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征百越之戰是怎樣打的:交戰雙方都是誰? | 陽光歷史

 

A-A+

秦南征百越之戰是怎樣打的:交戰雙方都是誰?

2016年05月1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59 次

  導讀:秦始皇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發動了開拓南、北疆土的戰役。三十二年由大將軍蒙恬率兵30萬進攻北方的匈奴,一年後將疆土擴展到陰山一線,對此《史記》作了記載,還專門為蒙恬作了傳記。而對於開拓南疆南征百越之戰,《史記》記得簡略又分散,比《史記》早50年的《淮南子》一書有一段記述,但仍然因為簡略而存在諸多信息缺失和史實不清的地方。對此,古代史家基本上不去涉及,而現、當代的史家則作了各種推測,有各樣的說法。因為都是推測,就看哪一種更合理,更接近史實。

  秦軍的統帥是誰

  《淮南子》記述秦始皇派遣「尉屠睢(sui)發卒五十萬為五軍」,於是大家都認為50萬秦軍的統帥是屠睢。近年有幾位史家提出疑問,認為屠睢只是一個都尉,名不見經傳,擔任50萬大軍的統帥似乎與其級別不符。另外,百越的地域非常廣闊,東部在今浙江、福建境內有東甌、閩越,中部在今廣東境內有南越,西部在今廣西直至越南的中、北部有西甌、駱越。這些部族之中還「各有種姓」,所以稱百越。這樣秦軍東西戰線有數千里,當時又沒有無線電通訊,由屠睢一人指揮五路大軍是不可能的。100年後,漢武帝平定嶺南也發了五路大軍,這五路各有主將,各自為戰,史書還把各路主將的軍職姓名傳了下來。可以推測,五路秦軍也應該各有主將,各自為戰,只是各路主將由於沒有記載而失傳。

  秦軍分幾路發動進攻

  《淮南子》說秦軍分五路,集結的位置大致在今江西東部、南部和今湖南南部,後來的史家也都說五路。而近年有史家認為是四路,我傾向於四路。今江西東部的為東路軍,目標是今浙江、福建境內的東甌、閩越,東路軍的進攻很順利,很快攻取東甌和閩越,在那裡設置了閩中郡。在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南部有兩路,可統稱為中路軍,目標是南越的中心番禺(今廣州)。江西南部的一路進入今廣東的南雄沿湞水前進,湖南南部的一路進入今廣東連州沿連江前進。湞水和連江都流入北江,這兩路沿北江南下直抵番禺。中路軍的二路也打得比較順利,應該在第二年就拿下南越。第四路是西路軍,西路軍的前進路線應是從今湖南南部的道州、江華和廣西的富川、賀州抵梧州、貴港。西路軍的進攻目標是在今廣西貴港、梧州一帶的西甌。中路軍和西路軍的三條線路在春秋戰國時就是進入今廣東、廣西的主要通道,秦軍肯定是利用舊有的通道來發動進攻的。不少史家認為西路軍還有一路是沿今興安的湘漓水路進攻的,這樣就有五路,其實在秦軍發動進攻時還沒有開鑿靈渠連接湘、漓,這條線路是不存在的,所以進攻百越的秦軍只有四路。西路軍的道州線,地方史志稱之為「瀟賀古道」,現在我們在江華、富川還能看到這條古道的遺跡。後來漢武帝平定嶺南發五路進攻南越的番禺,有三路大軍仍然沿著秦軍中路兩條、西路一條線路進攻,由於靈渠已經開通,第四路的水軍從湘漓入西江進攻,第五路從今貴州出發。結果還是中路的南雄線和連州線的漢軍首先攻下番禺,因為這兩路距番禺最近,行路也最方便,而道州線的漢軍和湘漓線水軍還在途中,第五路更落在後面。由此也可以推測之前秦軍的中路兩軍是比較快地攻取了南越的。


  西路軍的戰事如何

  打得最艱苦的是西路軍。《淮南子》這樣記述:秦軍攻入西甌後「三年不解甲弛弩」,因為遇到兩大麻煩,一是無法對付利用山林打遊擊的西甌人,再是後勤補給線受到破壞糧草不濟。這樣秦軍時時戒備不敢卸下甲冑放下弓箭,進退兩難。官職為監御史名叫祿(姓失傳)的將領無法運送糧食,於是率領士卒鑿渠(靈渠)開通了糧道,秦軍得到補給,發動新的進攻,殺了西甌的君長。於是越人都逃進叢林中,不肯做秦軍的俘虜,後來又發動夜襲,打敗秦軍,還殺了秦將屠睢。很明顯,《淮南子》記述的是進攻西甌的西路軍的戰事,那位屠睢只是西路軍的主將,而西路軍的戰事發生在西甌的腹地即西甌人聚居的今貴港、梧州一帶,後來秦設置桂林郡的首府就在今貴港。根據這樣的記述可以推測,西路軍開始的推進還比較順利,很快進入西甌佔據了戰略要地,但是就在那裡遇到了大麻煩,陷入了進退兩難的膠著狀態。這也說明在百越中西甌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進攻百越之戰主要在西甌受阻。所以《淮南子》的記述以西路軍在西甌的艱苦戰事作重點而不涉及中路軍和東路軍。另外,對西甌一戰又是決定性的,西甌一平,進攻百越之戰才最後結束。

