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毛澤東為何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劉少奇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著作,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
■關於「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說法的由來
「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毛澤東的這句話曾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毛澤東是何時開始講的,具體是怎麼講的,現在很難考證了。曾經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身邊工作過的韓桂馨回憶說:
解放戰爭開始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陝北繼續指揮全國的戰爭。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員會來到西柏坡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在西柏坡,形勢相對就穩定了,每週就有一次舞會,在舞會上,作為領導身邊工作人員,可以請中央首長跳舞。有一次,我請劉少奇跳舞,利用這個機會,劉少奇向青年們提出說要好好學習,多學本領,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當時大家都知道少奇同志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學習,對我們青年,也是教育大家重視學習,當時在我們青年中流傳著毛主席說的一句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
近來,劉少奇之子劉源在回憶中是這麼說的:這個說法我也聽過,毛主席肯定是這樣講了,而且講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講話裡講的,具體怎麼講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還重點批過這個話呢,但是毛主席並沒有否認過。(見《百年潮》2010年第7期)
■毛澤東一生讀書之多、之廣、之深、之活,世所罕見,他為什麼要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呢
我們知道,毛澤東可謂是終身學習、酷愛讀書的典範。他在延安時號召幹部學習時說過:「年老的同志也要學習,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麼就要學9年359天」。毛澤東一生讀書之多、之廣、之深、之活,世所罕見,但他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淵博學識,認為「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這是我們應取的態度。」那毛澤東為什麼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筆者認為,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澤東謙遜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毛澤東讚揚劉少奇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肯定劉少奇的學習精神和淵博學識。
劉少奇學富五車,善於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創造,善於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大膽探索,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劉少奇首先提出了「學習毛澤東」的口號,也是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所作的《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通過自己多年的學習和實踐,首次提出並全面系統論述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並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這是黨的指導思想的第一次飛躍。
■劉少奇從小就特別愛學習,整天抱著書看,左鄰右舍形象地稱呼他「劉九書櫃」
劉少奇把學習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從小就特別愛學習,整天抱著書看。由於他在大家庭裡排行老九,所以左鄰右舍都形象地稱呼他「劉九書櫃」。
早年求學期間,劉少奇一直把學習抓得很緊。曾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和莫斯科東方大學與劉少奇兩度同窗的蕭勁光回憶說:「到了莫斯科東方大學後,少奇同志當時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閒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
從蘇聯回國後,劉少奇便投身於革命的洪流,儘管長期鬥爭在風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連天的烽火前線,對於讀書學習他一刻也不放鬆,他有句名言:「沒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戰爭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一次新四軍支隊司令張愛萍去看望劉少奇,當時已是深夜一點多鐘,他進屋一看,劉少奇正在微弱的燭光下專心致志地讀書,順眼望去,「書頁上畫了好些紅的藍的圈圈點點,有的上面還批了字」。
1942年,劉少奇奉調從蘇北回延安工作,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長途跋涉,越過日偽100多道封鎖線,途中還參加了數次大的反「掃蕩」戰鬥,就是在這樣極其危險的敵後環境下,劉少奇硬是把中國歷史和中國哲學史比較系統地學了一遍。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身兼數職,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對自己的學習仍然抓得很緊。據他的秘書吳振英、劉振德回憶,他的書架上擺滿了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此外還有《資治通鑒》等歷史書籍。大家經常看到他翻閱這些書籍,並在書裡夾了許多書籤。即便是病休期間,劉少奇也不放鬆學習讀書。有一次,劉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覺得這正是讀書的好機會,於是在從北京動身時,就把厚厚的幾本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塞進了行李包。劉少奇對風景如畫的西子湖畔沒什麼興趣,整天在屋裡埋頭攻讀。休假結束時,幾大本的《中國通史簡編》也讀完了。以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來讀書,是劉少奇終身堅持的一種生活狀態。
■劉少奇既重視理論學習,也注重從實踐學習,他指出,「中國黨過去的屢次失敗,都是理論上的失敗」
劉少奇既重視理論學習,也注重從實踐學習,強調二者的結合與統一。他認為,「中國黨過去的屢次失敗,都是理論上的失敗」。他認為第一次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的慘敗,究其根源,在於黨內忽視理論學習,一味照搬蘇聯模式,不顧中國革命的特點,忽右忽「左」,在實踐中盲目蠻幹。他多次說,毛澤東同志講過,我們黨內如果有一二百個真正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人,就等於打倒了一個日本帝國主義。他強調要注重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知識,特別要重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
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認為革命勝利了更需要學習理論,他說:「現在中國革命勝利了,不讀書可不成。以前在山頭上,事情還簡單,下了山,進了城,問題複雜了,我們要管理全國,事情更艱難了。很多人擔心,我們未得天下時艱苦奮鬥,得天下後可能同國民黨一樣腐化。他們這種擔心有點理由。在中國這個落後農業國家,一個村長、一個縣委書記,可以稱王稱霸。勝利後,一定會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說勝利了,馬克思的書就不要讀了,恰恰相反,特別是革命勝利了,更要多讀理論書籍,熟悉理論,否則由於環境的複雜,危險更大。」對於書本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他認識得很明確。他曾說:有經驗是一個長處,但受文化和理論水平的限制,就不能有大的發展,碰到問題有的能處理得好,駕馭得了,有的就不能駕馭,處理不好。沒有理論,工作就是盲目、沒有前途的。沒有理論的人容易被「俘虜」,被人家天花亂墜的話所迷惑。劉少奇在總結大躍進、高指標、浮誇風等「左」傾錯誤時,認為就是由於黨的領導幹部缺乏理論修養,在思想上產生了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而造成的,並再次強調了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特別是高級幹部加強馬列主義學習的重要性。
劉少奇十分重視向群眾和實踐學習。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說:毛主席派我去安源煤礦時,我連井都還沒下過,煤礦是什麼樣都還不清楚。罷工起來了,我就當了代表。我連夜要礦工把情況說清楚,他們說,我就聽、記。實際上哪是我領導工人,是工人在領導我呀。這就是向群眾學習,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學習。在1957年5月17日接見北京地質勘探學院應屆畢業生代表時,劉少奇指出:「真正的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例如騎腳踏車和遊泳,雖然理論上能講得很清楚,但如果自己沒有去實踐,還是不會騎,不會遊。」
劉少奇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善於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創造。劉少奇反對空談,多次強調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跟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可是中國的實際是什麼樣子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認識也必須隨之不斷變化,而認識要跟上實踐的變化,就必須學習。他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提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須參加革命的實踐,絕不能離開革命的實踐;同時,也離不開自己在實踐中的主觀努力,離不開在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如果沒有這後一方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進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劉少奇不僅主張要勤於學習,更強調要善於學習,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劉少奇曾講,沒有理論是不行的,不學馬列主義理論是不行的,而「要學得一點東西,必須靠自己努力,方法也要弄對」,「只努力而方法不對,也學不到什麼,自認為學到了,也是假的,靠不住的」。
當前,我們黨正在建設學習型政黨,重溫毛澤東所說的「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這句話的深意,借鑒並發揚劉少奇博學勤思的學習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