張立即南遷,整個王朝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時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從國家大計出發,力主「國不可一日無君」。最後,孫太后以懿旨令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君,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故代宗又稱景帝),尊英宗為太上皇,又下令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明代宗即位後,升于謙為兵部尚書,授予重任。在于謙等人的主持下,明軍頑強抵抗,屢敗蒙古也先部於北京城下,瓦刺大軍被守城的明軍斬首萬餘,九萬多潰散逃亡,也先被迫撤兵。也先大敗後,勢力大大減弱,再加上內部出現矛盾,因此開始向明政府求和,並主動提出送還明英宗。朝中大臣大多主張將英宗迎接回朝,代宗心中雖有千萬個不願,可是又不便說出口,最後只好派于謙等人將英宗接了回來。英宗回來後,代宗完全不顧骨肉親情,立即將其軟禁在南宮並加強防範,杜絕英宗和任何人聯繫。英宗所住的居室十分簡陋,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一切從簡,哪怕是紙筆都很少提供。這時的英宗名義上是太上皇,其實和階下囚並無多大差別。
時間過了幾年,相安無事。但是明英宗的兒子仍然為太子,這成了代宗的一塊心病。於是他欲廢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易儲舉措立即引起朝廷內部大臣的不滿,就連自己的皇后汪氏也反對,可是代宗一意孤行,最終景泰三年五月,代宗下詔,廢朱見深為王,令其出宮居住在王府,而將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可是這朱見濟偏偏是個短命鬼,在被立為太子後不久便暴病身亡。朱見濟一死,太子之位該由誰來繼承?立儲一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有的大臣力主恢復朱見深太子名分,代宗聽後大怒,對提出復儲的官員進行打擊報復。很多人害怕遭受打擊報復,所以立儲之事被耽擱下來。
景泰八年,代宗病危,而皇位繼承人尚未確立,而代宗自己又沒有兒子,誰來繼位?有人提出恢復朱見深東宮名分,有人則表示反對意見。就在爭論沒有結果之時,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幾個在朱祁鈺當政時不受重用的人趁機發難,把英宗從南宮中接回金鑾殿。群臣得知太上皇復位,面面相覷,無人敢反對,這樣,明英宗在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后,終於重登大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後,立即將還未斷氣的代宗遷往西山,朱祁鈺幾天後死去,享年二十九歲。關於代宗朱祁鈺的死,有著較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看到皇位被奪,受刺激而死;有人說,代宗可能是被英宗派太監蔣安用帛勒死的。代宗死後,並沒有葬在生前選好的皇陵,而是被葬在西山。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葬在皇陵的皇帝。為區別於第一次當皇帝,明英宗改年號為天順,這也使他成為明代歷史上惟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