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平津戰役:平津戰役中的蔣介石和傅作義 | 陽光歷史

 

A-A+

解析平津戰役:平津戰役中的蔣介石和傅作義

2015年02月02日 戰史風雲, 蔣介石 暫無評論 閱讀 655 次

  導讀: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動發起的、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之一。我軍的作戰方針和作戰部署,見諸毛澤東、周思來、朱德等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以及許多參戰的指戰員寫的回憶文章,已為世人所熟知。那麼, 國民黨軍隊採取了什麼對策呢?有的回憶錄作者認為,在平津戰役中,蔣介石和傅作義的意見不一致,因此,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方針從來沒有明確過。

  現在我們就來說蔣介石和傅作義的關係。過去,海峽兩岸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似乎各有偏頗之處。或者強調蔣介石信任傅作義的一面, 或者強調蔣介石不信任傅作義的一面。我們認為,蔣介石是信任傅作義的,但又不完全信任他。

  為什麼說蔣介石信任傅作義?1947年11月30日,蔣介石決定,撤銷保定、張垣兩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命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華北「剿總」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軍區,即山西、河北、內蒙、北京和天津五個省、市、區。在這樣的一大片地區內,駐紮著大約82萬國民黨軍隊,按照蔣介石的旨意,統統歸傅作義指揮(傅作義指揮不了其中山西閻錫山的軍隊。實際上歸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軍隊約為60萬人),形成所謂傅作義軍事集團;與東北的衛立煌軍事集團、西北的胡宗南軍事集團、華東的劉峙軍事集團、華中(長江以南)的白崇禧軍事集團並稱為國民黨的五大軍事集團。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賦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任務,就是要就地消滅這五大軍事集團。完成了這個任務, 也就可能將國民黨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至於在這當中,華北地區對整個戰局發展的重要性,就更不待贅言。顯然可見,如果對傅作義沒有最起碼的信任,蔣介石是不可能把這樣的重任交給傅作義的。


  傅作義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有他特有的條件。大家知道,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中,可謂佼佼者。抗日戰爭初期,他指揮軍隊對日作戰,一舉收復五原重鎮,取得了國民黨軍隊第一個從日軍手中收復失地的輝煌勝利。史稱「五原大捷」。蔣介石為此授予傅作義「青天白日勳章」,傅作義成為得到這種榮譽的第二人(第一人是蔣介石自已)。解放戰爭初期,傅作義奉蔣介石的命今,率部向我解放區進攻。1946年10月11日,傅作義利用我軍在懷來地區與蔣介石嫡系「中央軍」鏖戰之際,佔領了我重要城市張家口。蔣介石對此非常得意,隨即任命傅作義為張垣綏署主任;並在同一天宣佈,定於1946年11月12 日召開國民大會。傅作義也忘乎所以,竟然通電毛澤東主席,聲稱他「擊敗聶榮臻、賀龍兩部十萬之眾,是人民意志的勝利。」在他的指揮下,他的軍隊先後侵佔了原河北、熱河、察哈爾、綏遠和山西西北部77個城鎮和廣大農村。在這期間,和其它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相比,他的軍隊所受我軍的打擊也輕得多。1948年10月,他還企圖偷襲我黨中央所在地石家莊,迫使我們虛驚一場。這在當時是少見的。綜上所述,可以說,當撤銷保定、張垣以及太原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總」時, 蔣介石沒有看中保定綏署主任孫連仲、太原綏署主任閻錫山, 而是任命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不是沒有慎重考慮的。

  當然,也不應諱言,蔣介石對傅作義並不完全信任。蔣介石慣於用人存疑,疑人照用的手法。傅作義對蔣介石暗中派人監視他的行動,限制他的權力等等舉動,不會不有所察覺。據說他受任華北「剿匪」總司令時,不只一次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個職務「有名無實,害莫大焉」!他不能不對蔣介石抱有戒備心理。

  蔣介石為什麼不能完全信任傅作義呢?就傅作義自身來說:

  一、傅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傅作義是山西榮河(今臨猗)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畢業,曾是閻錫山的部屬,並成為晉軍中的一個派系頭頭。蔣介石得勢後,挖閻錫山的牆角,傅作義在蔣介石的拉攏下,投靠了蔣介石。但是,實際上是處在蔣閻的夾縫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勢力,始終算不上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慣於削弱和消滅異己,傅作義對此感觸甚深,曾對他的親信說:「咱們象壓在幾千斤石頭夾縫中的苗苗,只能曲曲折折地生長。」在他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總是既依附於強大的勢力,求得自己的生存發展,又不能不隨時提防強大的勢力把他吃掉。所以當他被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時,他的心情並不是很輕鬆的。

