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之戰戰役分析:韓信與三秦之戰關係重不重要 | 陽光歷史

 

A-A+

陳倉之戰戰役分析:韓信與三秦之戰關係重不重要

2016年03月2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50 次

  陳倉之戰戰役分析:分析還定三秦之戰於韓信到底有沒有關係?於韓信到底與三秦之戰關係重不重要?韓信說的漢中對,韓王信也說出同樣差不多的漢中對,而蕭何也說類似的定三秦之策。而韓信說的漢中對最不可信,完全可能司馬藝術創造把韓王韓信的事移花接木到韓信頭上。蕭何的定三秦對策;「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劉邦對這一戰略是接受的。

  韓王韓信的漢中對;「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韓王信說完漢中對後,劉邦拜韓王信為太尉,太尉也就相當於大將軍職位,而高祖時根本沒有大將軍職位。而韓王信拜太尉後有帶兵記錄,而淮陰侯韓信沒有帶兵記錄,說明韓信拜將的事,明顯是司馬遷把韓王韓信拜太尉的事用移花接木扯到淮陰侯韓信頭上,把太尉改成大將軍而已,而高祖時根本沒有大將軍職位。

  而韓信說的與蕭何、韓王信說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並沒有什麼還定三秦的戰略、戰術。而還定三秦戰略全都是劉邦自己佈置與韓信有什麼關係?【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韓信獻的是走故道還之計,還是漢中對?但劉邦率軍出漢中走故道後,趙衍獻他道,說明劉邦用趙衍之計」他道」克陳倉。而漢王用韓信之計就是所謂的「漢中對」,並不是從故道還之計。而且陳倉道當時是漢中通往關中道路之一,基本是人盡皆知的道路,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獻走故道還之計。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須昌(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閒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戶。劉邦走故道入陳倉,章邯軍隊在陳倉堅守阻擋難以通行,劉邦準備退回,是趙衍指出另外一條路,漢軍繞過陳倉,趙衍應是當地人,所以對漢中地情較熟悉,故能在進軍道路問題上向漢王獻策,只是這條道尚不知名,故有「他道」之稱。大軍果然繞過陳倉,從背後攻下陳倉,由於陳倉是漢軍北定三秦的突破口,陳倉之役的勝利,使漢軍主力跨入三秦地界,趙衍因其獻道有功而被封侯,可以看出趙衍獻的他道才是漢軍還定三秦的關鍵路線。而根本不是所謂韓信的暗渡陳倉,「明修棧道,暗度正倉」正史根本沒有,只是出自元雜劇等文藝作品。韓信本身又不漢中人,怎麼可能知道他道呢?

  劉邦偷襲陳倉城,關鍵是什麼?一支奇兵。范目為劉邦招募了一支天性勁勇、善於攀山涉澗的賨民作為「前鋒」、「陷陣」。《華陽國志·巴志·總敘》:「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范目人稱范三侯,生活在秦、漢之際,是閬中一帶的大姓,巴人的部族長。由於他的遠見卓識和勇敢,向劉邦提出組建巴渝勁旅、還定三秦的戰略。劉邦委任范目董其事,范目迅速為漢王組建起7000人的軍隊。北定三秦。使劉邦得以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被劉邦先後封以建章鄉侯、慈鳧鄉侯、渡沔縣侯。

  韓信說完【漢中對】後,劉邦【遂聽信計】,漢中對說白了就一句話,三秦好打。但怎麼打是劉邦的事,【部署諸將所擊】都是劉邦佈置的,而且韓王信和蕭何說出類似的話,而韓信漢中對根本沒有對三秦戰爭什麼戰略規劃。韓信說三秦傳檄而定,三秦真的那麼好打嗎?,按功臣表,在還定三秦劉邦戰死了兩個侯(紀通和奚涓),而後來的漢楚之戰三年亦不過死了兩個侯(杜恬和周苛)。奚涓不但其母代侯,並且位列十八功侯,可見劉邦的三秦戰役多困難。連章邯就誓死不降抵抗七八個月之久。

  還定三秦其實是劉邦率領曹參、周勃、樊噲等名將以及八十個列侯打下來的與韓信一點關係也沒有。劉邦: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曹參: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賜食邑於寧秦。參…

  周勃:攻槐裡、好畤,最。擊趙賁、內史保於咸陽,最。北攻漆。擊章平、姚昂軍。西定汧。還下郿、頻陽。圍章邯廢丘。破西丞。擊盜巴軍,破之。攻上邽。樊噲:別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於雍南,破之。從攻雍、斄城,先登擊章平軍好畤,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遷郎中騎將。從擊秦車騎壤東,卻敵,遷為將軍。攻趙賁,下郿、槐裡、柳中、咸陽灌廢丘最。

  如此重要的戰役,剛剛被任命為「大將軍」的韓信卻沒參加,不奇怪嗎?在記載韓信事跡的本傳《淮陰侯列傳》中,只有短短13個字的記載:「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不僅沒有韓信隨軍參謀的文字,連韓信的名字都沒提,可以看出韓信在還定三秦時候恐怕職位最大也就是個小將領,與還定三秦根本沒什麼影響,登台拜將完全是司馬遷藝術創造。

  《史記·酈商傳》記酈商從沛公攻取南陽諸地後,別將一軍「攻旬關,定漢中。」旬關在今陝西省洵陽縣城之東,扼洵河之口,自洵河口沿漢江上溯至南鄭(今漢中市),整個沿江一線的大片土地,皆為酈商所佔領,從而與劉邦入關中遙相呼應,特別是穿越秦嶺天險的幾條要道,皆為漢軍所控制。劉邦揮軍北上,自可從容選擇進軍之道。也為日後的北定三秦免除了後顧之憂。什麼是後顧之憂?這裡不妨以諸葛亮伐魏的戰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提出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軍的攻魏計畫,後因關羽失荊州而未能實施。劉備去世後,他任蜀相,仍不改早前之初衷,曾於蜀漢建興六年至建興十二年(228~234年)先後五次舉兵伐魏,而在建興五年(227年),司馬懿平孟達之後,魏軍已佔領了鄂西至西城(今安康市)的沿江之地。諸葛亮攻魏,北有強敵拒守,東有魏軍之側翼,不得不有東顧之憂,權衡利弊,只好兵出祁山,攻魏國的西陲之地。雖精神可嘉,而最終未能實現其「興復漢室」之夙願。諸葛亮北伐無果,雖有多種原因,而受制於地理因素,亦當為其一。

  劉邦北定三秦,由於酈商早已攻旬關,定漢中,秦嶺以南沿漢江一線,皆納入漢王鞏固的版圖之中。根本無須有東顧之憂。這一地理優勢,是諸葛亮所無從得到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