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宋元朝鞋子的流行趨勢 | 陽光歷史

 

A-A+

[多圖]宋元朝鞋子的流行趨勢

2014年08月19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102 次


 
 
官員的履

  宋代初期的鞋式沿襲晚唐和五代十國時的制度,在上朝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文武百官著不同的樣式的鞋以官職而定,也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黃宮絲帛鞋
 
  宋朝皇帝貴族多穿絲帛鞋。宮廷還有專門製作、管理絲鞋的「絲鞋局」。這種絲帛鞋,不僅成本高、而且製作過程繁瑣,只有在宮廷才比較多見!
 

 
圖左:北方百姓多穿的草鞋和布鞋 圖右:南方百姓喜愛的木屐
 
  和生活在皇宮裡的人不同,一般百姓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木屐等,常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北方百姓多穿布鞋和草鞋,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描述關於木屐的名句:「山靜聞響屐」,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便躍然紙上。
 
  宋朝時期,「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佔有很高地位,表現在服飾上,那就是服飾冠履都顯得保守、拘謹。宋朝時期,纏足之風,愈演愈烈,最後推到了「三寸為美」的程度。
 

 
 
所謂的「三寸金蓮」
 
  在當時,纏足小鞋的設計、刺繡、製作有一定的程式,一般勞動大眾不纏足、穿平頭鞋、圓口鞋、蒲草鞋。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馮封村金墓出土的宋金舞俑,身穿窄袖袍,腳登革靴,這是宋金時期中原與外族人常穿的鞋飾。
 
  宋朝之外,還有遼、金、元,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民族的大融合時期,漢族和其他族的服飾鞋履交融。在「靴」上表現尤其突出,「靴」的花式繁多:有朝靴、花靴、旱靴、釘靴等。同時,靴上還增加了很豐富飾物。最有代表性的是遼國的銅包玉女靴。
 

 
銅包玉女靴
 
  (遼)此靴為銅包玉裝飾,高33.3厘米,以鏤空的唐草紋為襯底,上有展翅騰飛的鳳鳥,穴頭主題圖案為浮雕梅花,其造型簡潔,紋飾繁縟,精雕細琢,富麗堂皇。
 
  皮鞋是一種造價較高的鞋子。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皮鞋代替布鞋開始在民間流行。男性皮鞋多小頭,女性皮鞋圓頭、平頭、翹頭皆有。和今天的女式皮鞋不相上下,宋朝的女式皮鞋上也裝飾著各色的花鳥圖紋。
 
  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雖然也繼承了南宋很多鞋履的優點,但也摻雜蒙古族的特色,隨著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互相去長補短,雖然有森嚴的等級存在,但大多數蒙古族人民改穿漢衣,著漢鞋。 漢人亦穿蒙古靴,蒙古族由於受長期的生存環境的影響,(傳統上以畜牧業為主,由於氣候,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長穿靴,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男女靴,如下圖:
 

 
  這件繡花女布靴是非常典型的蒙靴造型,千層底靴底,以麻線納成;粗絨布靴幫,上繡彩色花卉與草葉,宣示著繁花似錦的草原春天;靴靿為帆布,下部繡以彩色雲頭圖案;靴內以白布襯裡。整個靴子成型較好,適合春秋穿用,既輕便又隔潮。生活在遼闊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不僅冬天穿著靴子,其他三季也都離不開靴子,靴子已經成為蒙古族服飾的重要標誌。女靴與男靴子在形狀上基本相似,製作方法相同,惟所繡的花紋及顏色不同。
 

 
男式蒙靴
 
  這裡展示的是普通男子布靴,靴筒比馬靴矮。布靴屬於日常服飾,多用帆布或絨布縫製,布底外面再加一層皮革,結實耐穿,輕便軟巧。
 
  元朝的靴子主要有氈靴、馬靴、緞靴和"唐吐馬"等,除"馬靴"特殊外,其他的靴子一般通稱為"蒙靴"。一般靴尖梢上翹,靴幫為黑色或青色,還有古銅色。部分靴子的靴梁或靴幫上鑲有彩色嵌條,這與藏靴有相通處。靴內襯皮或氈,靴身寬大,可套棉襪或氈襪,以適於蒙古包內活動,靴襪之間常插以刀子。這也是遊牧民族的一個典型特徵
 
  依據古老的習俗,"那達慕"上舉行摔跤比賽時必須穿蒙古族靴子。
 

 
  蒙古族男女皆愛的馬靴,這也是蒙古族靴子最有特色的一種,靴筒較高,靴底裝有釘子,行走可防滑,騎馬可踹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