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漢奸」? | 陽光歷史

 

A-A+

揭秘: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大的「漢奸」?

2014年11月01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285 次

  「漢奸」就發源於漢族正式形成的漢朝,因此,「漢奸」既指漢族的敗類,同時也指漢朝的敗類。現在泛指中華民族的叛徒。

  漢朝的第一個「漢奸」是曹無傷。時任劉邦的左司馬,是執掌軍政的副官,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地位當然非常重要。秦末亂世,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過了一個月,項羽才到達函谷關,聞聽劉邦已經摘下了峨眉山的桃子,大怒,攻陷函谷關,和漢軍對峙。這時,曹無傷出場了,他派人去對項羽說:「劉邦想佔據關中稱王,封投降的子嬰為丞相,把秦宮的珍寶全部據為己有了。」項羽本來就很生氣,曹無傷這番話更是火上澆油,立刻下令:「明天犒賞士卒,準備攻打劉邦!」此時項羽四十萬大軍屯兵新豐鴻門,劉邦只有十萬大軍,屯兵霸上。兩軍對壘,顯然劉邦處於下風。

  項羽的謀臣范增勸說項羽借助曹無傷的情報立刻攻打劉邦,其辭曰:「劉邦佔據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是個著名的大流氓。如今入了關,居然不取財物,不近女色,說明這傢伙志向遠大。我曾經偷偷替他望氣,都是龍虎之形,五彩之色,這是天子之氣。必須趕快攻打他,遏制住他的氣場。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的謀臣張良是好朋友,不忍見張良成為炮灰,連夜趕往漢軍大營,面見張良,把項羽的軍事機密詳詳細細告知張良,讓張良跟他一起私奔。沒想到張良非但不領情,反而把項伯扣留在軍營,自己去見劉邦,把這個情報捅給了劉邦。張良拒絕項伯的理由是如果自己逃跑,是對劉邦不義,可是把項伯冒著生命危險送來的情報出賣給劉邦,卻不認為不義。顯然,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反正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劉邦一聽傻了眼,向張良問計,張良說:「項伯還被我扣著,你親自去見他,就說大王您不敢背叛項羽。」劉邦問:「你和項伯誰年長?」張良說:「項伯年長。」劉邦說:「請你叫他來,我要像兄長一樣對待他。」

  張良叫來了項伯。劉邦擺下酒席,親自敬酒,祝項伯長命百歲,並且約為婚姻,答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為妻,請求項伯替他說情。項伯和項羽叔侄倆心都太軟,況且即將和劉邦成為兒女親家,於是滿口答應,約定第二天一早劉邦親自前去項羽大營赴鴻門宴,當面謝罪。

  其實這一夜項伯幾乎走到生命的盡頭。如果劉邦不是懾於項羽的四十萬大軍壓境,以他出爾反爾的性格,項伯別說結為兒女親家了,被劉邦殺人滅口的可能都有。到那時,不知道視「不義」為人生最大罪過的張良將何以自處?即使此刻劉邦在項伯面前表現得卑躬屈膝,一旦時過境遷,劉邦馬上就把承諾拋到了爪哇國,根本沒有兌現結親的諾言。

  第二天就是著名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卻以身屢屢掩護劉邦這個鏡花水月的兒女親家,加上項羽心軟,遂使劉邦逃脫。

  劉邦狼狽地逃竄回大營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曹無傷,可見劉邦對曹無傷的切齒痛恨。

  如果說曹無傷是「漢奸」,那麼項伯就是「楚奸」(項羽被封為西楚霸王)。可是兩人的命運卻大相逕庭,此後項伯仍然陪著項羽出生入死,直至垓下之戰,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平定天下後,封項伯為射陽侯。此時的敗軍之將項伯,大概再也沒有勇氣提起結親的話題了。

  曹無傷和項伯兩個「奸細」最終命運的對照,同樣顯現出劉邦和項羽個人性格的對照: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婦人之仁;劉邦當斷則斷,項羽猶豫不決。曹無傷向項羽出賣情報,只能說曹無傷看錯了人,就像周作人看錯了日本人一樣。


