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百年戰爭: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 | 陽光歷史

 

A-A+

千年前的百年戰爭:宋與西夏的百年戰爭

2015年07月2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355 次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至南宋建炎元年(982年—1127年),西夏為立國拓疆,頻頻舉兵攻宋;宋為遏制西夏擴張,實現一統,屢次集兵進擊,雙方展開斷續近百年的戰爭。

  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多民族王國,自稱大夏,又號白上國,史稱西夏。黨項族本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四川省西北部和青海省東南部。公元六世紀,活動區域逐漸擴展。著名姓氏有8部,其中以拓跋部為最強。隋開皇五年(585年),其木首領拓跋寧叢附隋,率部落遷徙旭州(今甘肅臨潭境)。唐太宗時,黨項諸部相繼歸唐,唐以其部落首領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公元九世紀末,拓跋思恭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領銀(今陝西榆林南)、夏(今陝西橫山西北)、綏(今陝西綏德)、宥(今陝西靖邊東)4州地,後增置靜州(今陝西米脂西北),轄區擴為5州。宋初其首領李彝興歸附,加授太尉。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繼捧立,黨項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襲職,發生內訌。宋乘機詔李繼捧入朝,欲獲五州。七年,李繼捧因難以控制局面,率族人獻地朝宋,請留京師。宋廷命汝州團練使曹光實為銀、夏等州都巡檢使。李繼捧族弟定難管內都知蕃落使李繼遷反對獻地,率親信走避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結豪族,招聚蕃眾,起兵反宋,宋夏戰爭遂起。李繼遷出走後,不斷襲擾宋邊。宋為迫其就範,每每發兵圍攻。此期戰爭歷時22年。作戰區域,東起麟(今陝西神木北)、府(今陝西府谷),西至靈(今寧夏靈武西南)、涼(今甘肅武威),遍及沿邊諸州。宋之企圖:佔據5州,實現統一。所取方略:軍事進擊和羈縻(籠絡)並舉,多方招撫,分化瓦解;聯結吐蕃與回鶻,「以夷制夷」。李繼遷企圖:恢復5州,獨霸西土,擺脫宋的控制,所取方略:和戰兼施,聯遼拒宋;縱橫四處,轉徙遊擊。

  七年末至八年,李繼遷相繼襲擊夏、銀、宥等州地,均為宋軍所敗,被迫退守地斤澤。九年七月,襲擊王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獲勝,後宋軍偵知其營地,乘虛突襲,俘其母與妻,李繼遷及弟逃遁。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佯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至期,伏兵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襲據銀州,進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自稱定難軍留後。宋遣重兵圍攻,李繼遷敗走,宋軍乘勝進擊鹽州(今陝西定邊)。三年,李繼遷乘宋部署攻遼之際,與遼聯姻結盟,東西策應,致宋兩面受敵。四年,復於王亭鎮敗宋軍3萬餘眾。宋太宗因用兵失利,採納宰相趙普「以夷制夷」的策略,命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回鎮夏州,同時令附宋之回鶻、吐蕃、黨項等部族側擊其背,以分其勢。李繼捧至任,連戰獲勝。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李繼遷詐降李繼捧,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大敗李繼捧,包圍夏州,後聞宋大軍將至,佯作奉表歸順,受封銀州觀察使。二年正月,攻取銀州。五年,襲掠靈州。宋太宗令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率兵進擊,李繼捧叛宋,暗聯李繼遷,共乞援於遼。宋軍於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擊敗李繼遷,毀夏州城,徙其民至銀、綏等州,捕李繼捧回朝。李繼遷走避漠中,獻馬於宋,得宋緩兵。至道元年(995年)九月,李繼遷攻清遠軍(今甘肅環縣西北),謀取靈州。二年,宋洛苑使白守榮護糧草40萬石往靈州,李繼遷設伏襲擊,繳獲全部糧草,進圍靈州。宋太宗命環(今甘肅環縣)、慶(今慶陽)、延(今陝西延安)、夏、麟諸州、發兵5路,分進合擊,欲會師平夏(今寧夏固原北),因糧運艱阻,諸軍缺乏統一指揮,互不協同,無功而還。三年,宋真宗繼位,李繼遷遣使求和,受封定難軍節度使,後得知宋軍政腐敗,決意擴展。鹹平二年(999年)至四年,相繼攻掠麟、府、延等州。五年,在遼指使下,率2萬餘騎攻取靈州,建為都城,改稱西平府,作為立國基地。六年春,李繼遷再次與宋議和,宋以五州與之。六月,東攻麟州未下,回軍西向,進攻吐蕃,中箭逃歸,次年初卒,子德明繼位,進表附宋。此後30年中,與宋基本保持了和平睦鄰關係。

  明道元年(1032年),德明卒,子元昊襲位後,厲行改革,立法建制,擴充軍備,逐步加強了黨項貴族的專制統治。景祜元年(1034年),元昊反宋,率軍連續攻掠宋府、慶、環等州,宋夏戰爭復起。此後10年間,連年交戰。元昊企圖:擴大疆域,掠奪財物,逼宋承認夏國。所取方略,聯合遼國,東西策應;集中優勢兵力攻宋一路,速戰速決。面對元昊進逼,宋被迫增兵邊地,據險築壘。分兵防守;同時封賞吐蕃首領唃斯羅,以聯合制夏。二年至三年初,元昊為防唃廝羅制其後,數次舉兵進攻吐蕃,迫使吐蕃軍後退。七月,再攻回鶻,佔據瓜(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沙(今甘肅敦煌)、肅(今甘肅酒泉)等州,盡取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之地。繼攻蘭州諸羌,留兵鎮守凡川城(今甘肅臨洮境);切斷宋與吐蕃通路。領地擴至18州,境土方圓2萬餘裡。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建元天授禮法延祚。旋遣使至宋,要求予以承認。宋廷不允,下詔削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宋夏矛盾愈趨激化。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元昊偵知宋鄜延路守軍寡弱,集兵數萬,大舉攻宋延州。進兵前,先使人請和,麻痺宋軍,隨即乘隙突入,以聲東擊西之計,明攻保安軍(今陝西志丹),暗襲金明寨(今陝西安塞東南),直抵延州。宋環慶、鄜延副都部署劉平率軍自慶州赴援。元昊設伏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圍城打援,大敗宋援軍,俘劉平等。適逢大雪,難以久戰,率軍引退(參見延州之戰)。五月至了九月,又攻陷宋鄜延、涇原路10餘城寨。是年冬,鑒於夏軍不斷進逼,宋朝臣紛紛陳述攻守之策。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力主集鄜延、涇原兩路兵深入進攻,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辦主先行堅守,鞏固防務,再進取橫山(今陝西橫山東南之橫山),佔據要地,修築堡寨,步步進逼,宋廷猶疑不定。元昊得知宋進兵未決,先發制人。再次大舉攻宋。二年二月,元昊率兵l0萬自折薹(今寧夏同心東南)進發,經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沿瓦亭川(今寧夏甘肅邊境葫蘆河)南下,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口附近山谷,遣一部分兵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偏城),誘宋軍入伏。韓琦聞夏軍來攻,集兵數萬,令環慶副都部署任福統率出擊。任福等為夏軍所誘,尾隨追擊,中伏大敗,力戰而死,喪師萬餘(參見好水川之戰)。宋在兩次慘敗的震撼下,被迫對夏完全採取了守勢。七月,元昊乘連勝之威,轉兵東進,進攻麟、府二州,因宋軍堅守未下,北上攻陷豐州(今陝西府谷西北),再回攻麟、府,遭宋軍夜襲,失利退走。慶歷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九月,元昊乘宋精騎集中邊地,後方空虛之機,謀攻宋腹地。閏九月,於天都山集兵l0萬,分兵兩路,包圍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宋涇原路副都部署葛懷敏奉命自渭州(今甘肅平涼)至瓦亭寨(今寧夏隆德東北)阻擊,途中違令北進。元吳誘宋軍至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以重兵包圍;葛懷敏突圍走鎮戎,行至長城壕(今寧夏固原西北),遭夏軍夾擊大敗。葛懷敏等16將被殺,士卒亡9400餘(參見定川寨之戰)。夏軍乘勝南下,直抵渭州,大掠而還。

