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當年失荊州責任在誰:蜀漢的雙線作戰所致 | 陽光歷史

 

A-A+

關羽當年失荊州責任在誰:蜀漢的雙線作戰所致

2016年09月15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08 次

  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關羽一直是一個神武的形象。在蜀國,關羽是劉備的頭號大將,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更是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西取益州時命他駐守荊州,為時九年(建安十六年至二十四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蜀國的戰事接連取得勝利,當時威震華夏,他的功業也達到了頂峰。荊州對劉備的意義非同尋常,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荊州在最後卻被侵佔。

  從歷史上來看,很多人一提及此事便會指責關羽失荊州之過,只看結果、不分析過程地妄加評論。其實,關羽失荊州的原因是很多的,單從表面上看就把喪失荊州的過錯全部推到他身上,這對他是不公平的。如果全面檢討他鎮守荊州期間的活動,就不難發現他的功績。如果單指責他擅自發動襄樊之役,破壞了諸葛亮的孫劉聯盟戰略方針,就與事實相違背了。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荊州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蜀來說,孔明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荊州對當時的三國都很重要。從魏國方面來說,荊州能夠威脅到宛、洛,那魏又豈能置之不理。對吳來說,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以守,以待天下之變」也是大的方針策略。荊州對三個國家來說,只要有機可乘都想據為己有。既然三國都對荊州虎視眈眈,所以只要守荊州之人稍有疏忽,就有失去的可能。而且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對孫權說:荊楚……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實,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所有的人都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所以這項任務不僅是對關羽,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十分艱巨的。稍不警惕就有可能出現危險。

  關羽失荊州,劉備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因為在當時劉備要取西川,所以才會讓魏吳有機可乘。當時他們在經過商議之後,便開始起兵奪西川,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這裡已分馬步兵五萬。

  後來因為龐統在落鳳坡前被箭射身故,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孔明遂令文官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將糜芳、廖化、關平、周倉一班人等輔佐雲長,同守荊州,一面親自統兵入川。先撥精兵一萬,讓張飛統領,取大路殺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為頭功。然後又撥一支兵,讓趙雲為先鋒,溯江而上,會於雒城。孔明隨後引簡雍、蔣琬等人起行。當日孔明引兵一萬五千與張飛同日起行。所以在荊州這裡至少又分兵一萬五千,如此一來荊州還能有多少兵來守?

  

  荊州乃重地,前後兩次分兵,在危急之時劉備又不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劉備不發兩川之兵也是棄輕就重,無奈之舉,所以失荊州的這件事劉備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另外就是孫權的背叛,而在關羽拒婚之前東吳就已有兩次對荊州虎視眈眈。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東吳派左護軍、虎威將軍呂蒙屯守陸口,與關羽佔領的公安、南郡等地區相接。呂蒙知道關羽佔據了他的下遊,並有吞併他的打算,所以表面上格外主動要同關羽搞好關係。

  其實不單單是孫權有收復荊州的想法,呂蒙也有此想法,只是沒有尋到合適的機會。呂蒙接替魯肅去陸口,仍然表面非常友好,甚至與關羽聯姻的事情也只是圈套。呂蒙經常對孫權說:「關羽現在還不敢向東邊擴展,那是因為您的英明,我們這班人都還在。如果不趁現在兵力強盛的時候謀取關羽的地方,一旦我們都不在了,再想用武力征討荊州恐怕是很困難的。」

  孫權雖說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沒有真正動兵。而呂蒙仍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對孫權說:「曹操現在遠在黃河以北地區,最近剛剛消滅袁氏勢力,沒有工夫顧及江東。徐州地區的守備部隊不值得一提,我們要去自然可以取勝。然而您應該想到那個地方是陸路的要道,您今天取了徐州,明天曹操便會來爭奪,到那時,即使有七、八萬兵力恐怕也難守住。不如奪取關羽的地方,那樣就會全部控制長江地帶,我們的勢力就更加強大不可敵了。」孫權聽了呂蒙的話覺得有道理,於是收復荊州的決心便日益增強。

  在經過吳侯孫權會文武商議之後,顧雍進曰:「劉備分兵遠涉山險而去,未易往還。何不差一軍先截川口,斷其歸路,後盡起東吳之兵,一鼓而下荊襄?此不可失之機會也。」權曰:「此計大妙!」

  因吳國太大怒:「吾一生惟有一女,嫁與劉備。今若動兵,吾女性命如何!」遂叱退眾官,國太恨恨而入。孫權立於軒下,自思:「此機會一失,荊襄何日可得?」後孫夫人回吳,而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斗。孫權大怒曰:「今吾妹已歸,與彼不親殺周善之仇,如何不報!」喚集文武,商議起軍攻取荊州。

