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都關心哪些婦女問題?
雖然生活在封建王朝,但是,從他們保留至今的詩文作品看,他們到也不像一些教科書上一直說的滿腦子歧視、壓迫婦女的思想,也是懂得憐香惜玉、尊重女性的。他們都寫過不少讚美女性、憐惜女性、為女性的不幸遭遇鳴不平的詩歌作品。
可能是他自己的一生四處漫遊、到處漂泊,經常跟妻子分居兩地的原因,李白特別關心丈夫不在身邊的妻子的痛苦。這些妻子並不局限於某一個階層,包括農婦、軍嫂、宮女。
《荊州歌》,麥子成熟、桑蠶成繭時節,荊州農婦想念遠在巴蜀的丈夫,希望他們早日歸來。但是,「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又擔心他們回家的路途不安全。兩難的心情,表現出農婦對丈夫的愛是細緻入微的。《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詩中的織女,對遠行丈夫的一往情深,不但賀知章讀後認為「可泣鬼神」,一千多年後的我讀了,也忍不住為之惆悵久之。《長干行》中,一對青梅竹馬、從未分離的小夫妻,丈夫遠行半年未歸,妻子在對往事的回憶中,表現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純真年代的愛情,令人嚮往。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應未閒。」前八句寫景,交代環境、形勢的險惡,後四句寫情。軍人和他們的妻子,「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結尾兩句中的「歎息」二字,足以使千古讀者唏噓不已。《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雖然沒有寫出《關山月》那樣的險惡形勢,但是,無可排遣的思緒與孤獨是一樣的。《子夜吳歌四首》之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重點不在惆悵傷感,而在於表達願望:戰爭結束,夫妻得以團聚。同類作品,還有《搗衣篇》(閨裡佳人年十餘)、《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等。
表現宮女悲慘命運的作品,如《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沒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宮女,她們的夜是格外地漫長、冷清的。相比之下,他們不如民間女子,雖然勞作是辛苦的,生活卻不乏自由和快樂。《越女詞五首》所寫,是越地女子的水上生活。例如其三:「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這些越地女子,有如童話世界快樂的精靈。晚唐詩人杜荀鶴(一作周樸)的《春宮怨》「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表現的就是被選入宮的越地女子,對自己少女時代家鄉生活的懷念。
杜甫跟李白有所不同,他對女性的關愛,主要體現在對她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上,他更願意關注艱難時世、特殊情境下女性的生活境遇,而不是一般的思念、孤獨之情。李白浪漫,杜甫現實,於此可見一斑。
《新婚別》,既是一首女性的頌歌,也是一首女性的哀歌。詩中的新婚女子,她溫柔而識大體。新婚燕爾,本該是夫妻纏綿時分。但是,這對唐朝的新人,卻面臨著一個痛苦的局面:丈夫應徵從軍,出發在即。「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與君永相望!」我以為,詩中的妻子,傷感之中不失理性,不是一味地哭哭啼啼,而勸丈夫「努力事戎行」,這反而增加了人物的美感和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杜甫也寫過軍嫂搗衣的詩,《搗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不難看出,杜甫詩中的軍嫂,不是一個柔弱的思婦,而是一個悲傷中仍充滿力量的女子,她對丈夫的愛,不表現為惆悵、發呆,而表現為更加用力地搗衣。
《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高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論者有稱該詩為文人寄托之作,有稱其為寄托而兼寫實之作。我認為,不論它是否文人寄托之作,單憑詩中描寫佳人的語句,便足以看出杜甫對因戰亂、男子輕薄而受到傷害的女性,是無比同情的。杜甫眼裡、筆下,這位不幸的女子,是如此的美麗。
《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夔州婦女因為地位比男人低下,勞動強度大,相貌粗丑,妝扮不入時,加上戰亂,男人大量死在戰場上,到了四五十歲都沒能出嫁。杜甫對夔州(今天重慶奉節)這些中老年、相貌並不好看的婦女,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可見杜甫對女性的關愛,並不局限於年輕美貌的女子(香、玉)。我認為,詩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憐香惜玉。《又呈吳郎》,也是這一類的作品。「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雖然只是讓不讓寡婦鄰居打棗吃的生活小事,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著一顆博大、深細的悲憫之心。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雖然總體上是感時傷逝之作,但是其中也不乏對女藝人(著名宮廷舞蹈家,公孫大娘)的激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以如此熱烈的語言讚美一個宮廷舞女及其舞蹈藝術的詩歌,大約不多。
