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唐神策軍為何從善戰精銳變成不堪一擊?
大唐神策軍興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一首起源於唐代西部邊陲的民歌,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詩句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將哥舒翰。
本文不談哥舒翰的英勇善戰,只說他所創建的神策軍。《唐會要》(卷78)記載:「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黃河九曲,請分其地置洮陽郡,內置軍焉,以成如璆為太守,充神策軍使。」神策軍之名即起於此,起初只是唐王朝為防遏吐蕃而設置的戍邊軍隊。安史之亂中,這支軍隊千餘人由軍將衛伯玉率領入援,參加了乾元二年(759年)攻圍安慶緒的相州之戰。唐軍潰敗,衛伯玉與宦官觀軍容使魚朝恩退守陝州。這時神策軍故地已被吐蕃佔領,衛伯玉所統之軍仍沿用神策軍的名號,伯玉為兵馬使。伯玉入朝,此軍歸陝州節度使郭英乂;英乂入朝,神策軍遂屬魚朝恩。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進犯長安,代宗奔陝州,魚朝恩率此軍護衛代宗,隨入長安,從此成為禁軍。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節度使朱泚發動叛亂(史稱「涇原之變」),唐德宗出奔,流亡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在這場平亂戰役中,神策軍表現得極其英勇,孤軍奮戰,剪滅朱泚,收復京城,迎接唐德宗回朝,使唐王朝轉危為安。在涇原亂兵佔據京城、唐德宗出奔流亡期間,文臣武將逃亡、投敵者甚多,侍從宦官卻無一人叛變,忠心耿耿,隨駕扈從。唐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軍最為可靠,宦官最為可信。於是,決定把神策軍交由宦官執掌。
神策軍因護衛有功,得到唐德宗的特別器重,待遇十分優厚。鑒於神策軍舉足輕重,此後君王無不另眼相看,賦予諸多特權。從生活待遇看,神策軍的給養三倍於其他軍隊,還有一些額外收入;每遇大赦或新皇帝登基,首先要犒勞神策軍。從政治待遇看,神策軍將吏有優先遷轉升任的權力,甚至可以破格提拔。《資治通鑒》(卷246)記載:「(唐文宗)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中書令覆奏施行,遷改殆無虛日。」《舊唐書書高瑀傳》反映:「自大歷以來,節制之除拜,多出禁軍中尉。」這表明,禁軍中尉(神策軍主帥)可以決定節度使(潘鎮大員)的任用;神策軍將校若能賄賂中尉,就可以獲得顯赫高位。
由於神策軍地位高待遇好,那些權貴富豪子弟便紛紛加入其中,有的為了獲得軍籍,甚至不惜重金行賄,於是一大批紈褲子弟充斥於神策軍。與此同時,神策軍也逐漸滑入蛻化變質的軌道。主帥中尉恃寵驕橫,培植私黨,擅權枉法;將校專橫跋扈,侵害百姓,藐視官府,甚至放肆到辱罵朝廷命官、撕毀官府文書的地步;士兵紀律渙散,吃喝玩樂,不搞訓練。穆宗以後,神策軍很少出鎮征戰,京城駐軍久無戰事,多習「角抵、雜戲」,陪同皇帝遊樂,或淘池造樓,營建宮闕。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大軍攻破洛陽,直逼京城長安。危難之際,唐僖宗召見大將張承范,命他率領神策軍迎擊。當張承范徵選弓箭手的時候,卻令他大失所望,因為他發現神策軍已是中看不中用的「銀樣蠟槍頭」。《資治通鑒》(卷254)如此描述:當時神策軍軍士幾乎是清一色的長安富家子弟,他們都是通過賄賂宦官取得軍籍的,享受優厚待遇,一個個衣著華麗,騎著高頭大馬,看上去神氣十足,卻從未經受過戰陣考驗;聽說要開赴潼關作戰,他們嚇得抱頭大哭,淚流滿面。為了逃逸征戰,他們又以重金僱傭別人來冒名頂替。這些冒名頂替的無非是貧困戶或老弱病殘,壓根兒就沒摸過兵器,實在不堪一擊。於是,潼關很快被黃巢部隊攻克,京城長安隨即失陷,唐僖宗只好倉皇出逃。
此一時,彼一時,神策軍雖然還叫神策軍,可是沒有當年那麼神勇,眼睜睜看著京城淪陷,只是束手無策,再也不能力挽狂瀾。經歷了黃巢起義,大唐王朝再次元氣大傷,苟延殘喘二十餘年,最終走向滅亡。當然,大唐帝國的衰亡,其實是諸多原因的結果,不是一支神策軍所能挽救的。不過,神策軍也是大唐帝國的縮影,其興衰成敗,關聯著帝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