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代的房地產市場:唐朝是如何炒熱樓市的?
唐代有個商人叫竇乂(yi),做「能源」生意賺了錢,轉而投資房地產——在任何時代,人們對房屋的需求總是剛性的。
建房子首先要「拿地」,地價的高低決定了項目的成敗。竇乂腦瓜兒聰明、獨具只眼,他相中長安西市的一塊空地,最終以每平方米三、四枚銅錢的超低價格弄到了手——不錯,是三、四枚銅錢,而非三、四貫錢或三、四兩白銀、黃金!
西市是唐代長安最繁華的商業區,寸土寸金,竇乂又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那片地原本是個大坑,因無法利用,久而久之成了污水池。竇乂找到土地主人,只花三萬錢就買了下來。十幾畝大的一塊地,接近一萬平方米,這個價格無異於白撿!不過土地主人挺納悶:竇乂買這塊廢地幹什麼?
竇乂早有盤算。他在污水池中央豎起一根高桿,上懸旗旛;又在池周圍擺了六七個煎餅攤。然後向長安城的孩子們發出邀請:誰能用磚石瓦塊擲中池中的旗旛,就獎勵熱騰騰的煎餅、米團,當場兌現!
一傳十,十傳百,長安兩街的孩子們全都帶著磚頭瓦塊來湊熱鬧,污水坑頓時成了「歡樂谷」!不出一個月,池子已被瓦礫填平。竇乂只花了一些煎餅錢,就動員了那麼多人義務替他運磚石、填土方,而且人人興高采烈,都以為自己佔了大便宜——這才叫「巧使喚人」!
竇乂僱人平整地基,蓋起二十間店舖來,租賃給商家,每日「收利數千」——假如是三千吧,全部地價十天就回了本!
竇乂原本是貴族出身,竇氏家族出過好幾位后妃、高官。不過竇乂這一支卻十分貧寒。竇乂的發跡,靠的可不是「二代」「三代」的身份,靠的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商業天賦。
十三歲那年,竇乂偶然從一位長輩那裡得到一雙不合腳的「絲履」。拿到集市上賣了五百錢,又到鐵匠鋪打了兩件掘地的工具。他向做官的伯父借用廟院的空地,撒下榆樹籽——那是他在滿城飛榆莢時收集來的。
這以後,竇乂灌溉修剪、日夜辛勞。到了秋天,千萬株小樹苗已森然成林。第二年,小樹長到三尺高,間下的樹苗成了上等燒柴,在多雨的季節賣了個好價錢。以後榆樹林年年獲利。到第五年,他賣掉千餘根屋椽材料,得錢三四萬;而廟院內還留有「端大之材」千餘株。這是竇乂淘得的第一桶金!
發了財的竇乂依舊穿著補丁衣裳,每天只吃兩餐飯。他又開動腦筋,搞起「能源」產業。——搞種植付出的是勞動及時間成本,搞能源則更多靠的是「專利」發明及巧妙運籌。
一開始,誰也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他先買了廉價的麻布,製作了上百隻布口袋;又買了幾百雙新麻鞋。然後招請長安的孩子們,每人每日給三枚餅、十五個銅錢,發給布袋一隻,讓他們四處收集槐樹子。才一個多月,槐子已攢了兩大車。他又讓孩子們揀拾破舊麻鞋,三雙舊的換一雙新的,幾天功夫就收集舊鞋上千雙。
他僱人把舊麻鞋洗淨曬乾;又在城外買了幾堆廢棄的瓦礫,也在河裡洗去泥土,運到廟中搗碎、篩細;跟鍘碎的麻鞋混合,又摻以油靛,一同搗爛,人工摶成長三尺、徑三寸的棒棒,號稱「法燭」——人們這才醒悟:他這是製造人工合成的燃料棒。
那年六月,大雨不止,長安城薪貴於桂,竇乂的「法燭」一下子成了熱門貨,百文錢一條,供不應求。用來燒飯,效力是普通木柴的一倍!竇乂又著實發了一筆!
總結「商神」竇義的致富秘訣,有三點值得琢磨:一是目光敏銳,能從平凡事物中挖掘商業賣點、預見商機,決不臨渴掘井。二是讓智力因素強力介入商業活動,變廢為寶、化腐為奇;如「法燭」的發明即是一例。現代企業的命脈即不間斷地研發與創新,這個道理一千多年前的竇乂已經把握了。三是事事以經濟為槓桿,巧於運籌。如廉價僱傭孩子收集原料以及對廢舊材料二次利用等等;而西市「造地」工程簡直就是「寓勞於樂」的典型案例,巧妙絕倫、難以複製。——不過它的啟示作用,卻是永不過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