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盤點英軍歷史5大慘敗: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導讀: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1月20日發表題為《英國的最大軍事失敗》的文章稱,跟羅馬人一樣,英國人跟各種各樣的敵人交過手。他們也曾經被各種各樣的敵人打敗,包括美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美洲土著、非洲人、阿富汗人、日本人和德國人。儘管是失敗,但輸給那麼多形形色色的敵人也是有點榮耀的。
俗話說,勝利了眾人邀功,失敗了無人認賬。但就英國而言,失敗的禍根很多,有過於自信,也有種族歧視。嘲笑英國佬的美國人要當心,同樣的原因也曾把美國引向失敗。以下是英國的五大軍事失敗:
7000正規軍向民兵投降
設想如果美國陸軍的整整一個旅向塔利班投降該當如何,這或許就能讓人明白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的重大影響了。在一支被歐洲專家斥為殖民地烏合之眾的部隊面前,英軍7000人放下了武器。這場戰役原本就不該發生。對於一個歐洲大國來說,英軍規模不大,要想制伏北美東部這麼大面積的地區就更顯得力量單薄。英國的優勢在於擁有皇家海軍,其戰略機動性使英國能以喬治·華盛頓的大陸軍望塵莫及的速度集合或轉移兵力。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佔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了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了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於是,本著一貫蔑視敵人的傳統,英國在1777年秋決定長途跋涉深入北美內陸,此時海軍已鞭長莫及。綽號「紳士約翰尼」的英軍將領伯戈因帶領7000人馬從加拿大進軍紐約州北部,在奧爾巴尼附近與威廉·豪率領從紐約市北上的另一支部隊會合。理論上,這將把革命者的大本營與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幸的是,英軍指揮層跟他們的隊伍一樣各自為政。豪將軍自作主張決定佔領費城。伯戈因則勉強奪回了泰孔德羅加堡,卻發現自己物資不足而冬天即將來臨。他沒有退回加拿大,卻向阿爾巴尼挺進。與此同時,美方召集了1.5萬名民兵,並得到華盛頓將軍派兵增援。
經過在弗裡曼農莊和貝米斯高地的兩場小規模戰役後,伯戈因部發現自己寡不敵眾並被包圍在薩拉托加,既無增援也無解圍之兵。1777年10月17日,「紳士約翰尼」投降,使他的部下免於在一場毫無希望的戰鬥中白白送死。而美國革命者則以戰場上擊潰英軍的事實,說服了法國與羽翼未豐的他們結盟並對英開戰,隨後西班牙也仿而效之。世界歷史因此役受到的影響不可估量。
非洲土著痛擊精銳英軍
被美國民兵打敗就夠丟人的了,但至少美國人論祖先和文化還算是西方的。那麼,手持長槍鐵矛的非洲土著肯定敵不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吧?直到今天,這種印象仍貫穿於1964年的影片《祖魯》中,在該片的羅克渡口戰鬥力,一小撮英軍就擊退了非洲勇士的「人海攻勢」。但在這之前的伊桑德盧瓦納潰敗,卻粉碎了上述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在1879年1月22日的伊桑德盧瓦納戰役中,祖魯人殺死了1700名英國正規軍。英國入侵祖魯蘭地區,表面上是為了報復英國公民遇害,實則為了當地的消滅祖魯王國,以創建一個南非邦聯。
跟在薩爾托加一樣,英國人魯莽地置自己於死地。英國指揮官切姆斯福德爵士將1.5萬人的部隊分成3個縱隊,認定此舉可使英軍包圍祖魯軍團。切姆斯福德統率由5000人組成的主力縱隊,在伊桑德盧瓦納紮營,卻未曾察覺5英里以外就有一支祖魯部隊。他不僅沒有加固陣地,還把部隊再次分割,將大部分人派去追趕所謂的祖魯主力部隊,而只留下1700人守衛營地。
但2萬之眾的祖魯主力部隊其實就藏在營地附近。當英國偵察兵終於發現他們時,祖魯人發起進攻。他們在堅船利炮的工業時代揮舞著鐵器時代的長矛和盾牌,但祖魯人證明,即使在技術上處於劣勢,組織嚴明、士氣高昂、戰術靈活的部隊也能大獲全勝。他們慣用的招數是「野牛之角」:年紀較大的勇士從正面與敵人交手,年輕勇士則從兩側包抄發動襲擊。這一戰術屢次為祖魯人贏得美名,之前是贏得了一個非洲帝國,現在則是大敗英國人。
名艦「胡德」號慘遭擊沉
名艦「胡德」號慘遭擊沉
人們不能指摘皇家海軍缺乏鬥志。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從德國駛入北大西洋的消息傳來後,英國迅速做出反應。一艘德國戰列艦在為英國補給糧食彈藥的航線上遊弋,那不是老虎進了雞窩嗎?「俾斯麥」號是一艘大型戰列艦,在1941年比大多數英美戰艦都更新、更先進。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它在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將是難以匹敵的。當德國人駛經丹麥海峽時,攔截這兩艘船的是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威爾士親王」號建成不久,「胡德」號則是1918年一戰期間下水的一代名艦。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比戰列艦速度要快,但裝甲防護較差,根本無法對抗像「俾斯麥」這種現代化戰列艦。英國人沒有等候增援,而是擺開作戰架勢。這是一場典型的主力艦之戰,沒有飛機或航母參與。不幸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艦炮出現故障,致使火力大減。但讓這一天成為皇家海軍歷史上最黑暗日子的卻是「胡德」號。在遭受德國人的一陣炮轟後,這艘戰列巡洋艦爆炸,船上1300餘人全部遇難。原因可能(但不能肯定)是德國人的一發炮彈擊穿甲板導致彈藥艙爆炸。「威爾士親王」3次擊中「俾斯麥」號,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皇家海軍引以為傲的「胡德」號被擊沉,而德國人活著揚長而去。