  宋軍連續大敗,損失嚴重。西夏亦因國力疲睏,難以再戰。雙方經年餘談判,於四年議和。宋封元昊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每年賜給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3萬斤。元昊名義上向宋稱臣,實際已完全獨立。八年,元昊為太子寧令哥刺殺,幼子諒祚繼位,母舅沒藏龐訛執國政。此後,雙方又維持了20年的和平。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弔宋仁宗,因其使與宋引伴為禮儀發生爭執,雙方出言不遜。是年秋,諒祚以宋侮辱其使為由,發兵10萬,進攻宋秦鳳、涇原、環慶路,宋夏戰爭又起,爭戰歷時34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與吐蕃東南部地區(今青海東部與甘肅南部),以斷夏左、右臂,所取方略:選將練兵,乘隙而動;剿撫兼施,就降其眾;據險修壘,步步逼進。西夏企圖:據堡守險,打破宋軍的進攻。所取方略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伺機襲擊;對外依然堅持聯遼抗宋。戰爭初期,西夏尚處攻勢。三年秋,諒祚率兵數萬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與柔遠寨(今華池)。宋軍堅壁清野,夜襲其營,諒祚中流矢退走。四年正月,神宗繼位後,先以戰撫並舉之策,佔據吐蕃東南地區,爾後東西並進,深入攻夏。十月,宋知青澗城種諤率軍襲取綏州。西夏為防宋進擊,增兵銀州。十二月,諒祚死,子秉常繼位,梁太后攝政。熙寧三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宋因西夏軍頻擾邊地,罷互市,斷絕與夏往來。西夏遂大舉攻環慶路,遊騎直抵慶州城下,後因附宋吐蕃首領董氈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西夏軍方退。四年初,種諤謀取橫山,率軍襲取西夏要衝羅兀城(今陝西米脂東北),進築數寨。三月,欲進困興(今寧夏銀川)、靈州。西夏求遼師為援,全力反擊,復羅兀,並佔據宋軍所築新寨。四年秋至七年,宋將王韶率軍西進,進攻吐蕃諸羌,連克熙、河、洮、岷、疊、宕(今甘肅臨洮、臨夏、臨潭、岷縣、迭部、宕昌)等州,受撫羌族30萬帳。設置熙河路,建立起一道進攻西夏右廂區的有利戰線(參見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秉常失位被囚,宋乘其內部混亂,集兵30萬,大舉攻夏。七月,神宗命熙河路經制使李憲率熙河、秦鳳兵出熙河(今甘肅臨洮)東進;鄜延經略副使種諤率鄜延和畿內兵9.3萬出綏德(今屬陝西)北上;環慶經略使高遵裕率蕃、漢步騎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今甘肅環縣);涇原副都部署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與環慶兵合勢北進;簽書經略司事王中正率兵6萬、民夫6萬出麟州西進;另詔吐蕃首領董氈側擊涼州,牽制西夏右廂軍。諸軍分道並進,欲會師興、靈,一舉滅夏(參見靈州之戰)。西夏採取堅壁清野,縱敵深入,斷其糧道,待其兵疲後擊的方略,集中精兵退保興、靈。宋軍最初進展順利,連克蘭(今甘肅蘭州)、夏、銀、宥等州,涇原、環慶兵直抵靈州,後因糧道被斷,人馬乏食,未能會師。十一月,夏軍決黃河水淹灌環慶、涇原兵營壘,宋軍大敗。諸路軍被迫退兵,軍士亡散大半。五年七月,宋廷採納給事中徐禧建議,於銀州東南橫山要衝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馬湖峪),以困扼銀、夏、宥三州。九月,城方就,西夏即集結30萬大軍來攻,因城中無水泉,宋軍渴死大半,城陷,喪師1.2萬(參見永樂城之戰)。六年二月,西夏以重兵圍攻蘭州,宋知州李浩集精兵潛出夜襲,夏軍潰退。次年正月,夏軍號稱80萬復攻蘭州,急攻10晝夜未下,糧盡引退。元祜元年(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夏崇宗乾順繼位。四年,宋夏再次議和。六年,西夏攻宋熙河、蘭岷、鄜延諸路與麟、府二州。七年,攻環州,互有勝敗。紹聖三年(西夏天祐民安七年,1096年),乾順因與宋劃界爭地未果,率號稱50萬軍攻宋鄜延路連陷數寨。四年,宋於沿邊諸路要地增置50餘寨,加強了防禦,多次擊敗夏軍的進攻,並乘勝出擊,攻克夏洪(今陝西靖邊南)、鹽、宥等州地。元符元年(西夏天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又於平夏城擊敗西夏號稱40萬大軍的進攻,進取南牟會,建為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收復會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寧)。二年,西夏因軍勢日衰,數次遣使向宋求和。宋允恢復和好。元符三年,青唐羌酋結聚眾反宋,夏遣10萬兵入援。因宋援軍至,西夏軍始退。後宋以湟、鄯之亂,乃任羌族首領分知兩州。崇寧二年(西夏貞觀三年,1103年),宋洮河監軍童貫遣洮西沿邊安撫司公事王厚復取湟、鄯,同時使人招納西夏監軍仁多保忠與西邊羌部。西夏以宋復取湟州(今青海樂都南),威逼西夏再次遣使求援於遼。三年,乾順發兵攻宋涇原路,宋夏第四期戰爭爆發。戰爭歷時21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佔據湟、鄯。所取方略;出塞築壘,步步為營。夏之企圖:扼守橫山,遏制宋軍,所取方略築壘守險,附遼抗宋。四年,吐蕃酋領溪賒羅撒與多羅巴投夏,與夏合兵攻宣威城(今青海西寧西北),知鄯州高永年率軍赴援,途中被多羅巴俘殺。政和四年(西夏雍寧元年,1114年),夏納叛將李訛移,合軍圍宋定遠城(今甘肅榆中西北)。宋命童貫為陝西、河東、河西經略使,發重兵反擊。五年春,童貫謀取清水河(在今寧夏境內)北界與卓羅城(今甘肅永登南),遣熙河路經略使劉法領步騎15萬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劉仲武領5萬兵出會州,自率中軍於蘭州策應。劉仲武至清河界,築城留兵屯守。劉法於古骨龍(今青海樂都北)擊敗夏軍。九月,劉仲武、王厚會合鄜延、涇原、環慶、秦鳳諸路軍攻臧底河城(今陝西志丹北),大敗而還。喪師萬餘。西夏軍乘勝反擊,大掠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六年春,劉法率10萬軍克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門源東南)。七月,知渭州種師道引軍10萬克臧底河城,唃廝羅舊轄地悉入於宋。是年冬,西夏以萬騎破靖夏城(今甘肅平涼境)。重和元年(西夏雍寧五年,1118年),宋軍克割牛城(今青海互助),改名統安。宣和元年(西夏元德元年,1119年),童貫強令劉法深入攻夏,奪取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宋軍始出統安城(今陝西橫山西),即遭夏崇宗弟察哥軍的夾擊,劉法敗死,喪師l0萬。四月,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兵,平其三城,盡取橫山地區。西夏失去屏障。夏崇宗被迫表示臣服,宋詔令罷兵,宋夏間出現短暫和平。

