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戊戌變法失敗就在於沒有廣泛群眾基礎
《日本新華僑報》:在面對歐美列強的侵略,社會瀕臨瓦解的情況下,中日兩國都分別採取了行動,進行改革。但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
橫山宏章: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主要原因取決於採取的是從上往下的變法,還是從下往上的改革。明治維新是從下往上的,而戊戌變法是從上往下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主要實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是立憲議會制度,第二是殖產興業政策,第三是導入義務教育。在這三方面裡,最重點進行的就是培養人才,教育立國。因為國家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些會技術的人才,還要讓每個參與工業的人都有一種新的意識,自己是在為國家富強而工作。
以前日本也分階層的,但明治維新的義務教育把所有的孩子都從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讓所有的孩子都讀書,有寫字、識字的能力和會算術的能力。日本在推行義務教育的時候,甚至用上了警察。因為農村都會希望年輕力壯的小孩子到地裡幹活,而不是去學校讀書。但如果你不讓孩子讀書,警察就會去你家把你抓起來,就是這樣強行推廣教育的,滲透、貫徹到了家家戶戶。
這種教育改革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支持,國民們開始自發地掀起草根運動,各地甚至出現了會寫字的農民自己制訂國家憲法的事情。這就證明當時農民的意識,已經高到了這個程度。
明治政府不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建立的政權,而是日本國民在一種危機意識,共同努力的結果。開設國會、地方議會,也是來自民間的要求,而不是伊籐博文等權力者自己的判斷。當議會制度成立,政黨競爭政治實現後,執政黨與在野黨進行了激烈的論戰,論戰內容在報紙上公開,讓全體國民都對此產生關注。報道中還允許出現批評政府、批評對外戰爭的言論。
但中國的戊戌變法呢,是抱有危機意識的康有為等一部分知識分子,想借光緒帝的名義,通過光緒帝的權力來實行變法,而不是集合國民的力量。他們的變法缺乏底層民眾的支持,所以最終被朝廷內部權力鬥爭所利用,以失敗告終。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實行能力的不同。其實,康有為在進行變法的時候,也跟日本一樣,想推行全民義務教育,讓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有書讀。但他推行得不夠徹底,所以直到1915年,陳獨秀還要為提高國民識字率而進行新文化運動、白話運動。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孫中山在中國領導了辛亥革命。但說到底,辛亥革命也是留學生等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革命運動,不是自下而上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