  如果沒有孫權的叛盟,縱有徐晃等大軍從正面來攻,關羽也不至於一敗塗地,長江以南的荊州數郡仍然可保。關羽失荊州,在外部有孫權集團的叛盟與出賣。而在此時,關羽在前線接連的勝利使劉備集團的勢力更為強大,但同時也威脅著曹、孫的利益。而曹操方面在軍事上節節失敗,準備遷都。關羽的勝利嚴重地威脅著曹操、孫權兩家。於是曹孫兩家有了共同願望,都想與蜀國為敵,將關羽打敗或消滅以奪取荊州。孫、劉的矛盾已是公開的秘密,這給了曹操集團可乘之機。

  司馬懿獻計於曹操:「臣有一計,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佔據荊州不還。這樣一來,兩者肯定有切齒之恨。如果現在中間有一個辯士說服孫權,使興兵攻下荊州,這時劉備必然會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大王再派兵去取漢川,造成兩面夾擊之勢,令劉備首不能顧尾,勢必會有危機。」

  曹操聽後也願意幫孫權,關羽在當時只有十萬人馬左右,而吳魏聯合起來遠遠超過關羽的軍隊。曹操援軍五十萬,樊城曹仁的兵加上徐晃五萬也得有十萬兵馬。呂蒙白衣渡江三萬,後來韓當、周泰等七將依次而進,其餘皆隨孫權前往救應。可見孫權的兵馬在當時可以說不下二十萬。兩國加起來就有八十萬軍馬。這樣以弱制強,再智勇雙全的人也會失利。雖說關羽智勇雙全,但吳魏兩家也不乏出謀劃策之人、能征慣戰之將。

  大家都知道,關羽與曹仁、龐德、徐晃這三名將領先後也都交過手,這三名將領也都不是泛泛之輩。而此時的關羽不僅要領兵鎮守荊州,還要面對源源不斷的敵方的援軍,這對任何人都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使關羽再勇猛無比、再神通廣大、再會打仗,同時對付這三大將統領的強大曹兵也是比較吃力的。但他成功地圍樊城,水淹七軍,擒於禁殺龐德,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關羽是個極會統兵的人。

  但是經過幾場大仗後兵力已經有所耗損,而且對方又有援軍,關羽的軍隊必然會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不僅如此,就在當時急著用兵之時傳來呂蒙病倒、陸遜領兵的消息。身為大將的他當然會考慮把荊州守軍調來支援前線,如果不從荊州調援軍過來,北方樊城之戰就會失敗。

  一旦關羽被曹兵擊敗,曹軍便可以揮軍直下,掃平荊州,直指西蜀,情勢會更加危險。因此看來關羽調兵北上是明智的,他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他手下沒有可以鎮守荊州的大將,身邊也沒有特別能夠懂得運籌的賢良軍師,當時所有的計謀都需要他自己來決定。既要出謀劃策,又要統兵打仗,所有一切都在由自己一個人頂著。而對方則是良將謀士成群,北魏有徐晃之武、曹洪之勇、滿龐之智,東吳有呂蒙統兵、陸遜出謀,魏吳兵力遠遠多於關羽。

  關羽不是神,即使他力敵萬人也無法和如此多的強敵對抗啊!畢竟雙拳難敵四手……而後來很多人卻認為關羽的失敗在於調荊州之兵北上,使吳兵有機可乘。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他不調兵北上,又怎麼能頂得住曹兵?從這方面來說,調兵北上是很正確的軍事策略。這一點與劉備和諸葛亮的驕傲、自負也有很大的關係。他們以為關羽守得住,所以西蜀援軍遲遲未發,荊州這半壁江山給關羽一個人擔負,關羽的責任和壓力太大了,而兵力太少、無將可用,焉能不敗?

  在此次失敗中諸葛亮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因為諸葛亮把「北拒曹操」放在了前面,這樣不但使荊州守備失去了堅強的盟友,還增加了一個強大的致命敵人——這也許是他的一個無心之失,可這卻是一個致命之失。他對守荊州之事疏於指導、管理,沒有在關羽的用人上給予有力的指導、幫助,也沒有提出一些較科學的意見和建議。關羽守荊州可以說是首當大任,在很多方面特別是人事問題、工作安排上需要具體、細緻的指導、幫助。尤其是當時的荊州為各國必爭的軍事要地,他這樣大意、考慮如此不周全,所以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