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戰役:一場讓彼得大帝淪為笑柄的戰爭! | 陽光歷史

 

A-A+

納瓦爾戰役:一場讓彼得大帝淪為笑柄的戰爭!

2015年06月1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65 次

       從沙俄到蘇聯,中土的上方一直橫亙著一頭兇猛的北極熊,哥薩克騎兵,皇家近衛軍,大炮兵主義,這些名詞都證明著一個國家軍事實力之強大,但是曾幾何時,他是個制度落後的國家,但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彼得大帝,一場偉大的戰役北方戰爭就讓這個國家從歐洲悄然崛起,但是這一場偉大的戰爭確實從一場慘敗開始,一場讓彼得大帝淪為笑柄的納瓦爾戰役。

       在1560至1658年間,瑞典形成了一個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帝國,包括卡列利阿,因格裡亞,愛沙尼亞和立窩尼亞。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領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不萊梅公國和費爾登。同時瑞典還征服了丹麥和挪威在松德海峽(The Sound)以北的領地。這些勝利可能要歸因於訓練有素的軍隊,儘管其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比大多數歐陸軍隊專業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專業軍事訓練使得其可以維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槍隊。但是由於戰爭費用不能由佔領區提供,瑞典 最終證明不能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維持其軍隊。

  大動亂期間外國對俄國的干涉使瑞典在《斯托爾博沃條約》(1617)大有斬獲。該條約剝奪了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著俄國從此不再有挑戰瑞典地區霸權的實力。俄國的命運在17世紀後半葉得到了逆轉,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後,他一直尋求奪回之前的損失並重建在波羅的海的地位。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進攻。

  納爾瓦戰役 1700年11月30日,在俄瑞北方戰爭(1700—1721)時期,彼得一世率俄軍同查理十二世的瑞典軍隊在納爾瓦城附近進行的首次大規模戰役。

  為保障俄國自由出入波羅的海,彼得一世決定首先奪取瑞軍控制的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1700年9月16日,俄軍開始圍攻這兩座要塞。至11月30日,俄軍共有約3.5萬人(步兵2.7萬人、龍騎兵1500人,地方騎兵6500人)火炮173門;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兩城的瑞典守軍共有1900人,火炮400門。9月31日起,俄軍炮擊要塞,企圖迫使瑞典守軍投降,但由於炮兵裝備不佳(火炮陳舊、彈藥不足),未能達到預期目的。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動之機,親率瑞軍(3.25萬人、火炮37門)於11月30日馳援被圍守軍為督促援軍和彈藥輜重早日到達,彼得一世於11月29日去諾夫哥羅德,軍隊交外籍將領德·克魯瓦公爵指揮。11月30日晨,瑞軍經2小時炮擊,爾後向俄軍陣地發起攻擊。查理十二世根據逃兵供詞獲悉有關俄軍部署的確切情報後企圖分割俄軍,各個擊破,遂將大部兵力集中於俄軍右翼作戰,以奪取坎佩霍爾姆島附近的橋樑,使俄軍失去這唯一的渡口。14時,瑞軍兩處突破俄軍戰鬥隊形。許多軍官和外籍將領,其中包括德·克羅阿公爵,向瑞軍投誠俄軍不久前才組建的團隊,因無軍官指揮,開始向渡口撤退。潰退之軍蜂擁而上,納爾瓦河橋因承受不住而坍塌未及渡河的士兵併入兩正規禁衛團——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團和謝苗諾夫斯科耶團。兩團堅守陣地。擊退瑞軍多次衝擊。左翼,魏德將軍指揮的師也頑強抵抗。但是,俄軍被分割為二,缺乏統一指揮,無法組織防禦,俄軍將領遂在保留武器(火炮除外)和軍旗的條件下被迫投降。但瑞軍於12月1日,當兩禁衛團和戈洛溫師渡過納爾瓦河後,解除魏德和特魯別茨科伊兩師武裝。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