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魯迅:現代史上提出經濟權問題第一人
維權行為多半涉及到錢的問題,比如近日沸沸揚揚發生的東航「返回門」事件,現代史上,第一個提出經濟權問題的人是魯迅。
魯迅一生有過三次主要的維權舉動,兩次涉及到錢。從索薪到版稅官司,有人譏諷他太計較。但在他看來,維權背後蘊含著他對經濟權問題的認識——「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裡,經濟權就顯得最要緊了」。
八校教師辭職索薪
魯迅索薪的時候,他正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魯迅在教育部做僉事前後達14年。這十幾年也是北京政府統治頻繁更換時期,內閣先後存在45屆,而1920年到1921年就有5屆。
5月份,內閣換了天下,勒雲鵬當上了總理。勒一上台就不履行先前內閣應發和補發教育經費的承諾,終於引發了索薪運動的一次高潮。
6月3日,李大釗等教授們發出《全體辭職請願書》和《敬告國人書》,並隨數百名學生前往中南海新華門求見總理靳雲鵬。上將軍靳總理居然怕書生,始終不敢露面,請願者與衛兵發生衝突,被衛兵毆傷多人。
事後勒內閣雖沒以思想鉗制和行政懲處為武器來收拾書生們,卻不恥為原告,起訴教職員代表。勒總理大概怎麼也想不到,教書匠們會反向檢察廳提出控告,起訴總理與主持教育部工作的次長,還捎帶上了國家的警察總監,告他們「破壞教育 」。檢察廳居然真就受理了。結果,政府理虧,托人調解,並派專人向教育界慰問,為受傷者報銷醫療費,並籌款200萬元設教育準備金,但政府欠薪並未到此結束。
與教育部的鬥爭
他對錢也很傲視。他說,不能讓金錢把自由賣掉。教育部欠薪後,魯迅最初並未在意,但後來經濟狀況緊張起來,1 921年4月,魯迅的日記裡首次出現借款,他還不得不同時在四五所高校和兩所中學兼職。
10月,經濟窘迫的他第一次參加索薪。12月16日,教育部欠薪達到半年,魯迅與15名科長、主任聯名呈文中華民國政府,此時,他才公開參與「索薪」抗爭。魯迅的索薪鬥爭持續到1926年他離開教育部。
做教育部僉事的薪水在當時來說,較其他職業還是比較豐厚的。然而,魯迅還是首選自由,冒著自知被免職的風險支持女師大學潮。
1924年10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因反對推行婦化教育的楊蔭榆任校長,發生女師大學潮,魯迅、錢玄同等支持學潮,魯迅還任維持會總務主任,組織學生對抗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非常生氣,於1925年8月14日發表免去魯迅在教育部職務呈文,「本部僉事周樹人……結合黨徒,附合女生,倡設校務維持會,充任委員。似此違法抗令,殊屬不合,應請明令免去本職,以示懲戒」。
魯迅做事如他寫文一樣犀利。免職之後,他親自草擬訴訟狀,控告教育部和教育總長章士釗,並繼續代表女師大往北京大學與各校代表會合,同赴國務院索薪。
1926年1月26日,政府當局被迫基本妥協。也是同一天,教育部發佈對魯迅的「復職令」,他控告章士釗一案初步獲勝。7月21日,魯迅繼續發表《記「發薪」》,公開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積欠他應得薪水兩年半共9240銀元。
與北新的版稅之爭
魯迅的書一直交由北新書局出版,《吶喊》、《中國小說史略》、《彷徨》、《華蓋集》等等都出自北新書局。即使他到了全國出版業中心的上海,仍然把書交給北新書局出版。
北新書局的創始人是魯迅的北大學生李曉峰。魯迅與李曉峰的關係很親密,兩人經常見面或通信。魯迅和周作人、林語堂一起經營《語絲》時,李曉峰負責《語絲》的發行兼管理印刷。1925年,在魯迅、孫伏園等的幫助下,李曉峰在北京創辦了北新書店,出版魯迅及新文學的書籍,包括《語絲》、《奔流》等刊物。
魯迅對李曉峰自是信任,每次收下李曉峰送來的版稅、編輯費,並不核對實際應有的數目。但是,魯迅1928年與許廣平到上海後,不再兼任教職,專事寫作,許廣平也專職家務,魯迅有了大量的寫作時間,交給北新書局的著作增加到9部。
照此推算,魯迅的版稅和編輯費應有很大增加,而魯迅收到來自北新書局的稿費、編輯費卻仍不及全年的三分之一。
郁達夫《回憶魯迅》裡記下了北新書局剋扣版稅歷史,「北新對著作者,平時總只含混地說,每月致送幾百元版稅,到了三節,便開一清單來報帳的。但一則他的每月致送的款項,老要拖欠,再則所報之帳,往往不十分清爽」。
後來,北新對魯迅及其他的著作人,簡直連月款也不提,節帳也不算了。魯迅遂一項項核對,找人證實,發現北新書局剋扣了他大量版稅,數額達2萬多銀元,北新書局實際支付他的版稅只有幾千銀元。之後,魯迅請律師楊鏗和北新書局提起了版稅訴訟。
北新書局看到魯迅要提起訴訟,開始著急了,便四處請人向魯迅講情,請他不要提起訴訟。李曉峰的魯迅學生和多年朋友身份,想必應令他倍感慚愧。李曉峰承認北新書局確實欠了魯迅大量版稅。魯迅不再提起訴訟,他們在庭外和解。
律師楊鏗,證人章川島、郁達夫的參與,讓這場官司順利解決,北新書局在10個月內結清了歷年所欠魯迅的版稅。
時人罵魯迅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但是版稅官司解決之後,魯迅仍然對北新書局給予信任,繼續把自己許多著作的出版發行委託給李曉峰負責,如《兩地書》、《魯迅雜感選集》、《三閒集》、《偽自由書》等。由此看來,那樣的評價對魯迅是不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