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中的王成原型:犧牲前已雙目失明
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61年8月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小說中描述的王成「年紀不過三十多點,來到朝鮮,水土不服身體不大好。」「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巴金的這篇小說發表後,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改編成了電影《英雄兒女》。
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對電影《英雄兒女》都是很熟悉的,電影中歌頌的志願軍英雄王成的形象也同樣銘刻於心。王成的事跡取材於戰場上的一次真實的戰鬥。
河北省軍區原司令員張振川說:「1952年巴金在朝鮮開城前線,對志願軍65軍582團做戰地採訪。他作為志願軍慰問團成員,在朝鮮戰場呆了很長時間,冒著極大的危險,終日在戰壕裡與志願軍指戰員同甘共苦,可以這樣說,《團圓》是巴金用生命寫出來的。我作為團長兼政委向他介紹我團三打『紅山包』戰鬥中2營6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戰友們堅守67高地視死如歸、壯烈犧牲的事跡。巴金被趙先友等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寫出小說《團圓》。」
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陸戰王牌軍第11師萬餘人向我志願軍扼守的67高地發起猛攻,6連傷亡較大,連長、指導員受傷離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擔負連隊的指揮。10月6日,敵人臨近陣地,情況危急,趙先友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張振川團長只得命令炮兵向敵人開炮。這次戰鬥中,6連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光榮稱號,趙先友榮立特等功,劉順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1991年,65集團軍為宣傳英雄事跡,決定在194師582團營區辦公樓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戰鬥英雄趙先友」英雄塑像,小說《團圓》的作者巴金欣然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巴金1991年8月20日。」還特地分別寫了橫豎兩幅,供製作時選用。可見,巴金筆下的「王成」的原型是趙先友。
電影《英雄兒女》為了突出主題,在構想王成犧牲的情節時,編劇毛烽意外地發現洪爐和戰友合寫的題為《向我開炮》的通訊。寫的是1953年6月29日晚,志願軍73師218團配合金城主攻方向對無名高地之敵反擊,戰鬥中於樹昌也曾經喊出「敵人上了我的地堡頂!開炮!向我開炮!」之後,砸碎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爆破筒,衝向湧來的敵人,犧牲時年僅22歲。於樹昌的英雄壯舉,突出地表現在「向我開炮」的經典情節。
其實《向我開炮!》的通訊是兩篇稿子所合成。另一次是1953年4月,23軍67師201團步話兵蔣慶泉及戰友,在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時,蔣慶泉也對步話機喊出了「向我的碉堡頂開炮!」《英雄兒女》的歷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時期著名的上甘嶺戰役。軍長秦基偉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15軍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述有:「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正如電影《英雄兒女》中所說:「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趙先友,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人,1928年生於姜各莊鎮莊頭東村農民家庭,讀完小學,日本侵佔樂亭,「清鄉」、「掃蕩」,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趙先友終止學業後曾為八路軍傳遞信件,年齡稍長便參加運送軍糧、護送傷兵的工作。1947年10月,趙先友告別新婚妻子陳蓮華毅然參加解放軍,被編入冀東軍區的48團,解放戰爭中,英勇戰鬥,三次榮立戰功。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評為模範黨員。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1月9日趙先友所在部隊從寧夏東進,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
1952年10月2日,志願軍65軍194師582團2營奉命奪取了敵人佔領的67高地。趙先友正是2營6連的副指導員。戰鬥任務是防守佔領陣地,堅決打敵反撲。高地因海拔67米命名,不足一平方公里,距板門店只有5公里。高地的對面是李承晚陸戰王牌軍第11師。10月3日中午,敵人為奪回67高地,動用坦克、飛機、大炮對實施轟炸,接著以兩個加強連的兵力向高地猛撲。致使6連傷亡較大,指導員、副連長負重傷被抬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與連長李才商量,由於敵火力太強,山上沒有堅固工事,先把主力放在青山包下邊的屯兵洞,必要時往陣地上增人。他自己帶一個加強班堅守67高地。營長批准了這一請求。當天,敵人發起一次又一次反撲都被擊退。傍晚,趙先友藉著月光仔細地察看地形,認為陣地雖有險可據,但人員集中很難承受敵炮火襲擊。他把大部分兵力放到陣地兩側,正面只留少數兵力,使敵人摸不清我軍兵力部署。並適時與隱蔽在屯兵洞的連主力聯繫,採取逐漸增兵的策略與敵人周旋,以爭取最後勝利。
10月4日凌晨,敵人又開始發起進攻,大約有兩個排向山上撲來。他命令戰士等敵人靠近後再打,四十米,三十米……趙先友一聲令下,手榴彈、機關鎗、衝鋒鎗同時噴出火焰,兩側的戰士們向敵群夾擊掃射,敵人沒有還手的機會,狼狽地逃下山去。趙先友和戰友把爆破筒埋在陣地前沿,用電話線固定在爆破筒的拉火管上,引到工事裡,並在離工事較遠的地方埋設地雷。天亮以後,敵人又集中兵力發起進攻,當進入雷陣時,趙先友命令拉火起爆,在我火力打擊下,又是一次慘敗。趙先友總結作戰經驗,決定組織兩個小組進行反衝鋒,南韓軍隊正欲潰逃之時,我軍向敵人發起衝鋒,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十幾分鐘就結束了戰鬥。一天裡,趙先友帶領戰士們連續打退了敵人5次衝鋒,而我方傷亡較小。
10月5日上午,敵人在十幾次慘敗之後使用飛機、坦克和上百門大炮,對67高地進行地毯式轟炸,炮彈、炸彈、凝固汽油彈,整個陣地濃煙滾滾,碎石橫飛,蔥山變禿嶺,山頭被削下一米左右。敵人一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坦克掩護下,強行向高地發起攻擊。趙先友率領6連戰士與敵人殊死拚搏,激烈的肉搏戰後,陣地上只剩下身負重傷的趙先友、負輕傷的劉順武、2排副排長王桂印、戰士李富4人。敵人還用飛機、炮火封鎖了我軍增援的通路,派去的一個班都傷亡在路上。一架敵機被我守軍擊中,栽到67高地山腳下爆炸燃燒。
敵人從高地四面包圍上來,副排長王桂印、戰士李富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了身負重傷、雙目失明的趙先友和負傷的劉順武。關鍵時刻,步話機中傳來的是趙先友的喊話聲:「團長,敵人上來了,快開炮打吧!」指揮所裡張振川團長只得把心一橫,命令炮兵向陣地開炮。同時組織部隊進行增援。反擊部隊奪回陣地後,發現在67高地堅持了57個小時,打退敵人的17次衝鋒,並主動出擊2次,獲得殲敵562名戰績的趙先友、劉順武等20位同志已經壯烈犧牲。部隊將趙先友等烈士的遺體運送回國,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
1954年4月1日,唐山市樂亭縣政府在趙先友的家鄉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授予他「人民功臣」的光榮稱號。1992年8月,趙先友雕像在他生前所在部隊駐地懷安縣落成。刻有作家巴金題詞:「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和張振川司令員敘述趙先友和6連英雄事跡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