  第二個「漢奸」是中行說。中行說是漢文帝的宦官,漢文帝派遣他護送公主去匈奴和親。按說這是一項光榮的政治任務,不是漢文帝的親信還攬不到這項美差呢,公費旅遊外帶還能收到匈奴的回扣,何樂而不為?可是中行說這個宦官偏偏很有個性,生平不愛旅遊,就以這個借口推辭。漢文帝認為中行說是燕人,生長朔方,熟知匈奴情狀,派他去本來也有窺探匈奴虛實兼收集情報的任務。一看中行說這麼倔強,漢文帝也來了脾氣,堅決不肯換人,定要中行說走這一趟。中行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只好悻悻起程,臨行前私下對人說:「我本來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別怪我將來當'漢奸'。」聽到這句話的人都一笑置之,心想你不過只是一介閹人,能成什麼大氣候?大言不慚罷了。

  眾人曖昧的表情更加激怒了中行說,中行說暗暗發誓一定要在匈奴混出個樣子來。雖然身為男人的本錢被閹了,可心還是一顆中國心;如今這顆中國心的尊嚴受到了傷害,就會變質給你看。

  一到匈奴,中行說就投降了老上單于,成為單于的親信,開始兌現他的誓言了。

  匈奴與漢和親,漢朝贈給匈奴許多繒絮(絲織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遊牧民族,哪裡見過這些精緻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歡。中行說卻進諫說:「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漢朝的一個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強大,獨霸一方,是因為衣食都和漢不一樣,不需要依賴漢朝供給。現在單于您變更舊俗,愛穿漢朝的衣服,愛吃漢朝的食物,長此以往,恐怕漢朝的物品輸入匈奴不過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動心降漢,都要變成'匈奸'了。」


  單于和眾人對這番危言聳聽都將信將疑,中行說便舉例說明:「穿上漢朝的絲織衣服,騎馬在雜草和荊棘叢中奔馳,衣褲全都掛破了,哪裡比得上我們的氈裘耐用?漢朝的食物雖然精緻可口,哪裡比得上我們的乳酪方便美味?」中行說自從愛上「漢奸」這一行當之後,模範遵守這一行當的職業道德,開口閉口「我們」、「他們」,徹底說服了眾人,從此放棄了漢朝的衣食。

  漢朝皇帝和單于所通的書簡,歷來長一尺一寸,上面寫著「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的字樣,然後才記載著贈送的物品和言語。中行說教單于回復的書簡,定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漢簡寬大,稱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然後才記載著贈送的物品和言語。樣樣都要壓倒漢朝。

  漢朝的使節看不慣匈奴和漢朝不一樣的風俗制度,中行說就出面組織大專辯論會,並且親自上陣,作為反方首席代表和漢使辯論。

  漢使指責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說批駁道:「按照漢朝風俗,徵兵出發時,父老豈有不置辦衣食,歡送子弟的?匈奴素來崇尚攻戰之事,老弱不能上陣打仗,因此才把優渥的衣食供給給少壯子弟,這樣才能打勝仗,這是保家衛國,怎麼說得上輕視老年人呢?」

  漢使又說:「匈奴父子都睡在一個帳篷裡。父親死了,兒子娶後母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為妻,逆天亂倫。也沒有冠帶之類的服飾禮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禮節。」