雖然生活在封建王朝,但是,從他們保留至今的詩文作品看,他們到也不像一些教科書上一直說的滿腦子歧視、壓迫婦女的思想,也是懂得憐香惜玉、尊重女性的。他們都寫過不少讚美女性、憐惜女性、為女性的不幸遭遇鳴不平的詩歌作品。
可能是他自己的一生四處漫遊、到處漂泊,經常跟妻子分居兩地的原因,李白特別關心丈夫不在身邊的妻子的痛苦。這些妻子並不局限於某一個階層,包括農婦、軍嫂、宮女。
《荊州歌》,麥子成熟、桑蠶成繭時節,荊州農婦想念遠在巴蜀的丈夫,希望他們早日歸來。但是,「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又擔心他們回家的路途不安全。兩難的心情,表現出農婦對丈夫的愛是細緻入微的。《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詩中的織女,對遠行丈夫的一往情深,不但賀知章讀後認為「可泣鬼神」,一千多年後的我讀了,也忍不住為之惆悵久之。《長干行》中,一對青梅竹馬、從未分離的小夫妻,丈夫遠行半年未歸,妻子在對往事的回憶中,表現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純真年代的愛情,令人嚮往。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應未閒。」前八句寫景,交代環境、形勢的險惡,後四句寫情。軍人和他們的妻子,「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結尾兩句中的「歎息」二字,足以使千古讀者唏噓不已。《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雖然沒有寫出《關山月》那樣的險惡形勢,但是,無可排遣的思緒與孤獨是一樣的。《子夜吳歌四首》之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重點不在惆悵傷感,而在於表達願望:戰爭結束,夫妻得以團聚。同類作品,還有《搗衣篇》(閨裡佳人年十餘)、《長相思》(日色慾盡花含煙)等。
表現宮女悲慘命運的作品,如《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沒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宮女,她們的夜是格外地漫長、冷清的。相比之下,他們不如民間女子,雖然勞作是辛苦的,生活卻不乏自由和快樂。《越女詞五首》所寫,是越地女子的水上生活。例如其三:「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這些越地女子,有如童話世界快樂的精靈。晚唐詩人杜荀鶴(一作周樸)的《春宮怨》「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表現的就是被選入宮的越地女子,對自己少女時代家鄉生活的懷念。
杜甫跟李白有所不同,他對女性的關愛,主要體現在對她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上,他更願意關注艱難時世、特殊情境下女性的生活境遇,而不是一般的思念、孤獨之情。李白浪漫,杜甫現實,於此可見一斑。
《新婚別》,既是一首女性的頌歌,也是一首女性的哀歌。詩中的新婚女子,她溫柔而識大體。新婚燕爾,本該是夫妻纏綿時分。但是,這對唐朝的新人,卻面臨著一個痛苦的局面:丈夫應徵從軍,出發在即。「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與君永相望!」我以為,詩中的妻子,傷感之中不失理性,不是一味地哭哭啼啼,而勸丈夫「努力事戎行」,這反而增加了人物的美感和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杜甫也寫過軍嫂搗衣的詩,《搗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不難看出,杜甫詩中的軍嫂,不是一個柔弱的思婦,而是一個悲傷中仍充滿力量的女子,她對丈夫的愛,不表現為惆悵、發呆,而表現為更加用力地搗衣。
《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高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論者有稱該詩為文人寄托之作,有稱其為寄托而兼寫實之作。我認為,不論它是否文人寄托之作,單憑詩中描寫佳人的語句,便足以看出杜甫對因戰亂、男子輕薄而受到傷害的女性,是無比同情的。杜甫眼裡、筆下,這位不幸的女子,是如此的美麗。
《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夔州婦女因為地位比男人低下,勞動強度大,相貌粗丑,妝扮不入時,加上戰亂,男人大量死在戰場上,到了四五十歲都沒能出嫁。杜甫對夔州(今天重慶奉節)這些中老年、相貌並不好看的婦女,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可見杜甫對女性的關愛,並不局限於年輕美貌的女子(香、玉)。我認為,詩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憐香惜玉。《又呈吳郎》,也是這一類的作品。「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雖然只是讓不讓寡婦鄰居打棗吃的生活小事,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有著一顆博大、深細的悲憫之心。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雖然總體上是感時傷逝之作,但是其中也不乏對女藝人(著名宮廷舞蹈家,公孫大娘)的激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以如此熱烈的語言讚美一個宮廷舞女及其舞蹈藝術的詩歌,大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