  六年,宋、遼、金形勢發生變化,遼行將滅亡,宋金關係惡化。夏依附金朝,攻宋武(今山西神池)、朔(今山西朔縣)等州。七年,金兵大舉攻宋,直逼東京(今河南開封)。進兵時,約西夏攻宋鄜延路,以牽制宋陝西、河東軍入援。靖康元年(西夏元德八年,1126年),夏軍破天德(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雲內(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武州、西安州、懷德軍(今寧夏固原西北)等地,進圍蘭州。二年,金滅北宋,宋夏戰爭終止。

  點評:宋夏百年戰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為了疲於應付戰爭,兩國軍額激增。宋軍在宋初權30萬人,慶歷年間增至125萬;西夏軍在元昊建國初即達50萬。由於連年征戰,人力、物力、財力損失慘重,致使兩國出現嚴重經濟危機。宋「國帑虛竭」,西夏「財用不給」。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兵民不斷起義。戰爭既加深了宋積貧積弱之勢,加速了北宋的滅亡,也嚴重地阻滯了西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延州之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軍進攻宋西北要地延州(今陝西延安)的作戰。

  元昊繼西夏王位後,銳意改革,厲兵秣馬,實力日強。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元昊建國稱帝,要求宋予以承認。宋廷不允,並下詔停止互市,宋夏矛盾益發激化。次年,元昊擬大舉攻宋,遣人多方刺探宋軍事政治情報,獲悉宋鄜延路地闊寨疏,士卒寡弱,主將少謀,遂決計攻取延州。

  延州系宋邊境軍事要地,亦為西夏出入要衝,其北部門戶金明寨(今安塞東南)地形險要,周圍有36寨互為依托,由都監李士彬率近10萬蕃兵扼守。元昊知金明寨強攻難破,乃對金明寨宋軍行離間策反之計。先使人誘李士彬叛,被李斬殺。繼又置偽書、錦袍、銀帶於邊境,詭稱李士彬約降,被宋副都部署夏元亨識破。後又使人詐降,利用李士彬對部下嚴酷,上下不和的矛盾,以金帛、爵位收買其部將士為內應。又示以卑弱,令夏軍遇李士彬不戰而遁,以驕其氣。宋鄜延、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雍不察實情,令李士彬納降,於是「降者」日增,分隸諸寨。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末,元昊聲言將攻延州。范雍聞訊,令諸軍據寨抗擊。元昊為麻痺宋軍,遣衙校賀真至延州請和,謊稱願歸命朝廷。范雍輕信,放鬆戒備。次年正月,元昊率兵數萬乘隙猝然從土門(今安塞西北)突入,明攻保安軍(今志丹),暗襲金明寨。范雍聞夏軍將至,急令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劉平自慶州(今甘肅慶陽)至保安軍,與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合軍趨土門,阻遏夏軍深入;命李士彬嚴兵以待,分守36寨。十八日晨,李士彬方釋甲就寢,夏軍驟至,叛降者起而內應,李士彬未及應戰,即被擒獲,諸寨不攻自破。夏軍乘勝南下,直逼延州。

  劉平率兵急趨四日後,與石元孫合兵抵土門。又接范雍還救延州的命令,復引軍至保安,經萬安鎮(今志丹東南)趨延州。元昊偵知宋軍動向,於三川口(今延安西北)設伏打援。劉平恃勇輕敵,貿然輕進。二十二日夜,進抵三川口西十里駐營,令騎兵先趨延州奪門。次日晨,因步卒未至,劉平折返回迎,途中與奉命增援延州的鄜延都監黃德和、巡檢萬俟政、郭遵等會師,合軍萬餘,結陣東進。郭遵建議先行偵察,劉平不聽。行至大柳樹(延州西20里),元昊遣人偽裝范雍使者傳令,謊稱為防奸細混入,命將士分隊行進。劉平不辨真偽,依令而行,放及50隊,偽使逃逸,方知中計。復整陣前進,進抵三川口,遭夏軍阻擊,激戰多時,宋軍小勝,然郭遵戰死,劉平負傷。黃昏,夏軍重兵圍攻,居於陣後的黃德和見夏軍兵多勢眾,率部先逃,宋軍大潰。劉平遣其子宜孫馳追黃德和,令其勒兵還擊,黃德和不從,逃往甘泉(今屬陝西)。劉平仗劍阻攔,僅留千餘人,被迫退至西南山下,立七柵防禦。二十四日,夏軍四面衝擊,攻破山柵,俘劉平、石元孫等。繼集兵攻延州,歷七日未下,適逢大雪,氣候嚴寒,難以久戰,又聞宋麟州團練使折繼閔、並代鈐轄土仲寶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乃回師。

  此戰,夏軍準備充分,以詐和達成突然襲擊,以策反巧取金明寨。圍延州,據險設伏,以眾擊寡,大敗宋援軍。宋軍主將輕敵寡謀,招致失敗。

  三川口之戰

  公元1004年潭州城下數萬遼國精騎和宋將石保吉率領的精銳宋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宋軍依托戰車和鹿角大敗遼軍,遼將蕭達賴不久也中箭陣亡,宋遼達成潭淵之盟,石保吉這位開國元勳石守信的兒子為石家軍贏得了無上的榮耀,也為宋帝國贏得了30多年的和平,可惜和平和光榮是如此的短暫,30多年後隨著石守信的孫子石元孫在三川口成為了敵軍俘虜化為了塵埃。

