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前198年—前174年),沛(今江蘇豐縣)人,漢高祖劉邦少子,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異母弟,母趙姬。西漢初年諸侯王。力能扛鼎。於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時,驕縱跋扈,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前174年,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事洩被拘。朝臣議以死罪,文帝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嚴道縣,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謚號厲王。 坎坷身世 淮南厲王劉...
賈誼簡介 漢文帝劉恆時期著名的政論家賈誼生平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揭秘漢文帝男寵鄧通:鄧通為漢文帝吸膿得罪誰了
作為佞幸人物的代表,鄧通在中國歷史上有些聲名,讀過《史記》、《漢書》的人應該對他印象很深。 鄧通是蜀郡人,因為擅長搖船划槳,在皇宮裡當了個黃頭郎。所謂黃頭郎,就是頭纏黃布的郎官,因為當時很迷信,講究五行相生相剋,土能克水,所以搖船的郎官都頭纏黃布。有一天,劉恆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快要升天,卻差一把後勁,怎麼努力也升不上去,這時有一個黃頭郎在他身後推了一把,終於升上去了...
歷史上的劉恆 揭秘歷史上的大孝子漢文帝劉恆
歷史上的劉恆:漢文帝劉恆,生卒於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出生於長安,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為薄姬。漢文帝在位時期穩定了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和拉開了文景之治的序幕。接下來就由小編來揭秘下歷史上的劉恆。 自孔夫子倡導「仁孝治國」以來,後世的帝王無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聖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做秀的多,真孝的少,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也只有有...
歷史上最成功的上訪事件:緹縈上書漢文帝救父親
鍾不平則鳴,心裡有了不平事,找個地方說道說道,就是我理解的上訪。兩千多年前,一個小女孩逆風飛揚,高調上訪,不僅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還推動了法律制度的改革,上訪者作為勵志榜樣被寫進《新三字經》。
上訪事件的原由從一個公務員的業餘愛好說起。漢文帝四年,山東臨淄有一戶複姓淳於的人家,戶主淳於意是看守倉庫的小公務員,尊稱為太倉公。淳於意的妻子接二連三給他生了五個女兒,五朵金花滿庭芳,...
漢文帝劉恆:史上唯一載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有一位對母親至親至孝的皇帝,他就是漢文帝劉恆。提到漢文帝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兒子開創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但在這位大漢皇帝的身上,還有一個特別可貴的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就是他對母親的孝道。漢文帝的母親薄姬是劉邦的姬妾,她是秦朝時一個叫薄生的人與原魏國王室女子魏媼所生的私生女,父親死後,她隨母親住進魏王魏豹的宮裡。有一天,一個叫許負的...
漢文帝如何坦然入長安當皇帝成就千古佳話?
漢文帝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據史籍記載,漢文帝當皇帝前在代國的國都(今山西平遙)占卜後才決定入長安的。這是為何呢?各位博友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公元前202年,劉邦先後滅掉秦王嬴政和楚王項羽,開創了漢...
奇特的皇帝漢文帝:皇帝不貪享受卻以勤儉著稱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
漢文帝劉恆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恆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後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後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後共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後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恆和劉...
漢文帝有多愛美男:將銅山賞給男寵任他自鑄錢幣
原本孤苦無依的竇皇后忽然平地裡冒出了兩個正當壯年的兄弟,頗令吃夠了呂氏外戚苦頭的文臣武將們起雞皮疙瘩,惟恐大漢朝冒出一家暴發戶外戚,比呂家更不知起倒。於是他們先下手為強,由絳侯、灌將軍等出面向文帝進諫,說竇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懂禮儀也沒有學問,所以不宜封授官職,只好做富貴閒人,而且還要選擇一些有操行道德和學問的長者與他們比鄰而居,每天監督教導他們才行。文帝採納了這項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