新加坡失守致8萬英軍被俘
至此,英國人還會低估誰呢?別擔心,到了上世紀40年代就輪到日本了。戰前,英國專家出於種族歧視對日本人不屑一顧,犯下嚴重錯誤。這種種族歧視在太平洋戰爭的頭6個月結下苦果,日本陸海軍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將西方列強打得落花流水。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的新加坡堡壘陷落。新加坡曾被認為固若金湯,那基本屬於謠傳:預算收緊已使這個島城徒有其表。儘管如此,以8萬人的駐軍,新加坡本應能夠抵擋一陣,或許能堅持到援兵到來。
援兵不會來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了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家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了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洲和印度軍隊。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援兵不會來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幾乎全軍覆沒。「威爾士親王」戰列艦12月8日在馬來亞被日軍擊沉,致使新加坡失去海上盾牌。但英國的這場災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匪夷所思而非不可避免。因在不列顛之戰中打了勝仗而洋洋得意的皇家空軍飛行員發現自己不是日本飛行員及其零式戰鬥機的對手。12月8日在馬來半島登陸的日軍雖然不及守軍人多,卻智勝了缺乏訓練和領導的英國、澳洲和印度軍隊。日軍指揮官是山下奉文將軍,此人曾在菲律賓打敗美國人,後來被稱為「馬來之虎」。英軍指揮官是情緒低落的珀西瓦爾將軍,他的屬下則爭吵不休。
日英雙方兵力為1比3,山下部隊不得不在新加坡與大陸之間的海峽開展水上攻擊。英軍堡壘在一周內便失守,8萬人成為戰俘,其中很多人未能在日本人的惡劣關押條件下倖存。溫斯頓·丘吉爾稱,8萬人集體投降是英國歷史上的最慘痛災難。
英軍馬虎大意被隆美爾圍殲
讓英國丟掉新加坡堡壘的懶散狀態還差點讓它丟掉中東。1942年夏,在德國人、義大利人和英國人的北非拉鋸戰持續近兩年後,前線暫時穩定下來,雙方都準備迎接下一輪戰鬥。北非地廣人稀,乾旱少雨,這裡的戰役就像海戰——跟艦隊一樣,軍隊不斷穿越荒無人煙的開闊地帶,除了班加西和圖卜魯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重要港口和補給點之外,這些地方本身幾乎毫無價值。
但到了1942年中,英國人決定把馬其諾防線照搬到北非,而結果也跟1940年差不多。格查拉防線建在圖卜魯克附近,從地中海岸往南延伸到沙漠深處。它包括一系列雷區和由步兵旅把守的加固「崗亭」,並有英國裝甲部隊做後盾。遺憾的是,沙漠裡空空蕩蕩,沒有河流或山脈讓英軍的防禦作為依靠,致使其南線側翼孤零零地置身於空曠沙漠中。把一個不穩固的側翼擺在德國人面前無異於自找麻煩,埃爾溫·隆美爾是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的。雖然英軍在人數上超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及其義大利盟友,但隆美爾以其一貫大膽作風,決定在5月27日發起進攻。他讓自己的裝甲部隊繞過英軍南線側翼,義大利「炮灰」(他們基本上是在沙漠裡徒步前進)則負責襲擊英軍的「崗亭」以轉移其注意力。假如進展順利,英軍「崗亭」會被包圍並摧毀。
但事情並不那麼順利,首先陷入困境的是隆美爾。比爾哈希姆綠洲位於德國裝甲部隊的必經之路上,守衛者是異常勇猛的法國外籍軍團(再加上一批猶太士兵)。德國裝甲部隊被夾在比爾哈希姆和英軍雷區之前進退不得,燃料車隊又無法靠近坦克。如果此時英軍派裝甲部隊痛擊孤立無援的德國裝甲部隊,那他們原本會就此結束北非戰役。然而就跟在新加坡一樣,英國指揮官太大意了,其只派出零零散散的幾股小規模裝甲力量去對付火力集中的德軍。戰術失策猶如雪上加霜,英軍坦克在發起進攻時沒有步兵和炮火支援,而後者本可壓制德國反坦克炮的強大火力。
隆美爾也沒有浪費時間。他拚死為其補給縱隊清出一條通道,讓他的坦克重新加滿油,擊潰了殘餘的英國裝甲部隊。圖卜魯克近在眼前,守衛這座堡壘的澳洲軍隊曾在1941年成功經受住了隆美爾的圍困。但防禦工事破敗失修,新來的南非守軍也未做充分準備,結果,這座堡壘迅速陷落,3萬人被俘。非洲軍團得到大量它所急需的燃料和補給,並以此為後盾向埃及挺進直逼蘇伊士運河,直到在阿拉曼被擋住。新加坡陷落後僅時隔4個月,英國就在圖卜魯克再次時運不濟。經過將近3年的戰爭,事實證明英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確非德國人的對手。不過,英國最終打敗了祖魯人、德國人和日本人。正如英國諺語所說:「我們每戰皆輸,唯決戰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