  正在延州危急時刻,一支精銳的宋軍部隊正在飛速晝夜兼程趕往延州,帶隊的正是宋朝的名將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副總管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石元孫上邊介紹了,劉平稍微介紹一下,此人堪稱文武雙全,弓馬嫻熟,武曾經剿匪立功,文居然進士及第,曾經擔任監察御史,最後出任西北的高級軍官,曾經準備上書仁宗皇帝,闡述了攻取西夏的方略,不過奏折還沒上交,一場大戰就等著他了,最早劉平先是在慶州接到援救土門命令,所以匆忙帶了3千騎兵出發了和石元孫會合後又接到命令援救延州,同時劉平向各路人馬發出集結命令,平急著往前趕走到離三川口10里發現其他各路人馬沒到,又向回走20里終於和鄜延路都監黃德和部2千人,以及巡檢萬俟政、郭遵部會合,,宋軍總的數量宋史記載"步騎萬餘".西夏軍約10萬人,宋軍處於明顯劣勢,有部下向劉平提出雙方實力過於懸殊,劉平平時為人俠直,又有點輕敵,道"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若平地,況國事乎!」毫不猶豫的殺向延州,李元昊聽到消息心生毒計,派人假冒范雍手下,對劉平說,范雍在東門等候將軍,不過怕奸細混入,希望將軍部隊分批開拔,此時劉平離延州20里,劉平先後發了50隊2500名士兵,這時發現先前的使者不見了,發現有詐,立即部隊結成戰鬥隊形,繼續進發,在離延州5里,三川口突然遭遇李元昊的部隊,只見西夏軍"四山鼓角雷嗚,埃煙斗合,蕃兵牆進"很快兩軍中午時分隔延水對峙,雙方陣型都很穩重排出防守型的偃月陣,這是個適合長程弩箭發揮的陣型,大將據中,兩翼可以對中間的敵軍發動鉗形攻勢,西夏軍首先開始進攻,他們涉過延水後改變陣型,變為橫陣衝擊隊形,劉平立即下令大將郭遵和王信帶騎兵半渡而擊,大將郭遵,手中鐵鞭,鐵槍,一共有90多斤,王信也曾經生擒盜匪70餘人勇悍過人兩人都是有名的勇將,聽得命令當即殺了過去,李元昊見郭遵一馬當先,下令麾下一名勇將前去阻擋,郭遵一鞭就把敵將腦袋敲得粉碎,宋軍大呼,郭遵帶兵奮擊,「所向披靡」西夏人死傷慘重,當即被擊斃數百人,更有近千人溺水身亡,但西夏人數太多,而且訓練有素所以依然陣型不亂郭遵的騎兵隊沒能攻入西夏核心陣地,西夏人不顧傷亡前仆後繼殺了過來,,宋軍亂箭齊發,西夏人沒法靠近,就取來了巨型盾牌,掩護前進,劉平見勢身先士卒立即帶領宋軍蜂擁向前,展開混戰,西夏軍死傷慘重數千人陣亡,盾牌統統被宋軍奪取,劉平頭部,腿部都受了傷,但仍然堅持戰鬥,殘酷的戰鬥還在繼續西夏人繼續不知疲倦不顧傷亡的進攻,快日暮時分從西南方向衝擊宋軍,宋軍隊列被衝散,危急時刻大將盧政帶領200名士兵的強弩隊趕到,亂箭齊發,西夏軍又拖著同伴的屍體退了回去,但此刻宋軍連番惡鬥,消耗也很大,大將盧政建議暫時退卻,說此處四面是山,天色夜晚了,如果敵軍趁夜色居高衝擊,我們很難抵擋,但劉平否決了這個提議,這時候西夏軍暫時退卻,宋軍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不少將士拿著戰利品到劉平面前邀功,劉平見將士有所鬆懈,連忙道,形勢危急,你們先自己把功勞記著,打完了,我一定重賞,誰知話還沒說完,西夏人派出輕裝部隊飛也似的殺到了宋軍陣前,宋軍一陣慌亂,加上征戰疲憊,被西夏人一衝,有點支持不住,陣列向後退了30多步,前軍4個指揮2000名騎兵被包圍,加上宋軍旗號系統混亂和劉平失去聯絡,正在緊要關頭,宋軍後軍都監黃德和貪生怕死,見前軍後退,就帶兵逃往甘泉,劉平的兒子拉住黃德和馬,苦苦哀求黃德和回軍,黃德和不聽,一溜煙就沒影了,宋軍見後軍奔逃,士氣沮喪,紛紛逃散,劉平極力阻止,留下了上千人繼續抵抗,西夏人見宋軍大亂,加緊攻擊,宋將郭遵見大勢已去,大呼殺賊,獨自一人殺入西夏戰陣,殺的西夏軍人仰馬翻,西夏無法抵擋,連連後退,郭遵立即殿後護衛宋軍退卻,舞動大槊擊殺左衝右突,無人可當,西夏人用鐵索企圖攔住他,郭遵此刻已經殺瘋了,這些鐵索統統被其打斷,西夏人只好調來弓箭手,郭遵的戰馬中箭倒地,西夏人瘋狂的衝上來將其殺害。

  宋軍此刻徹底潰敗,但也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他們邊戰邊退,和西夏人激戰了三天,一直退到西南山,西夏人少有退卻,劉平帶著殘兵修建了7個寨子 固守,李元昊得意洋洋,晚上派人求見劉平,劉平不理睬,接著又派人偽裝宋軍送文書,被劉平斬首,又派人高呼「汝降乎?不然,當盡死!」劉平不應。李元昊惱羞成怒帶領騎兵衝擊,,宋軍早已精疲力盡,那裡架得住虎狼衝擊,頓時大亂,被一分為二,在軍陣東邊巡查的劉平和石元孫被俘獲,殘餘宋軍被全部殲滅。三川口戰役結束。劉平被俘後,威武不屈,破口大罵李元昊,說道「我頭頸三尺長,等著你來砍呢。」後劉平一直不肯屈服病死在西夏,再也沒能踏上故土,石元孫被放回了宋朝不久恥辱的病死了。劉平失敗了,但是他的失敗並不是沒有價值的,劉平以少量部隊拖住了西夏軍主力,此刻宋軍州都教練使折繼閔、柔遠寨主張岊,襲破浪黃、黨兒二族,斬軍主敖保,並代鈐轄王仲寶,以兵入賀蘭谷,擊敗蕃將羅逋於長雞嶺,李元昊接到敗報,焦頭爛額,只好退兵,不少文章僅僅認為是天氣下雪才使得退兵,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劉平和西夏會戰,地上已經積雪很深,宋史記載「時平地雪數寸「可見當時天氣就已經不好了,西夏退兵天氣不過是其中一個次要原因罷了,即使是因為天氣也正是劉平的自殺式戰鬥,才贏得了時間,促使包括天氣在內的變數增多,從戰術看三川口是失敗了,但從戰略上看,劉平達到了其目的,宋軍的指揮部延州保全了,當然劉平應該說指揮上也有不少商榷之處,不過瑕不掩瑜,劉平,石元孫,郭遵,萬俟政等被俘和犧牲的將領不愧為帝國英烈。

