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魏徵以敢犯龍顏極言直諫而名於史。武死戰,文死諫,魏徵死諫起來對皇帝老子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對其亦是敬畏三分。這在「巍巍朝廟堂,都是阿諛場」的官場裡頭,算得上是一個異數。在當朝及後世的印象中,魏徵成了一個肝膽鏗鏘,剛烈竣切,絲毫不見奴顏媚骨的硬漢子角色。在官場裡頭生存的大法則是順龍鱗,而非逆龍鱗,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個法則放之四海而皆准,驗之萬官而皆靈,...
名臣魏征的另一面:並非朝堂孤臣與侯君集結黨
《西遊記》中有一出魏征斬龍。
犯了天條的龍王要被魏征斬首,龍王找李世民幫忙,李世民一口答應,在龍王受刑當日拖住魏征下棋,結果是魏征睡著了,李世民以為魏征太辛苦而沒有叫醒他,魏征的靈魂順利上了天庭斬殺龍王,死去龍王的靈魂不敢找魏征算賬,每天騷擾李世民。
這個故事,似乎說在神界,魏征的地位還在真龍天子李世民之上。能獲得這樣的評價,說明在世人心中,魏征應該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但...
唐太宗為什麼要砸毀魏征的墓碑?為何他後悔了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征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然而魏征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的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對於唐太宗這種「雷人」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征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候君集接連落馬,傷了...
唐初宰相戴胄:大唐朝堂不止魏征一個敢於勸諫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朝宰相。
戴胄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於王世充,歸唐後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後,戴胄被擢升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數次犯言直諫,後改任尚書左丞。
629年(貞觀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次年又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633年(貞觀七年),戴胄病逝,追贈尚書右僕射,謚號為忠。
初仕隋朝
戴胄生...
魏征做了什麼? 竟然讓唐太宗親自砸了他墓碑
他的名字與貞觀之治將同垂於青史。他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剛正不阿,素以有膽有識、犯顏直諫而著稱,輔弼唐太宗撥亂反正,以成貞觀之治。李世民這麼尊寵他,可是為什麼後來又親自砸了他墓碑呢?
影視劇中保劍鋒飾演的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經國治世之才,他...
解密:唐太宗為何為魏征墓碑撰文後又推倒墓碑?
魏征與唐太宗兩人之間曾有一段問答。太宗說:我說什麼,你只管當時答應,下來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征答:「從前舜告誡群臣說:『你們不要當面順從我,退下後又有話說。』如果臣當面順從又另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後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聽了大笑:「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
猛一看這段話,感覺魏征也真會說話啊,將太宗...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的真實矛盾是什麼
直諫難免犯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讓唐太宗既不能忽視,又夾雜著怒、怕、無奈的複雜情感。
唐太宗當政期間,社會逐漸發展,出現了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漸滋長了一些奢侈作風。在眾多大臣的歌功頌德之下,太宗決定到泰山頂上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慶功大典)。這時,魏征又站出來反對,讓太宗很不高興。魏征從容地解釋道:「陛下功勞雖大,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夠多;德行雖然高,...
千古謊言!李世民與魏征的真實關係竟是這樣的!
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這對「聖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聖君,臣成了良臣,兩人之間那份千古難遇的君臣情誼,一千多年來,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經久不息傳頌著,為後世君臣所效仿,為人們所溢美。魏征以捨得一身剮的勇氣以「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為信條;「犯顏直諫」,敢拂逆主子的逆鱗,而主子不以為忤逆,因而成就了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
堂堂大唐皇帝李世民為什麼還怕言官魏征?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愛玩鷂鷹,一天,他正捧著一隻鷂鷹在宮門外把玩,突然看見諫議大夫魏征迎面向他走來,驚慌之餘,唐太宗把鷂鷹藏進了自己的衣袖裡,等魏征走了後才敢拿出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鷂鷹因在唐太宗的袖中藏得過久,早已窒息而死了!
若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作為臣子的魏征應該怕天子唐太宗才對,從古到今哪有皇帝怕臣子的,除非那個皇帝是個已經被架空了的「傀儡」皇帝!然...
魏征的官場之路:靠罵唐太宗闖出一條晉陞捷徑
魏徵以敢犯龍顏極言直諫而名於史。武死戰,文死諫,魏徵死諫起來對皇帝老子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對其亦是敬畏三分。這在「巍巍朝廟堂,都是阿諛場」的官場裡頭,算得上是一個異數。在當朝及後世的印象中,魏徵成了一個肝膽鏗鏘,剛烈竣切,絲毫不見奴顏媚骨的硬漢子角色。
在官場裡頭生存的大法則是順龍鱗,而非逆龍鱗,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個法則放之四海而皆准,驗之萬官而皆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