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抗法保台戰:中國戲子砍下法軍司令頭顱 | 陽光歷史

 

A-A+

1884年抗法保台戰:中國戲子砍下法軍司令頭顱

2016年04月2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31 次

  梨園花旦張李成,在法軍進攻淡水時,率500群眾,配合守軍作戰,埋伏在炮台附近草叢之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配合李成部,專鉤敵人衣物,鉤住即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敵人射擊。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他們割下首級。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國為了佔有越南北部,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並進而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被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不顧民族利益,於光緒十年四月(1884年5月)與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規定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法國侵略者達到了預想的一部分目的,但還不滿足,因為還未達到其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腹地的全部目的。於是,法國侵略者故意製造事端,進行軍事挑釁,在北黎衝突中,法軍再燃戰火,然後反誣中國方面破壞《中法簡明條約》,並以此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為此,法國侵略者將戰區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欲佔領中國沿海的一兩個港口,作為索取巨額賠款的「擔保品」。他們把目光盯在了台灣。

  佔領台灣,是法國侵略者的既定目標。早在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們便派出軍艦窺探基隆,法艦「哇爾達」號開進基隆港,3名法軍官兵上岸後登山觀察地形,並欲進入基隆守軍炮台,被守軍官兵制止。法國侵略者還以開炮相威脅,強行買去1000擔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艦開進基隆港,刺探虛實。當劉銘傳奉命赴台時,法艦巴斯伯號竟尾隨在後,並於第二天來到基隆。法艦費勒斯號在駛進基隆港內停泊時,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止劉銘傳從德國雇來的運輸武器彈藥到台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閏五月二十日(7月12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政府賠款2?5億法郎。第二天,法國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又電令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再派軍艦去福州、基隆,準備在法國最後通牒被拒絕時,進攻並佔領這兩個港口,作為向中國索取賠款的擔保品。六月十日(31日),法國海軍部長電令孤拔立即派軍艦進攻基隆。

  當時台灣有守軍共40營,由台灣兵備道劉璈統領。在法國出兵越南,攻打中越邊境時,劉璈便積極籌劃台灣的防務。他認為,要加強台灣的防禦力量,必須籌於平日,乃能應用於臨時,萬一台灣為法軍所襲,則南北洋務將無安枕之日,誤台即誤國。為此,他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台灣的防禦力量:築炮台、建營壘、購新槍、置水雷,分訊水陸。以曾文溪以南至恆春為南路,統軍5000,由台兵備道領之;曾文溪以北至大甲為中路,統軍3000,由台灣鎮總兵領之;又以大甲溪至蘇澳為北路,統軍4000,由提督曹志忠領之;後山自花蓮港至鳳山之界為後路,統軍1500,由副將張兆連領之;而澎湖為前路,統軍3000,由水師副將領之。計兵16500名,各守其地,有事策應。又考慮到台灣四面環海,周圍有3000餘里,無險可據,敵人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守軍又缺乏戰艦,防守困難,加上兵力單薄,不敷防堵,於是又在台灣辦團練,分陸、漁兩種,陸團守內地,漁團守海口,「平時各安恆業,有警互相救援」。孤拔率軍到達安平時,通過英國領事請劉璈相見,進行訛詐和威脅:「以台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劉璈答道:「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聽了無話可說,只好把軍艦開走,台南一帶暫時維持穩定。

  法國侵略者的無恥野心,激起台灣各界人民同仇敵愾。人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各種方式參加和配合台灣守軍進行抗法鬥爭。陳華介、奚松林在法軍進攻基隆時,請求募兵1500人,只需每個士兵月給餉12元,自備軍械,包取回基隆。劉銘傳手頭財政緊張,無法滿足兵餉要求,未予批准。記名道朱守謨聞知此事,深受感動,與約招募,數日而成。彰化林文欽也極力為國分憂,「集佃兵500,駐台南,為南軍援,器械糧秣悉取之家。已而調駐通霄,捐款助軍」。台北紳士林維源慷慨捐款用於抗敵鬥爭,前後捐款紋銀70萬兩。其他紳士也紛紛捐資抗敵。這都有力地幫助了台灣的抗敵鬥爭,緩解了因敵人封鎖而造成的困難局面。台灣官員和紳士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急關頭積極組織力量奔赴前線。光緒十年八月(1884年10月),法軍侵犯基隆西路要隘,深澳坑練董陳雲林、廩生陳植棋等籌資募勇,會同大武侖練董劉清江,把敵軍擊退,勇立戰功。台中林朝棟所組織的棟軍,在抗法戰爭中屢著勞績,聞名內外,被稱為台灣的「岳家軍」。台灣的勞動人民更是踴躍參軍參戰,保衛國土保衛家鄉。當法軍侵犯基隆、淡水時,戰地附近的居民幾乎全部動員起來,協助守軍作戰。農民以鋤頭協助挖掘戰壕,獵戶以獵槍為武器配合守軍奮勇殺敵。法軍侵佔基隆期間,僅台灣北部就有5000多民眾報名參軍,被編在各戰鬥隊伍中,上前線殺敵。台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


