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這麼多將才中司馬錯名氣不大,可他的戰略眼光卻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此人還是太史公的先祖。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生無澤,…無澤生喜,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從這段話可以看...
李鴻章支持維新變法?李鴻章為何會保護維新黨人
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彈劾他是康黨的奏折給他看,沒想到李鴻章硬嗆嗆地說:「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1898年9月,光緒的一個雷霆動作引發了軒然大波。9月初,禮部一個與康有為關係密切的六品主事王照看到皇帝與太后關係微妙,大膽上了一個奏折,建議光緒母子二人出訪外國,並以日本為出訪的第一站。禮部尚書懷塔布認為奏折太出格,便將奏折扣下。光緒知道這...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變法前為什麼要南門立木?
導讀: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變法權臣商鞅必須死:他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商鞅是個力主改革的功臣,在他的改革下,秦國的進步日新月異,進步很大。不過這樣的人,卻又沒有太好的下場,被人車裂而死。那麼曾經的變法權臣商鞅為何落得如此地步,是誰要對他下此毒手呢? 其一,商鞅來歷不正。丞相公叔座死後,恰逢秦孝公舉國招賢,衛鞅於是入秦並 「走後門」,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進見了秦孝公。初次進見沒有什麼效果,但商鞅很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在第四次的晤對中,秦孝...
維新變法軼事:康有為要在巴西建立一個新的中國
1897年,康有為想在巴西建立新中國:將一部分中國人「移民」,在中國境外建立一個「新的中國」。康有為認為這是個「絕世良策」,關係著中國「種族生存」問題。
《大清律例》:「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
《大清律例》:「捏造言論,錄報各處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亡千里。」
大清帝國的「言論」一向是「自由」的,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熱衷於天南地...
吳起變法的背景:楚國當朝大臣位高權重功高震主
吳起變法的背景:在春秋後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鬥爭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勢力更加壯大,與原來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 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繼位後,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
吳起變法的影響:變法前後楚國封君領地構成的變化
吳起變法的影響:春秋戰國之際,楚國開始出現封君,戰國時期封君人數不斷增加,封君制的興起逐漸成為楚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楚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傳統觀點多認為,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隨著郡縣制在各國漸次施行,逐漸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各國為對少數功臣、貴戚或寵臣進行封賞,紛紛實行封君制,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
變法名臣商鞅:不懂得功成身退最終導致其被殺
戰國時期,群雄紛爭。國與國之間,完全是叢林法則,雖說周天子在世,可是對於各封國之間的戰事管不了,也不敢管。相反,哪個國家在戰爭中獲勝,周天子還要遣使朝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包括軍事、文化、農業、工商等,歸根結底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人才是其中的關鍵。戰國時期的人才是可以隨意流動的,沒有什麼戶口、學歷等方面的牽掛,因此這就給天下的士子們提供了絕佳的舞台,這也是諸子百家得以...
戊戌變法疑云:光緒支持變法只是為自己的皇權?
在甲午戰後,國家面臨危機之秋,光緒皇帝的思想受到刺激,逐漸在封建主義思想營壘中發生了搖動,對他們統治人民的「祖宗之法」產生了一定的懷疑,也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了。他力圖探索新的統治妙方——學習外國,「發憤為雄」,對他們統治下的中國進行一些改革以求振作,逐步成了他思想中的一個新趨向。光緒在清廷統治集團內部,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變法維新。
在推行變法新政期間,光緒依據康、梁等...
日本媒體:戊戌變法失敗就在於沒有廣泛群眾基礎
《日本新華僑報》:在面對歐美列強的侵略,社會瀕臨瓦解的情況下,中日兩國都分別採取了行動,進行改革。但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
橫山宏章: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主要原因取決於採取的是從上往下的變法,還是從下往上的改革。明治維新是從下往上的,而戊戌變法是從上往下的。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