  西夏梁太后聞宋大軍來攻,召朝臣問計,一老將建議,堅壁清野,縱其深入,集精兵於興、靈、夏州,扼守要地,遣輕騎抄絕其糧道,待其糧草不濟,不攻自困。梁太后納其策,集12監軍司10萬精兵駐守興、靈要地。七月二十二日,種諤率軍先發,進圍米脂寨(今陝西米脂),宋廷以其輕出,命還師延州(今陝西延安),受王中正節制。八月二十三日,李憲總領7軍進抵西市新城(今甘肅蘭州東南),夏將禹藏花麻佯敗西走,訛勃哆等率萬人以城降。繼熙河軍再敗夏軍於女遮谷(今甘肅蘭州東),進圍蘭州。九月初二,李憲克蘭州。附宋首領巴令謁引三族兵破撒逋宗城。二十三日,王中正、高遵裕、種諤率軍分路進發。王中正行約數里,至向草平,即奏已入夏界,屯留9日不進,遣士卒往返取糧於麟州。二十五日,鄜延兵圍米脂,梁乙埋遣大將梁永能率8萬兵赴援,宋先鋒將高永能令其弟高永亨選精騎張左、右翼奮擊,大敗夏軍。二十八日,種諤再敗夏軍於無定河(在今陝西東北部米脂、綏德地區),擊殺8000餘。神宗以種諤功先諸路,不再受王中正節制。十月初四,夏米脂守將令介訛遇以城降。鄜延兵進軍石州(今陝西橫山北),夏軍棄城走。初七,熙河兵覆敗夏軍於女遮谷。十二日,涇原兵抵磨臍隘(今寧夏同心境),夏軍3萬據險阻擊,劉昌祚分兵奪隘,以重賞激勵將士奮擊,大敗夏軍,俘其統軍侄吃多理等22人,擊殺大小首領300餘,士卒2400餘,隨後長驅疾進。十五日,鄜延兵進逼夏州,夏將索九思以城降,繼進克銀州(今陝西橫山東)。十七日,環慶兵逼清遠軍(今甘肅隴縣西),夏將嵬名訛兀舉城降。高遵裕乘勝率軍挺進,連克運糧城(今寧夏同心東北)和韋州(今同心東北)。旋鄜延鈐轄曲珍敗夏軍於安定堡(今陝西子長西北)。河東兵自夏州進逼宥州(今陝西靖東)。熙河兵敗夏軍於屈吳山(今寧夏海原東南),進克會州(今甘肅靖遠)。二十七日,鄜延鈐轄曲珍敗夏軍於蒲桃山。涇原兵抵賞移口(今寧夏同心北),諸將欲取捷徑出黛黛嶺趨靈州。因糧草將盡,劉昌祚得知鳴沙川(今寧夏青銅峽南)有夏御倉,遂率軍前往,獲窖藏米百萬,重載直抵靈州。時城門未閉,宋先鋒軍乘機急攻,擊殺夏軍450人,幾乎奪門而入。高遵裕聞涇原兵先抵靈州,恐劉昌祚獨成大功,命圍城待援,不得攻城。十一月初一,環慶兵至南平州(今寧夏吳忠東南),遭夏軍阻擊,劉昌祚率數千兵赴援,未至,夏軍已退。初五,鄜延兵敗夏軍於黑水,擊殺1700餘人。次日,涇原、環慶兵合攻靈州,因夏軍已作好固守準備,高遵裕與劉昌祚不協,又缺乏攻具,攻城受阻。既而熙河兵敗夏軍於羅逋川,鄜延兵克石堡城。是月中旬,西夏連續遣輕騎襲掠宋軍糧運,潛師鳴沙川,三敗涇原總兵侍禁魯福、彭孫所率護糧軍,盡奪其解運糧餉。尋鄜延兵至鹽州(今陝西定邊),因糧草不濟,人馬乏食,軍大潰,僅3萬人還。王中正引軍抵奈王井(今陝西定邊東),亦因糧盡退歸,軍士死亡2萬。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涇原、環慶兵營壘,宋軍凍溺而死者甚眾。宋廷鑒於形勢危急,下令班師。高遵裕等僅率1.3萬兵走免。回師途中,又於葫蘆河(在今寧夏、甘肅邊境)遭夏軍襲擊,涇原兵潰走。李憲率軍進抵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聞諸軍潰退,乃引軍還。

  點評:此戰,由於宋主將乏謀,不諳軍事,五路大軍不相統制,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加之長途征戰,糧道被斷,招致慘敗。西夏料敵用兵,採取了縱敵深入,待其師老兵疲而擊的正確方略,決戰致勝。

  永樂城之戰

  北宋元豐五年(西夏大安八年,1082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西夏軍進攻宋西北要地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馬湖峪)的作戰。

  是年五月中旬,宋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種諤建策神宗,經營橫山(今陝西橫山東南之橫山),控扼險隘,進據盛產糧,馬、鹽、鐵的橫山戰略要地。再沿銀、宥、夏,鹽(今陝西定邊)、會(今甘肅靖遠)、蘭(今屬甘肅)等州一線,增修城堡,築壘推進,困逼興(今寧夏銀川)、靈(今寧夏靈武西南),迫使西夏就範。旋經略安撫使、知延州沈括亦請建烏古延城(今靖邊西),以圍橫山。二十四日,宋神宗命給事中徐禧、內侍押班李舜舉前往邊防視察,審定築壘推進方略。徐禧不諳軍事,以為沿線築城,耗費巨萬,且銀州等地不如永樂形勢險要,拒納種諤建議,決計於銀、夏、宥三州交界地永樂川(今陝西米脂西北)依山建六寨六堡,作為控制銀、夏、宥三州的樞紐。種諤以為此地無水泉,若失水寨,斷絕水源,必陷絕境,力主於有險可守,有水可用,供給便利之銀、夏、宥州逐次修建舊城,穩步逼進,並上書神宗。徐禧再次拒絕,怒斥種諤,令其留守延州(今陝西延安)。七月初九,徐禧興築永樂城建議為宋廷所納。八月,與李舜舉、沈括率鄜延副都部署曲珍、鈐轄高永能等10餘將、4萬步騎和近20萬民夫赴永樂川築城。永樂背附橫山,前接宥州,系西夏必爭之地。時西夏統軍葉悖麻率號稱30萬兵屯涇原路北,圖謀宋軍出界截擊,後聞宋築永樂城,移師鄜延境北。徐禧得知,不以為然,揚言「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宋史》334卷「徐禧傳」)。九月初六,永樂城建成,賜名銀川寨。次日,徐禧、李舜舉還米脂,留曲珍率萬人堅守。旋葉悖麻遣1000餘騎至無定河(在今陝西東北米脂、綏德地區),偵探宋軍動向。曲珍遣使告之。徐禧親率2.5萬兵急趨永樂,留沈括守米脂。夏騎見宋援軍至,不戰而退。徐禧以為夏軍怯戰,放鬆戒備。部將高永亨料夏軍必將大至,提出城小兵寡,又無水泉,難以堅守,力主撤退,待機破敵。徐禧斥其怯戰,以動搖軍心罪解延州下獄。初九,夏30萬大軍進逼永樂城,徐禧令曲珍、高永能引兵數萬陳於城下無定河畔,自坐城樓以黃旗示進退。夏軍前鋒進抵河岸,高永能建議乘其未列陣急擊,挫其銳氣,徐禧不允,並以宋襄公「王者之師,不鼓不成列」自詡。夏軍進逼城下,曲珍見將士皆有懼色,知戰必敗,請徐禧收兵入城,又遭斥責。繼而夏鐵騎(俗稱鐵鷂子,即重甲騎兵)渡河,曲珍請乘其半渡而擊,以折其前鋒,再遭拒絕。繼夏軍俱至,宋軍選銳卒出擊,寡不敵眾,大敗而還。士卒爭相入城,自相踐踏,後陣大亂。夏軍乘勢猛擊,擊殺寇偉、李思古、高世才等10餘名將校和800餘士卒。宋軍潰退城中,因崖陡路狹,騎兵棄馬緣崖而上,喪馬8000餘匹。尋夏軍圍城數重,遊騎直抵米脂城下。十七日,宋詔涇原經略安撫制置使李憲、河東經略司及麟府軍馬司入援。李憲等途中遭夏軍截擊,不得前進。沈括率兵至無定川,亦被阻隔,退保綏德(今屬陝西)。種諤怨憤徐禧,坐視不救,永樂陷入絕境。曲珍度孤城難守,請乘士氣未竭,出城突圍。徐禧以險地不可失拒絕,下令固守。繼夏軍攻佔水寨,絕永樂水源。城中掘數井皆不及泉。宋軍奮戰數日,力竭難支,渴死大半。曲珍依詔遣部將呂整、景思義赴夏營求和,夏軍扣留景思義不遣。二個二日,天降大雨,新築土城多處坍塌,夏軍乘機急攻,蜂擁而入,城遂陷。高永能、蕃部指揮馬貴等戰死,徐禧、李舜舉、轉運使李稷等死於亂軍之中,將校被殺200餘,喪師1.23萬,惟曲珍、王湛、李浦、呂整等四將倖免。夏軍破永樂後,進圍米脂,耀兵3日而還。