  台灣人民並不孤立,他們的反侵略鬥爭,得到了祖國各地的支援。當法國侵略者入侵台灣時,福建、廣東、浙江、上海等地數以千計的援台軍民紛紛集中於福州、廈門,整裝待發。欽差大臣左宗棠、閩浙總督楊昌浚等多次派兵到台灣,連同遼寧、上海等地先後派兵8000多人。各省調集了許多船隻於福建沿海,以供援台運輸之用。福建、廣東以及各地支援台灣的餉銀達122萬兩,上海、廣東等地運去毛瑟槍、克虜伯炮等武器。上海還設立「台灣捐局」,發動民眾捐款支援台灣抗法。由於法軍的封鎖,大陸與台灣間聯繫困難,大陸軍民採取種種辦法,徵集商船,僱用外國船隻,利用夜航、暗渡,衝破法軍的封鎖,將軍械、糧餉、援兵運到台灣。香港工人拒絕為法國侵略者工作,使法軍在台灣受損的軍艦無處修理,法國貨物在香港無人裝卸。海外華僑得知法軍侵略台灣、福建,也都紛紛通電譴責侵略者,並捐款回國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法鬥爭。台灣同胞和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台灣的反侵略戰爭,表現出海峽兩岸人民反抗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決心。

  台灣告急!清政府在危難之際又想起了劉銘傳,急令他以巡撫銜奔赴台灣督辦軍務。

  劉銘傳臨危受命,在進京面聖後,立即率舊部130人開赴台灣,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台灣保衛戰的序幕。

  淡水大捷

  據說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的消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徵調了不少水師船保護自己。到了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以為他不敢到台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灣了。

  此時台灣防務十分薄弱,總共40營官兵,號稱2萬多人,卻要守衛長達2000餘里的海疆,而且裝備極差,名為水師,卻無船隻,守岸炮台火炮又少得可憐。而這40營兵,有31營部署在台灣南部,在台北只部署了9營兵。法國侵略者已窺知這一弱點,並利用法軍艦艇的快速反應,避開台南,直撲台北。劉銘傳必須全力以赴。

  閏五月二十四日(7月16日),劉銘傳到達台灣,對台灣的防衛作了重新部署,決定以基隆為防禦重點,在基隆、淡水(滬尾)等口岸新建了一些炮台,並調章元高、武毅兩營北上,加強台北防務。


  六月十四日(8月4日),法國發動了對基隆的進攻。法國遠東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利士比率領軍艦直逼基隆,向清守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守軍在24小時內交出炮台,否則就要全力進攻。侵略者的無理挑釁,遭到守軍的嚴詞拒絕。次日早晨,法國侵略軍開始對基隆守軍進行猛烈炮擊,守衛基隆的清軍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奮起抵抗,炮火準確地飛向敵艦,2艘戰艦迅速著火。但法國侵略軍憑借其優勢的炮火,摧毀了清軍的炮台及火藥庫。守軍曹志忠等部被迫撤出陣地。法軍四五百人即在炮火掩護下從大沙頭登陸,佔領基隆港,並將港內各種設施盡行破壞。十六日(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基隆市區推進。劉銘傳通過查看地形,決定採取誘敵陸戰的戰術。他下令除少數人固守海岸小山制高點外,其餘部隊全部撤到後山隱蔽。法軍以為昨天清軍大敗,大搖大擺地湧上岸來,一面修築灘頭陣地,一面攻打堅守岸邊的清軍。眼看敵人上岸,劉銘傳親自督戰,下令後山部隊從東西兩側迂迴包抄,三面夾攻,殺向敵人。法軍突遇反擊,出乎意料,不知所措,顧不上還擊,紛紛丟盔棄甲抱頭鼠竄。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節節敗退,死傷100多人,其中斃中隊長1人。法兵潰退時,在海中又溺死多人。餘部狼狽逃回軍艦上,其侵佔基隆的圖謀沒有得逞,基隆重新回到清軍手中。劉銘傳首戰告捷,大挫敵鋒,「生擒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座旗一面,乘勢破其山頭炮台,得炮4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清廷得報大喜,特發內帑銀3000兩進行犒賞。

