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韓德勤入侵新四軍根據地遭反擊被俘真相
韓德勤和新四軍有著恩恩怨怨,韓德勤在蘇北抗日,與欲進入蘇北的新四軍發生衝突,說白了就是雙方搶地盤。這裡要重點說的,是1943年3月新四軍打敗並俘虜韓德勤一事,重點講此次新四軍與韓德勤的衝突起因。
1943年3月17、18日,新四軍發起「山子頭戰鬥」,殲滅了進入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韓德勤軍,並俘虜了包括韓德勤在內的國軍官兵千餘人。按過去官方的說法,新四軍這次之所以攻打並俘虜韓德勤,起因是「1943年3月初,日軍掃蕩蘇北韓德勤部,新四軍好意讓其退入新四軍根據地躲避,但是韓德勤『恩將仇報』,企圖侵入淮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金鎖鎮、界頭集、山子頭(今均屬江蘇省泗洪縣)一帶。」因此,新四軍才決定進行「自衛反擊」。
但這種說法,我想稍微具有一點思維能力的人,恐怕都會感到一絲懷疑。為什麼呢?因為官方的史書前面也說了,1943年3月12月,日本集中日偽軍2萬多人掃蕩韓德勤,把韓德勤打得東躲西藏。既然如此,韓德勤自顧尚且不暇,怎麼會在這種時候主動「招惹」新四軍,讓自己陷入被「兩面夾擊」的境地呢?韓德勤再蠢,也不至於非要在日軍掃蕩自己的時候主動去打新四軍吧?這實在是蹊蹺!
雖然本人很早就對這種說法有懷疑,但是因為材料所限、知識淺薄,卻也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近來,本人因查找其他事情的資料,偶然翻閱了東方鶴所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張愛萍傳》,事情的緣由豁然開朗。
《張愛萍傳》上冊第483頁稱,1943年3月日軍掃蕩蘇北韓德勤部時,韓德勤曾派出一個副官,聯絡當時駐守在淮安北蔡橋地區、時任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的張愛萍,希望能在日軍掃蕩時撤到淮安蔡橋附近暫時躲避。張愛萍以蔡橋地區狹小婉拒,但裝作為韓德勤著想,稱可以讓韓軍「從我根據地邊區通過,進駐洪澤湖畔我新四軍四師防地,我可以通知他們迎接貴部」。韓部的副官返回覆命後,韓德勤信以為真,回復張愛萍表示謝意,同意撤入新四軍四師的根據地暫避日軍鋒芒。
之後《張愛萍傳》第484頁寫到:「張愛萍不勝喜悅。他當即向新四軍軍部及四師師長彭雪楓發了電報,說明韓德勤近日即到,建議趁此機會剷除後患,收編韓部。同時,通知邊區部隊為韓部讓道,並提供方便,讓其毫無顧慮地奔赴他的歸宿。……韓德勤部是遵照張愛萍的計畫行動的,其結果也基本達到了張愛萍的要求。韓部到洪澤湖畔,立足未穩,就被四師擊潰,韓德勤被俘。」
後來張愛萍還就此事十分得意。《張愛萍傳》又寫到:後來,反「掃蕩」結束,華中局召開黨委擴大會。張愛萍與彭雪楓一見面就談起了此事。彭雪楓說:「你真會借刀殺人,對盛子謹是,對許知遠是,對韓德勤又是。」張愛萍說:「這又什麼奇怪的?『三十六計』中,明文標『借』的就有『借刀殺人』、『借屍還魂』;沒有標借而實際是借的就更多了,像『假道伐虢』、『指桑罵槐』、『以逸待勞』、『趁火打劫』等等,無不是借。」
由《張愛萍傳》可知,韓德勤部受日軍掃蕩時,本來只是想到淮安蔡橋一帶暫時借地躲避,是蔡橋地區的張愛萍主動「示好」,讓韓部到更「安全」的洪澤湖畔的新四軍四師防區去躲避的,這並非韓德勤「入侵根據地」,而是張愛萍同意的。而且韓德勤回電話答應這種辦法後,韓部尚未動身,張愛萍就已經主動聯絡新四軍軍部和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建議趁機「解決韓部」。也就是說,韓德勤部還未動身進入新四軍四師的防區,他要被「消滅」結局就已經注定了。所謂「在日寇『掃蕩』停止之後,韓德勤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突然侵佔新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的裡仁集、陳道口等地區」的說法,顯然是「欲加之罪」。張愛萍後來,還向彭雪楓吹噓了一通「兵法」,以誇耀其「智謀」。顯然,韓德勤在被日軍掃蕩時入侵新四軍防區的說法是不成立的,而是新四軍故意假裝示好,設局算計韓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