  點評:此戰,由於徐禧不諳軍事,剛愎自用,屢拒部將正確建議,一意孤行,在選用地形、判斷敵情和指揮上一錯再錯,每每貽誤戰機,致使宋軍慘敗。

  宋夏蘭州之戰 :

  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火藥做為武器的戰役!!!

  永樂城之戰後,西夏進攻的重點轉向蘭州(今甘肅蘭州市舊皋蘭)。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二月,夏軍數十萬兵馬圍攻蘭州,宋守將李浩閉城拒守。部將王文郁募敢死隊,夜縋城而下,突襲夏軍,夏兵驚潰,溺死河中者甚眾。夏軍解圍而走。三月,夏軍再攻蘭州,被李浩擊退。五月,夏軍又攻蘭州,攻破西關,殺宋將韋定。八月,西夏軍號稱數十萬再攻蘭州,不克而還。次年正月,夏軍號稱八十萬攻蘭州,四面圍攻。宋廷命陝西諸路出兵牽制,吐蕃董氈、阿里骨從背後夾擊夏軍。夏軍攻城十日不下,糧盡撤軍。蘭州之戰宋方獲勝。

  尾聲:戰後黃德和誣蔑劉平叛宋,劉平家屬被逮捕,但金明寨的有2士兵逃回說出了真相,但文彥博企圖找他們的時候,2個士兵不見了,俺估計很可能被滅了口,不過大將盧政逃回後,似乎真相大白了,但案件還是拖了大半年,很多邊民要告御狀說出真相,被人阻止,富弼發現後糾正了這一情況,皇帝更多的瞭解了實情,不久韓琦,范仲淹,龐籍,文彥博這些巨頭紛紛出來說話,劉平終於平反,龐籍將黃德和腰斬,頭顱掛在了延州城頭,也算是對劉平的籍慰吧,大將盧政,王信沒死後來都成了名將,宋朝派出了能幹范仲淹,韓琦,龐籍等人出任西北軍事長官,宋軍旗號系統得到了改進,大將周美發動了一系列反攻陸續收復了包括金明寨的一些失地,任福的「打族」行動非常順利攻陷了白豹城,但是宋廷內部的儒士們一如既往無休止的的在為攻守問題進行辯論,就在此時好水川戰役爆發了。

  好水川之戰

  好水川戰前韓琦一直在醞釀麟延和涇原軍聯合主動出擊,他上奏道「吾逐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若並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而朝廷對此的態度基本上搖擺不定,但最後還是派了使者尹洙到了麟延路統帥范仲淹那裡,要求出擊,但范仲淹的態度似乎很明確,認為時機不成熟,要等到明年春天出兵,尹洙見他堅持已見,不禁歎息道:「范公這就不如韓公了,韓公曾說過:『大凡用兵,當置勝敗於度處』。」范仲俺一聽,立即反駁道:「大軍一動,關係萬人性命,竟可置勝負於度外嗎?」於是韓琦的計畫沒能得到實行,宋軍這頭沒動,李元昊可沒閒著,他得到消息集合軍隊與邊境準備和宋軍決戰,但是由於宋軍的攻擊計畫擱淺,於是就準備主動出擊,他一共糾集了10萬大軍,兵分四路,入宋境後在好水川集結,目標攻佔渭州,為了麻痺宋軍先派人到韓琦那裡請和,韓琦當然不是范雍,當即識破了計謀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命諸將戒嚴,同時命令快馬搬來大將環慶路副總管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任福前來,任福是當時宋軍的頭牌悍將,曾經襲擊西夏白豹城宋史記載「夜漏未盡,抵城下,四面合擊。平明,破其城,縱兵大掠,焚巢穴,獲牛馬、橐駝七千有餘,委聚方四十里,平骨咩等四十一族。」韓琦等到了任福之後顯然決定迎戰西夏的入侵,動員了1萬八千名鄉勇,鎮戎軍的駐軍約1萬人,其中蕃軍五千餘人,禁軍五千多人,還有數目不詳的宋軍「弓箭手」此外涇州都監王珪4500人,都監武英鈐轄朱觀約萬人,都監趙津的瓦亭精銳鐵騎2000人也受其節制總兵力約4-5萬人,但1萬八千名招募的敢勇不像弓箭手有准軍戶性質,戰鬥力比較弱,這批人應該只是負責輔助工作,任福手下實際精銳估計3萬左右,但統統都不是任福直屬部隊,韓琦似乎沒有決心和西夏軍正面決戰,只是下令「自懷遠城趨得勝砦,至羊牧隆城,出敵之後。諸砦相距才四十里,道近糧餉便,度勢未可戰,則據險設伏,待其歸邀擊之」任福沒有等到各路人馬齊集就出發了,曾經大破黑山威福軍的宋帝國勇士鎮戎軍都監桑懌被任命為前鋒,都監武英帶領後隊軍馬,到了懷遠城捺龍川,鎮戎軍西路巡檢常鼎、劉肅帶領帝國精英「弓箭手」趕到,任福接著帶兵西行,這時和西夏東路軍遭遇在張家堡接戰,宋軍士氣如虹,斬殺西夏數百人,西夏軍沿六盤山並向好水川主力集結地點逃竄,丟下輜重無數,此刻任福偏離了韓琦的行軍路線(本該繼續西行)帶領前軍桑懌的騎兵,常鼎,劉肅的「弓箭手」沿六盤山向南奮勇追擊,行至籠桿城北好水川駐紮,後軍朱觀和武英駐紮龍落川,而精銳的王珪軍和趙津軍陣於好水川,姚家川西側,宋軍實際上分成了3堆兵力很為分散,後軍督糧官耿傅寫信給任福要求小心為妙,武英也提出敵人很可能有埋伏,任福不以為然下令各路人馬次日轉向西好水川口匯合,從而向原定的羊牧隆城開撥,這應該是個致命的錯誤,因為好水川正是西夏軍主力集結地點,李元昊接到東路軍敗報,聽聞宋軍追來,早已嚴陣以待,設下埋伏,任福軍仍然沒有選擇和武英軍會合西進而是貿然分別獨立西進準備和王珪,趙津兩軍會合於韓琦的指定地點羊牧隆城,任福在離羊牧隆城5里和西夏軍主力遭遇,當時傳說宋軍發現幾個盒子,打開後鴿子飛了出來,黨項人看到信號就開始進攻了,西夏軍立即用鐵鷂重騎兵衝擊宋軍,任福遭到突然襲擊,沒有來得及佈陣,軍隊發生混亂,帝國勇敢的騎士桑懌帶領騎兵隊迎頭衝了上去,戰鬥非常激烈,持續了4個小時呈現膠著狀態,任福有些支持不住陣腳被衝亂,遂企圖佔據附近一個山頭作為制高點,繼續對抗,帶兵向山頭退去,此刻李元昊在高處看到了宋軍動向,突然豎起一面信號旗,原來這座山頭李元昊早已安排了伏兵,頓時大批黨項人居高臨下殺了過來,宋軍又遭到這突然一擊,很多人紛紛墜崖,死傷慘重,桑懌,劉肅,都戰死了。李元昊見宋軍戰敗,立即派出數千人馬切斷宋軍退路,宋軍一名軍官看到戰敗勸任福趕快逃跑,可任福豈是貪生怕死之輩,他決定以身殉國他從容地說道「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爾」揮動鐵簡,殺向敵寇,一根長槍刺穿了他的喉嚨......,任福為國捐軀。