  法國侵略軍在台灣遭到挫敗後,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議和116條件,將賠款減為8000萬法郎,限48小時內接受。這一無理要求,再次為清政府所拒絕。於是,法國侵略軍又轉向福州馬江。當時,福州馬江駐有清南洋水師戰艦11艘,大炮45門,官兵1400多人,但清軍認為和談大有進展,未做任何戰鬥準備。七月三日(8月23日),法國侵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國水師各艦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奮起抵抗,但為時已晚。在法軍猛烈炮火的襲擊下,清軍11艘戰艦全部被擊沉,官兵傷亡1000多人,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也悉遭破壞。中國南洋水師的覆滅,使得法國侵略者立即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隨後,法軍集中全力進攻台灣。

  當時法軍侵台總兵力,有大小戰艦11艘,步兵3個大隊,炮兵1個中隊,共2000多人。從七月底開始,法艦就遊弋於台灣海面,窺視基隆、淡水,並搜查來台船隻。八月十二日(9月30日),法國侵略者分為兩路,一路由孤拔率領5艘軍艦進攻基隆,一路由利士比率領3艘軍艦進攻淡水。企圖誘使守軍分散力量,然後各個擊破。

  八月十三日(10月1日),孤拔率法艦向基隆的守軍炮台發動猛烈炮擊,同時派海軍陸戰隊600多人在基隆仙洞東南海濱登陸,佔領山頭,以排槍和大炮進行擊殺。守軍奮力還擊,傷亡慘重,被迫後撤,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全部丟失。此時,由利士比率領的另一路侵略軍猛攻淡水。


  基隆在台北東北,有良港和煤礦,相距台北100多里,中間為丘陵所隔。淡水在台北西偏北,相距台北30餘里,有淡水河相通,是台北的門戶。法軍攻基隆,意在佔有良港和煤礦;攻淡水則意在攻佔台北府。劉銘傳兩處受敵,處境十分艱難。救兵一時也無法得到,只好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別在基隆、淡水作戰,他自己則在基隆親自指揮。法軍開始主攻基隆,幾千名士兵輪番進攻清軍灘頭陣地,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但法軍終究無法得手。

  下午,孤拔突然改變主攻方向,將火力集中攻打淡水。而淡水的守軍不多,經過半天作戰,已筋疲力盡。突遇重兵,難以招架,連連飛書向劉銘傳告急。在「基隆萬分危迫,淡水又被急攻,基隆無兵可分」的緊急形勢下,劉銘傳力排眾議,當機立斷,下令基隆守軍立刻撤出戰鬥,炸毀煤井,轉移機器,全力援救滬尾。劉銘傳看到法國海軍需要不斷得到能源補給和淡水供應,因而利在速戰。基隆離台北尚遠,沿途還有獅球嶺等險可以扼守。淡水則距屯聚糧餉的台北府城僅30里,沿途又無險可守,所以基隆失尚不失根本,淡水失則大勢已去。因而劉銘傳冒著巨大風險果斷下令放棄基隆,赴援滬尾。基隆守軍不解其意,紛紛哭諫,要求死守基隆。一些淮軍老部下和湘軍將領也紛紛伏地請求收回成命。劉銘傳大怒,拔佩劍砍前案呵斥道:「不捨基隆,台北不能保也。吾意已決,罪譴吾自當之。有違令者斬!」劉銘傳接著說:「我知爾等一片赤誠。但這是軍事,我在你們面前立軍令狀。」說畢,手指在劍刃上一劃,鮮血淋淋,他用血指在紙上飛快地寫下「不勝法夷,甘願受戮」八個大字。清軍於是主動撤出基隆。

  基隆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有人趁機攻擊說劉銘傳是對淡水湘軍不信任,致失基隆。許多人信以為真,清廷也大為不滿,對劉銘傳大加訓斥。

  劉銘傳堅信自己的判斷,不為所動,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固守淡水。基隆部隊的增援,使淡水守軍鬥志更旺。法軍連續7天反覆進攻,淡水巋然不動。