  中行說批駁道:「匈奴的風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時候要隨時轉場,才能保證牲畜按時吃草喝水。所以戰事緊急的時候人人都練習騎射,戰事緩的時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們的約束既輕,生活也就簡便易行;君臣關係簡單,國家事務再繁雜,也像一個人的身體一樣好使。哪像你們中國,雖然自稱禮義之邦,君臣之間卻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勞力去修築宮廷樓閣,以至耗盡民力。老百姓耕種本來是為了衣食豐足,建造城郭本來是為了保護自己,可是這樣一來,戰事緊急的時候沒有時間練習攻戰之事,和平的時候又不能休養生息,還要出勞力。至於匈奴的風俗,父子兄弟死,娶他們的妻子為妻,是為了保全種姓。因此匈奴雖然倫常紊亂,但是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孫。哪像你們中國,雖然遵守倫常,可是親屬關係疏遠的時候就互相殘殺,竟而至於改朝易姓。你們這些只會在土屋裡生活的漢人,還有什麼可說的!不過儘是些衣冠禽獸而已!」

  大專辯論會以反方勝利告終。從此之後,漢使再想和中行說辯論,中行說就高掛免戰牌,斥責漢使道:「別說了!你們都是我這個名嘴的嘴下敗將!但教你們漢朝送來的衣食等物品數量充足,盡善盡美,就是你們盡職盡責;否則等到秋高馬肥,就要大舉南侵,鐵騎踐踏了!」


  要做就做最好的「漢奸」!中行說的敬業精神徹底征服了老上單于,對中行說言聽計從,在中行說的謀劃下,匈奴屢屢侵入漢境,殺傷百姓,擄掠牲畜,成為漢朝最大的邊患。漢文帝雖然對中行說咬牙切齒,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可是鞭長莫及,只好照例和親。老上單于死後,他的兒子軍臣單于即位,中行說仍然輔佐他,匈奴也仍然不斷給漢朝製造邊患。

  不得不承認中行說對中國這個假「禮義之邦」的指控是尖銳的,是有道理的。類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中行說雖然是地地道道的「漢奸」,可他也是漢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傳統鬥士,魯迅所說的「營壘內部的反戈一擊」。他對漢朝禮義制度的抨擊,句句在理,一針見血,難怪漢使都不是他辯論的敵手,因為真理的確掌握在這個「漢奸」手裡。

  後來中行說就在史書中消失了蹤跡,因此他的下場如何,無人得知。只有他對漢文化的指控,穿越千年,仍然迴響不已。

  這個「漢奸」不簡單!

  漢朝最大的「漢奸」是李陵。李陵,漢名將李廣的長孫。這個人的身世,釀成了中國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甚至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李廣一生沒有封侯,相反,他的手下和比他更年輕的將軍都封了侯。漢武帝私下裡評論李廣命數不好,因此,凡是出征匈奴,都不讓李廣擔當大梁。六十多歲的時候,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衛青不願重用李廣,只讓李廣擔當東道邊翼,繞遠路行進。結果李廣的軍隊失去嚮導,迷了路,無法與衛青的軍隊匯合。在給漢武帝的匯報中,李廣把責任全攬到了自己身上,發了最後一通不能封侯的牢騷之後,拿刀抹了脖子。

  李廣有三個兒子:李當戶,李椒,李敢。前兩個兒子早死,其中李當戶留下了一個遺腹子,就是李陵。第三子李敢,也就是李陵的叔父,對匈奴戰功赫赫,但怨恨衛青逼死了父親李廣,趁衛青不備想實施暗殺,沒有得逞,衛青只是受了重傷。衛青本來就心中有愧,於是把這件事隱瞞下來。不料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這件事,趁著李敢陪同漢武帝到甘泉宮打獵的機會,暗施冷箭,射死了李敢。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正被漢武帝寵幸,於是漢武帝和霍去病密謀,向最高法院作偽證說李敢是被野鹿的角觸死的。

  小時候的李陵,耳濡目染的是祖父李廣的遭遇。祖父「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的赫赫戰功,不能封侯、蒙冤自殺的不平之氣,一定使幼小的李陵印象深刻。叔父李敢被霍去病和漢武帝合力謀殺的淒慘結局,更刺激了李陵的幼小心靈。作為名將世家的後代,李陵既天生驕傲,又盼著復仇的一天。