  二、傅作義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幾十年來,他的部隊幾乎沒有離開過華北,其中大部分時間又是在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邊遠地區,如原綏遠、察哈爾等省活動。部隊成員大多數也是生長於這些地區。因此,部隊中難免存在比較濃厚的狹隘地域觀念。這個弱點是不利於國民黨軍隊作為戰略決戰的一方,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機動作戰的。

  三、傅作義又是一位愛國軍人。在八年抗戰期間,他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曾和我黨有效地合作過。他自命為孫中山的信徒,不相信共產主義。但對共產黨人的英勇奮鬥、自我犧牲精神非常讚賞。他保護過獄中的王若飛。對周恩來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他在蔣介石的驅使下,直接和我軍面對面的作戰,是從1946年6 月開始的,到1949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他不算是蔣介石那樣的死硬的反共分子。

  在平津戰役中,蔣介石採取的什麼對策,我們迄今還未看到這方面的歷史檔案。從蔣介石當時的言行分析,我們認為蔣介石曾決意放棄華北,放棄平津,要將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包括蔣介石 的嫡系「中央軍」)全部撤退到長江以南去,與原駐紮在那裡的國民黨軍隊會合,憑借長江天險,抵禦我軍的進攻,並且寄希望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爭取東山再起,轉敗為勝。


  蔣介石採取這一對策的歷史背景和具體表現,大致是:

  1948年下半年,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軍不僅在質量上,而且在數量上,都已超過國民黨軍隊。中央軍委、毛澤東決定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蔣介石自然也會覺察形勢的變化,並適時調整他的作戰方針。在此兩年以前,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時候,依仗他軍事上的優勢,曾佔領了我大片解放區。我軍則謹慎地避開敵軍鋒芒,主動放棄了許多城鎮,不與敵軍硬拚。現在形勢完全顛倒過來了。

  1948年7 月上旬,蔣介石為此在南京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會上決定實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準備撤退東北,確保華中。企圖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依托戰略要點的堅固陣地進行堅守防禦,同時組織強大的兵團進行機動作戰,以攻為守,努力爭取扭轉敗局。為了集中兵力確保華中,破壞我軍的秋季攻勢,決定堅決保持所謂三角(即徐州、漢口、西安),四邊(即隴海路,兗州以南之津浦路,鄭州以南之平漢路,寶雞至成都公路),十三點(即開封、鄭州、濟南、商邱、南陽、襄陽和樊城、確山、信陽、漢中、安康、鍾祥、宜昌、合肥),東西呼應,阻止我軍南下。這可算是國民黨軍隊作戰方針轉變的最早記錄。此時遼沈戰役尚未開始,濟南戰役也未打響。

  1948年8月,蔣介石又在南京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堅持瀋陽至十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瀋陽,同時亦作撤退準備的作戰指導計畫」。據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回憶,1948年10月15日,遼沈戰役期間,蔣介石帶了國民黨軍隊聯勤總司令郭懺、新聞局長鄧文儀、軍令部第二廳廳長侯騰飛抵瀋陽。郭懺計畫破壞瀋陽兵工廠及搬運重要機器。侯騰佈置特務電台,打算在國民黨軍隊撤走後,繼續進行破壞活動。鄧文儀則啣蔣之命勸說東北將領,放棄瀋陽,將東北各精銳部隊撤回江南,保衛南京。

  隨著戰局對蔣介石來說繼續惡化,蔣介石的上述主張又進了一步,即不僅要放棄東北,而且要放棄華北。據當時蔣介石的親信、天津市市長杜建時回憶,1948年10月上旬,蔣介石由東北返抵天津時,曾對他說:「華北將有大戰,天津是最重要的地方........必須長期保住天津海口,以待國際變化。」蔣介石囑咐杜建時,要時常勸說傅作義,將重兵集中於天津。蔣這裡所說天津地方重要,要保住天津,要集中兵力於天津,用意很明顯,即,天津是沿海城市,到必要時國民黨軍隊可以從海上逃走。隨後在北平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蔣介石便明確提出集中兵力堅守津、塘海口的主張。

  1948年11月上旬,為研討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開始後,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方針,蔣介石又在南京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期間,蔣介石、何應欽曾和傅作義談話,提出有關處理華北問題的兩項腹案:一、任命傅作義為東南軍政長官,由他統一指揮長江南岸的國民黨軍隊,與我軍作戰。二、將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分為海、陸兩路,全部撤退到江南去,或者一部分西撤綏遠,大部分南撤江南。從海上南撤的船隻已準備就緒,隨時聽候使用。

  及至平津戰役打起來,平津城市被我軍分割包圍以後,蔣介石就更加堅持要傅作義率部南撤,派他的國防部參謀次長李及蘭、聯勤總部參謀長吳光朝等人乘專機飛往北平、天津,與傅作義和國民黨駐軍領導人磋商。