  八月二十日(10月8日),進攻淡水的法國侵略軍在援軍到來後,以軍艦7艘猛烈攻擊淡水炮台及各處防禦工事,淡水炮台守軍本身火藥不足,見敵人炮火猛烈,便在總兵李成率領下,主動撤離炮台,全部伏身炮台之後,分散埋伏。法軍開炮200餘發,見炮台上毫無動靜,以為守軍已潰走,立即驅兵登岸。在艦上炮火的掩護下,分五路向淡水炮台進攻。法軍不慣陸戰,進入叢林地帶後,又失去了統一指揮。待法軍進入伏擊圈後,岸上炮兵變為步兵,喊殺衝出。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奮起反擊,雙方短兵相接,法軍士兵拚命放槍,很快便將彈藥消耗殆盡。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肉搏戰,法人驚慌失措,被殺100餘人。很多人還未上岸,就成了海中水鬼。梨園花旦張李成,在法軍進攻淡水時,慷慨激昂地說:「火(張小名阿火)生長是間,不欲變服飾為西人奴也!」他率500群眾,配合守軍作戰,埋伏在炮台附近草叢之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配合李成部,專鉤敵人衣物,鉤住即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敵人射擊。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他們割下首級。中午,法軍全線潰退,守軍追擊直至海灘,侵略軍狼狽地逃回艦上。法國人也承認淡水之役是一次最嚴重的失敗,認為「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

  這一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淡水大捷」,或稱「滬尾大捷」。這一戰,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抗法保台的決定性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信心。

  反封鎖戰

  法國侵略者在淡水失敗後,決定全面封鎖台灣,將全島所有港口及距岸5海里以內的區域(東海岸除外)都劃作封鎖區,企圖斷絕台灣的對外聯繫和從大陸來的接濟,這給台灣的抗法鬥爭造成很大的困難。台灣軍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大陸人民通過種種辦法,衝破敵人的封鎖,運送糧餉、武器彈藥,支援台灣人民的抗法鬥爭。

  基隆一帶的戰鬥最為激烈。六月十二日(8月2日),法軍佔領基隆後,屠殺居民,搶奪煤礦,遭到當地軍民的堅決反抗。從九月開始,法軍不時攻擊鳥嘴峰、四腳峰等地,擬將守軍逐出基隆河上遊北岸的山嶽地帶,雙方衝突時續時停。十一月以後,戰鬥加劇。十一月二十五日(1885年1月10日),法軍集中兵力進攻鳥嘴峰,守軍英勇阻擊,激烈的戰鬥持續一天,法軍退走。十二月十日(1885年1月25日),法軍出動兵力3000餘人夾攻月眉山,並一度佔領山頭。守軍發動反攻,奪回山頭,法軍伏踞山下不退。為爭奪月眉山,雙方激戰10日,傷亡慘重。光緒十一年正月(1885年3月初),法國大批援兵到達,正月十八日(4日),法軍出動兵力1300多人進攻月眉山,正月十九日(5日),又出動2000餘人進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撤出月眉山,退守基隆河以南,基隆河北之地都被法軍佔領。兩軍隔河對峙。

  此後,法軍還在基隆河北岸一帶與台灣軍民展開過長時間的激戰,也沒討到任何便宜。在侵略者的史書中,有關這幾次戰鬥的結果,他們寫道:「只留下一個紀念,就是在港灣的裡面,有一座巨大愁慘的墳場,為21位軍官或副官,500餘士兵或水手長眠之所。」羅亞爾:《中法海戰》,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第3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法軍在台灣無法立足,於二月十三日(3月29日)轉攻澎湖。澎湖的守軍力量較為薄弱,法國軍艦向守軍進行炮擊,守軍的炮火無法打中敵艦,而敵艦的炮彈卻毀壞了岸上的炮台和營房,守軍只得撤退,法軍佔領了澎湖島。但此時法軍中疫病流行,大批士兵莫名其妙地死去,連主將孤拔也未能倖免。

  與此同時,法軍在越南北部遭到慘敗,中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諒山大捷,在大陸戰場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於光緒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清政府之所以急於停戰講和,就是擔心台灣被法國佔據。中法停戰協定規定,停戰以後,法國應當解除對台灣的封鎖。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中法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合訂越南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根據條約規定,五月九日(6月21日),法軍從基隆撤走。六月十一日(7月22日),法軍撤出澎湖。

  總結

  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台灣軍民同仇敵愾,終於在光緒十一年(1885)五六月間挫敗法軍佔領台灣的陰謀,保衛了祖國寶島台灣。劉銘傳成為晚清第一個挫敗侵略者,使民族自尊得到張揚的民族英雄,也是繼鄭成功之後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而英勇抗擊外國侵略的傑出愛國將領。

  台灣軍民在10個月的台灣保衛戰中,消滅了法國侵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法國侵略者的海軍主力拖在台灣海面,有力地支援了中法戰爭的其他戰場,打亂了侵略者進一步侵略中國內地的戰爭部署。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