  漢武帝封李陵為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派樂人出身的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李陵歸在李廣利麾下,負責輜重。李廣利是協律都尉李延年的兄弟,二人又同是漢武帝寵幸的李夫人的哥哥,世代相傳的樂人之家。漢武帝以這樣的人為征伐匈奴的大將軍,李陵身為名將之後,怎能不感到屈辱?這一屈辱,毫無疑問和祖父李廣在外戚衛青手下所感到的屈辱一模一樣,簡直是祖父當年遭遇的「情景再現」。李陵比任何人都急於建功立業,一方面證明自己不愧為名將之後,一方面不甘於屈居倡優手下,一方面可以借此洗刷祖父命數不好的謠傳,因此,李陵主動向漢武帝請命,率領步兵五千人,迎戰匈奴三萬騎兵。而漢武帝居然兒戲般地答應了李陵的請求,還不時催促出戰。結果,李陵帶領五千兵出居延海以北,被匈奴單于以八萬兵包圍,李廣利拒不派援兵,李陵血戰八天八夜後投降匈奴,做了「漢奸」。

  這一消息傳到漢廷,舉朝震動,漢武帝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滿朝大臣失魂落魄之餘,人人痛罵李陵是漢奸賣國賊,只有司馬遷一人替李陵辯護說:「李陵步卒五千人,轉戰千里,彈盡糧絕,士卒赤手空拳爭相和敵人肉搏戰,都是李陵訓練有方,即使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雖然戰敗了,但五千兵卒在八萬大軍的包圍之下,仍然擊殺了一萬多匈奴兵卒,可謂戰功赫赫。我想,李陵之所以投降,可能是詐降,想先委屈自己,再趁機反戈一擊。」

  司馬遷的這一設想合情合理,因為他和李陵做過很多年的同事,對李陵的人品非常瞭解,認為李陵有「國士之風」。不料漢武帝認為司馬遷為李陵遊說,是為了詆毀李廣利,遂判司馬遷腐刑,就是閹割之刑。這是李陵事件的第一個迴響。

  李陵投降匈奴後,漢武帝誅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女,等於滿門抄斬。

  七年後,司馬遷出獄,任中書令。這時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的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寫了名垂千古的《報任安書》,不僅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著名論斷,不僅表白了「發憤著書」的苦衷和決心;尤其重要的是,在漢武帝「族陵家」,李陵案已成鐵案的情勢下,司馬遷明知給獄中的任安寫的這封信,必會上達天聽,還是委婉、然而堅決地再次實現了替李陵的辯護。

  後來,李廣利也成為了「漢奸」。又三年後,導致李陵兵敗的李廣利率七萬人再次出征匈奴。在長安,李廣利的兒女親家、丞相劉屈氂夫婦以巫蠱詛咒皇上,腰斬梟首,李廣利的妻子亦遭收捕。李廣利聞訊,在塞外范夫人城也投降了匈奴,也做了「漢奸」。這是李陵事件的第二個迴響。

  司馬遷兩次為李陵辯護,後人可能會以為他們倆是好朋友,其實恰恰相反,即使兩人同事很多年,卻連一次酒都沒喝過。司馬遷到底為什麼拼著身體殘疾也要為一個「漢奸」辯護,已經成了千古之謎,我們知道的只是,在李陵的有生之年,即使被匈奴封為右賢王,卻從來沒有對漢朝作戰。

  40多年後,漢朝和匈奴和親,化干戈為玉帛,昔日的敵國變成了友好鄰邦,而此時李陵已死,還有誰為他平反?

  李陵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身世和評價最複雜的「漢奸」了。因為他,司馬遷遭宮刑,在獄中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對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被譽為「不虛美,不隱善」,開創了紀傳體編史的先河。

  曹無傷,中行說,李陵(司馬遷),李廣利,這些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漢奸」,這些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漢奸」,行為不一,結局不一,而且每個人行為中蘊含的意味都非常複雜,不像後世的「漢奸」,一旦光復,自己都灰頭土臉,低人一等,活脫脫一副喪家的「漢奸」嘴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