  後來,傅作義派人出城和我軍進行談判的秘密行動可能已為蔣介石所察覺,蔣介石又一再派人前來,勸說傅作義率部南撤。先是蔣介石的軍令部長徐永昌來,要求傅作義兵分陸海兩路首途撤至青島,然後再由海路撤往江南。接著是蔣介石的國防部次長鄭介民來,向傅表示:北平的軍統人員將配合部隊南撤行動,「聽從傅總司令的指揮,就和聽從蔣委員長的指揮一樣。」不久,蔣介石又派次子蔣緯國攜帶蔣介石給傅作義的親筆信來。蔣介石在信中百般奉承傅作義,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宜生(傅作義別號)一人歸來,勝似千軍萬馬。」蔣緯國向傅作義面陳了蔣介石的旨意:只要傅作義能克服困難,率部撤至青島,將有美國海軍幫助南撤。對於傅作義本人,蔣介石還一直派他的另一架專機「追雲」號留在北平,供傅作義使用,在必要時可以飛離北平。

  為什麼蔣介石要這樣仰求傅作義呢?因為這時東北的衛立煌集團已被我軍全部殲滅;華東的劉峙集團在杜聿明率領下,由徐州南撤,正被我軍團團圍住,將肯定會被我軍殲滅。這樣一來,國民黨軍隊中能有點戰鬥力的部隊,就要數華北傅作義集團了。蔣介石為了保存實力,東山再起,不僅想把他在華北的嫡系「中央軍」撤走,而且還想爭取傅作義的親信部隊一道撤走。事實上,當時要想單獨撤走嫡系「中央軍」,拋下傅作義的親信部隊,也是不可能的了。

  我們認為,在戰略決戰階段,蔣介石提出撤兵南逃的主張,是他作為國民黨軍隊的最高統帥,洞察戰爭全局,分析對比雙方力量之後,為了避免蔣家王朝的徹底垮台,而作出的具有戰略價值的決策。蔣介石確能算是中國反革命陣營裡的一名戰略家。

  這一決策的重要性表現在:

  一、如果蔣介石的這一決策得以實現,無疑的會給蔣介石保存下來一支數量相當可觀的軍隊。大家知道,我軍在遼沈戰役中殲敵47萬餘人,在淮海戰役中殲敵55萬餘人,在平津戰役中殲敵和改編敵軍52萬餘人,三大戰役共計殲敵154萬餘人。如果這樣一支軍隊不是被我軍殲滅,而是如數撤退到長江以南去,那麼,蔣介石就可以依靠這支隊伍,憑借長江天險,組織防衛,會對我軍長驅南進,造成很大困難。

  二、這時,在國民黨內部,正有一部分人萌生以長江為界、隔江而治的幻想。美國政府眼看蔣介石政府腐敗無能,出於不得已,也支持這一分治、實質割裂中國的主張7。更為微妙的是我們的國際友人蘇聯共產黨竟然也要求我軍打到長江北岸就收兵,以掙得「南北朝」的局面為滿足8。蔣介石的撤兵主張正適應了上述國內外人士推行「南北朝」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三、我黨、我軍是決不允許這種局面實現的。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我軍勢必要勞師遠征,追擊到長江以南去,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我們相信,蔣介石的這個決策即使實現了,也不過是垂死的掙扎,無濟於事。但是,僅就作戰來說,我軍就地殲敵,將比移師遠征,所付的代價要小得多,勝利的把握要大得多,這是肯定無疑的。

  四、我軍移師遠征到長江以南去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還增大了美軍直接出兵干涉的可能性。這正是這時蔣介石夢寐以求的事。大家知道,蔣介石原是得到美國的支持,才敢於發動全面內戰的。當他遭到節節失敗之後,深感僅僅依靠美國的武器援助已經不夠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國的直接出兵干涉上,以及由此引起的美蘇衝突上,即謀求中國內戰國際化。所以,這時蔣介石到處都對他的部屬講,「第三次世界大戰馬上就要爆發,一打起來中共問題也就解決。」但是,實際上,這時的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已感到失望,要想撤蔣「換馬」又辦不到,而不得不默認對中國大陸無能為力,正在考慮從中「脫身」。蔣介石則千方百計不讓美國「脫身」。蔣介石為什麼把青島作為撤兵的中轉站,通知傅作義,先把部隊撤至青島?原來,青島除了和天津一樣都是沿海城市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這時青島駐有美國海軍,撤兵可以得到美國海軍的保護。蔣介石顯然考慮到我軍不至於攻打青島,而冒與美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如果與他的預料相反,我軍攻打青島,與美軍發生直接衝突,正有利於他拖住美國,不讓美國「脫身」的意圖實現9。至於我軍打到江南去,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由於華東既是蔣家王朝的老窩,也是美國在華利益最多的地區,蔣介石所希望的美國直接出兵干涉的可能性也就要大得多。當然,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沒有發生。平津戰役是以我軍的戰略意圖全部實現而勝利結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