  湘漓補給線的作用

  這樣我們還可以知道那位監御史祿應是西路軍總後勤將領,他開鑿靈渠聯通湘漓主要是開闢一條新的糧食補給線,而不是西路軍向西甌發動進攻的路線,所以史書只說他「鑿渠通糧道」。他開鑿的這條糧道主要為在西甌建立了基地的西路軍提供補給,不說東路軍,就是在番禺的中路軍也沒有必要捨近求遠從湘漓水路得到補給。四路秦軍是各有主將,各自為戰,還各有後勤補給線的。我們總以為那位監御史祿是用民工來開鑿靈渠的,而那時今桂北一帶地荒人稀,你想征民工都征不到,那位監御史祿是率領西路軍後勤部隊士卒來開鑿靈渠的,所以史書說「以卒鑿渠」。順便說一下今存遺跡的興安的秦城。我贊同「此城是秦之城還是漢之城目前不能確定」的看法,因為唐之前稱越城(與西漢初南越王有關),至宋才稱秦城。但不管什麼名稱,都與監御史祿的靈渠開鑿有關。至於秦城的性質為駐軍要塞,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分歧了。我們發現的秦城分大小兩營而不是一個完整規制的城市遺跡就可以說明。再順便說一下興安的嚴關,秦時只開通湘漓水路,沒有陸路,所以興安嚴關的建造,與秦南征百越無關。秦城的城牆都是土夯而成的,今在富川縣境內發現的「瀟賀古道」有秦時的謝沐關,其關牆也是土夯的。而600年後,唐太宗武德四年(614年)大將軍李靖平定嶺南建臨源縣城即今興安,城牆還是土夯的。而嚴關卻是用青石砌成的,估計是宋代所建。

  秦軍的兵力和進攻時間

  進攻百越秦軍的兵力,《淮南子》說有50萬,古今史家跟著都說50萬。《淮南子》接著又說西甌人夜襲使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那就是說進攻百越的五路秦軍全部葬身在西甌,這顯然是不能相信的。近年有幾位史家推測,當時南越、西甌還是部族,人口很少,各有兵力一兩萬,秦軍的中路軍、西路軍各有三四萬就足夠了。史書記載後來進攻南越的將領尉佗請求秦始皇征發未婚女子三萬到南越,秦始皇只同意一萬五,可以作推測的依據。我認為這樣的推測比較接近史實。

  《史記》沒有記載進攻百越的時間,只有平定百越在嶺南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時間是秦始皇三十三年,近年不少史家比較傾向於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發動進攻。這裡將進攻百越的時間排列一下: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六國,二十七年作進攻前的各項準備,二十八年發動進攻,二十九年東路軍和中路軍順利攻取閩越、東甌和南越,而西路軍在西甌遇到麻煩,三十年監御史祿到湘漓源頭實地勘察、選址、規劃,三十一年靈渠開鑿動工,秦城同時建造,於三十二年完工,西路軍得到補給後在這一年發動新的進攻殺西甌君長,後來西甌人又夜襲殺西路軍主將屠睢,這樣的拉鋸戰至三十三年秦始皇派遣援軍到來最後控制局面設置三郡。這樣秦平定百越用了五年時間。

  秦始皇的融合政策

  秦軍最後是怎樣控制西甌而平定百越的?我們看《淮南子》記述的末句「乃發謫戍以備之」,可以知道秦軍雖然損兵折將,但只是遭西甌人偷襲的局部的失敗,著名史家呂思勉先生認為秦軍只是「小挫」而已,秦軍仍然佔據著西甌的戰略要點,控制著整個局面,秦始皇接著向南越、西甌陸續增兵主要用來加強守備。這些士卒主要來自浙贛、荊楚,他們邊耕作邊守備,再加上秦始皇后來的大量的移民,與越人相處融合,從發動進攻到秦亡長達13年,這些人成為嶺南的開發、建設者。而平定百越成立郡縣後,許多將領作為南下幹部被委任為地方行政官員。所以秦始皇用的是融合政策,他用時間換來了嶺南廣大的空間。所以今天的廣西有很多是浙贛、荊楚人的後代,秦以後的嶺南已經是南北民族融合的地方。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