  但殘酷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隨後西夏人集中兵力攻擊武英的後軍在姚家川展開激戰。此刻宋軍王珪,趙津看到戰鬥打響,也趕來援助。宋將王珪是宋朝著名的勇士號稱「王鐵鞭」曾經帶領3千騎兵擊敗數倍西夏軍,親手斬殺2名敵軍高級軍官,仁宗御賜金牌,可以先斬後奏,好水川一戰前他對家屬說「此番作戰凶多吉少,我殺西夏人太多,他們不會放過你們,你們趕快逃跑」,王珪安頓了家屬,決心和西夏人死拼,他來到陣前,他遠遠看見任福的戰旗還沒有倒下,以為任福還沒死,帶領手下精兵,瘋狂的向殺向重圍,但是兵少,始終沒能撼動西夏人的陣腳,他手下的有些士兵害怕了,王珪立即將這些膽小鬼斬首,接著他跪倒在地,面對開封的方向數拜,說道「非臣負國,臣力不能也,獨有死報爾。」說完上馬,拿著賴以成名的鐵鞭衝向西夏人的堅陣,殺死了大批的西夏人,因為連續激戰,拿鐵鞭的手掌都開裂了,鮮血直流,也戰馬也先後因為中箭更換了3次,王珪仍然奮勇擊殺,銳不可當,不幸還是發生了,一支利箭射中了王珪的眼部,王珪身負重傷被士兵抬回了營帳,當晚也殉國了。後軍的武英也在苦苦作戰,宋夏雙方又激戰了8小時,宋軍補給不足,弓箭都用完了,李元昊見宋軍頑強又繼續增兵施加壓力,宋軍東邊的步兵陣被攻破,督糧官耿傅親自督戰,戰鬥在一線,大將朱觀,都監武英見大勢已去勸耿傅趕快逃跑,可耿傅卻裝作沒聽見,繼續戰鬥,武英急了說道「君文吏,無軍責,奈何與英俱死」可是耿傅卻更加向前,終於戰死,武英拚命殺敵也身負重傷,無法再指揮戰鬥,很快宋軍被擊潰了,武英和趕來增援的趙津壯烈殉國,朱觀連忙帶領殘兵退向一段廢棄的城堡,用強弩射擊,將近夜晚這時宋軍兵馬鈐轄王仲寶帶領援兵趕到,救出了朱觀。

  後記:至此好水川戰役結束,宋軍陣亡近萬人,更有一批優秀的軍官戰死,實乃帝國的慘重損失,但是西夏也損失慘重史載「然諸將力戰,至死不肯退,夏兵雖勝,殺傷亦相當。故攻劉璠堡不克,還屯天都山,令遊騎剽掠儀、秦二州屬戶」。韓琦因為戰敗被降職,戰後帝國西北各堡寨交通斷絕,局勢風聲鶴唳李元昊寫信給范仲淹,威嚇宋朝,范仲淹不為所動的把信燒了,打擊了西夏的囂張氣焰,西北百姓傳頌「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宋帝國西北軍開始在范仲淹領導下反擊,一批有才幹的將領提拔重用,種世衡,王凱,張岊,周美,景泰這些善於用兵的將才脫穎而出,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危難時刻更有一位幹練的中年儒生投筆從戎,放棄了詩書琴畫,拿起刀劍來到西北出任麟延路兵馬鈐轄他就是仁宗年間西北軍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張亢,在他的努力下通過琉璃寨,柏子寨,兔毛川一系列戰役,終於李元昊「未得寸土」,各州府交通也恢復了,似乎情況在好轉,但是厄運再次降臨了,被視作宋軍的希望之星葛懷敏戰歿了,葛懷敏是名將葛霸的兒子,被仁宗寄予厚望,在召見時甚至賜予了公認的帝國名將「曹瑋」穿過的鎧甲,其中之意顯而易見是希望他能成為曹南院那樣的邊陲勳將,可是范仲淹卻冷冷得說此人「不知兵」,後來富良江戰役的指揮郭逵(郭遵的兄弟)也認為此人不可大用,但仁宗不聽,終於恥辱的失敗萬人被俘和戰死,范仲淹,種世衡緊急出援,西夏人才退卻,經過反覆的苦戰李元昊一無所獲,而和遼國關係日益惡化,終於宋夏達成和議,李元昊削去帝號,李元昊又和遼國作戰,獲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李元昊殘暴,好戰的政策,荒淫無恥的生活,導致了內部矛盾惡化終於在一場內訌中被砍去鼻子,羞辱的死去得到了其應有的下場。

  定川寨之戰:

  1042年,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於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擊敗宋軍的作戰。

  西夏於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獲勝後,氣勢愈盛,頻頻攻掠宋西北邊地,迫宋完全採取守勢。天授禮法延祚五年,西夏中書令張元向景宗元昊建策,乘宋軍精騎集中邊地,關中空虛,深入攻宋腹地,東阻潼關(今屬陝西),隔絕兩川(約今四川中部),佔據長安(今西安)。

  閏九月,元昊採納張元建策,於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集左右廂兵10萬,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一路出劉璠堡(今固原西北),一路出彭陽城(今固原東南),包圍鎮戎軍(今固原),企圖誘宋軍出擊,聚而殲之。

  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聞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兵自渭州(今甘肅平涼)至瓦亭寨(今寧夏隆德東北)截擊。初九,葛懷敏會本寨都監許思純、環慶都監劉賀等部,違命北進,夜屯五穀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書戒其勿深入,可背城為營,示弱誘敵,設伏奇襲,攻其不備。葛懷敏不從,會知鎮戎軍曹英、涇原路都監趙珣,西路都巡檢李良臣,孟淵等部,集兵數萬,繼續北進。進抵安邊寨(約今固原開城鎮南),補給糧秣未畢,葛懷敏即離軍至開遠堡(今開城鎮)北宿營。

  二十日,葛懷敏率諸軍由鎮戎軍西南繼續北進。走馬承受趙政以為距夏軍已近,不可輕進。葛懷敏乃止,晚趨養馬城(約今固原西北)。繼而,曹英及涇原都監李知和、王保、王文、鎮戎軍都監李岳等亦至。諸將聞元昊移軍新壕(今固原西北古長城壕)外,議於次日黎明前往襲擊。趙珣以為夏軍遠來,利於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己方糧道,待其兵疲而擊。葛懷敏不聽,命諸將分四路趨定川寨。

  二十一日,沿邊都巡檢使劉湛、向進行至趙福新堡(約今固原西北),遭夏軍截擊,敗退向家峽。元昊乘勢揮軍越新壕,向宋中軍進逼。葛懷敏、趙珣、曹英、李知和、王文等入守定川寨。近午,夏軍毀新壕板橋,斷宋軍糧道和歸路,又截斷定川寨水源,飢渴宋軍。葛懷敏列陣出擊。夏軍集兵分別進攻各軍,先敗河西賀軍,再擊寨東葛懷敏軍,因陣堅攻不動,轉擊寨東北曹英軍。時狂風自東北起,宋軍部伍相失,營陣大亂,士卒爭相入寨。趙珣率刀斧手與勇士據門橋奮戰,夏軍稍退。是夕,葛懷敏與諸將商議,突圍走鎮戎軍。趙珣力主出其不意,前往籠竿城(今隆德北),諸將不從。

  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趙珣為先鋒,劉賀、許思純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殿後,結陣東走。葛懷敏策馬行至長城,壕橋已斷,歸路被阻,諸軍遂亂。西夏軍乘機從兩側夾擊,大敗宋軍。葛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王保、王文、劉賀等16人被殺,喪師9400餘人。走馬承受王昭明、趙政等退保定川寨。西夏軍乘勝長驅南下,直抵渭州,在縱橫六七百里地區,焚民舍、毀城寨。後聞宋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等率兵來援,大掠而還。

  此戰,元昊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誘宋軍出戰;爾後斷其糧道和歸路,集兵圍攻,一戰而勝。宋將葛懷敏不諳兵法,輕敵冒進,又屢拒部將正確建議,招致大敗。

  收復河.岷之戰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再次進攻吐蕃,收復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

  熙寧五年,王韶率軍大舉進攻吐蕃,佔據熙(今甘肅臨洮)、岷、洮(今甘肅臨潭)等州地。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克河州,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征逃走。旋諸羌集兵數千反擊香子城(今甘肅和政),掠宋軍輜重,侍禁田瓊率700兵救援,進抵牛精谷,遭羌部襲擊,兵敗被殺。王韶急遣先鋒將苗授等自河州回擊,大敗羌部兵。繼苗授與鈐轄奚起合兵再攻牛精谷諸部,再次獲勝,還守香子城。二十四日,王韶又遣知德順軍景思立打開通道,盡奪羌部所掠輜重。王韶引軍回擊,木征復入河州,致使宋軍首尾不能相顧。王韶先築香子城,控扼要地,復遣軍渡洮河(在今甘肅山東碌曲、岷縣地區),攻克康樂城(今屬甘肅),自率軍破珂諾城(後改名定羌城,今甘肅廣河)。四月下旬,王韶還熙州,遣軍平南山之地(今甘肅臨夏東)、建康樂城、劉家川堡(今甘肅廣河東)與結河堡(今甘肅臨洮西北),打通餉道,隨而率軍破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轉兵香子城。六月,宋詔知德順軍景思立以2000兵進築河州。王韶率軍往視,羌部兵伏南山,欲待宋軍渡洮河,斷其歸路,集兵保天險摩宗城(俗稱鐵城子,今甘肅岷縣東)。王韶探知,命部將王君萬取捷徑襲取摩宗。八月中旬,由露骨山(今臨夏西南)入洮州境,因道險隘狹,下馬步行。木征留部將結彪守河州,自率銳卒尾隨宋軍之後。王韶分兵兩道,一道由部將率領進圍河州,一道自率擊木征。宋軍連戰皆勝,木征敗走,結彪以城降。王韶平定河州,再克宕州(今甘肅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軍入岷州,該地羌族首領瞎吳叱、木令征等降。旋王韶分兵破青龍族於綽羅川(今青海東部與甘肅交界處),迭(今甘肅迭部)、洮州羌族首領欽令征、郭廝敦相繼以城降。巴氈角亦以其族附宋。

  點評:此役,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靈州之戰:

  北宋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宋發30萬大軍,五路出師,大舉進攻西夏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區的作戰。

  元豐三年春,夏惠宗秉常下令,廢止蕃儀,復行漢禮,遭到梁太后、國相梁乙埋等人的反對。四年三月,秉常採納漢族將領李清的建議,欲將黃河南之地歸宋,劃疆而治,再次遭到梁乙埋等人的反對。尋梁乙埋發動政變,殺李清,囚秉常。諸酋領擁兵自重,國內大亂。五月,西夏統軍禹藏花麻因與梁乙埋固有嫌隙,致書宋熙河路經略司,請宋發兵攻夏,自率全族內應。六月,環慶經略使俞充、鄙延經略副使種諤相繼上書神宗,建議乘西夏內亂,大舉攻夏。神宗納俞充等人建議,決計發兵,下詔諸路備戰,擬以宦臣、熙河路經略安撫使李憲為帥。知樞密院孫固以為「舉兵場,解禍難」(《長編》313卷),以宦臣為帥,難以統制,請慎重出兵,神宗不允。七月,宋廷調集30萬大軍於邊地,命簽書經略司事王中正率軍6萬、民夫6萬出麟州(今陝西神木北)西進;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種諤率鄜延和畿內兵9.3萬出綏德(今屬陝西)北上;環慶路經略使高遵裕率蕃、漢步騎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今甘肅環縣);涇原副都部署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路,受高遵裕節制,與環慶路軍合勢北進;李憲率熙河、秦鳳兵出熙河(今甘肅臨洮)東進。另詔吐蕃首領董氈引兵3萬側擊涼州(今甘肅武威),牽制西夏右廂軍。諸軍分道並進,擬以涇原、環慶兵會師靈州,待克城後,直搗興州(今寧夏銀川);鄜延和河東軍會師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合攻懷州(今寧夏銀川東南),進逼興州,企圖一舉滅夏。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