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幾個兒子的悲慘結局:據《明史.諸王傳》記載崇禎帝的一生共生有7個兒子。其中,周皇后生了三個,即太子慈烺、懷隱王慈(火亙)(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貴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炤(皇四子)、悼靈王慈煥(皇五子)、悼懷王無名(皇六子)、皇七子。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皇太子朱慈烺16歲,皇三子定王朱慈炯14歲,皇四子慈炤只有十歲。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崇禎帝的其他的兒子都是...
清朝軍政大臣貪污如何免死:交納非法所得即可
清乾隆年間,官場上流行「議罪罰款」制度,說白了,就是官員犯了錯,上繳一筆「議罪銀」便可免罪。《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卷四十八明載:「官員承問引律不當,將應擬『斬』、『絞』人犯錯擬『凌遲』,及應擬『監侯處決』人犯錯擬『立決』者,承審官降一級調用,審轉官降一級留任,臬司罰俸一年,督撫罰俸六個月。」罰俸制度開始施行時,目的只是針對一些較小的過錯,在尚不足以撤職降職的前提下使用,讓...
清朝服飾之:華美富麗的氅衣
氅衣,是清代內廷后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后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繡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四季穿用棉、夾、緞、紗隨所欲。與其他服...
清朝倒台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
清朝的倒台,起於武昌起義。革命黨人對清王朝的覆滅,顯然是主要的推動力量,但是,人們忽視了:在清朝倒台的過程中,其實「金錢」這玩意兒,也起了「潤滑劑」的作用,是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一股隱動力。 今天,我來談談袁世凱和奕劻、那桐、小德張的金錢遊戲。 大家都知道,在辛亥革命的戰火中,在朝中賣力勸說隆裕太后退位的有許多人,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這麼幾位:奕劻、那桐、小德張。而...
清朝慈禧太后為自己修花園為何要借用海軍名義?
導讀:慈禧挪用巨額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頤和園並興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在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幾瀕破產、統治岌岌可危可說已到朝不保夕的險境之中,她竟能動用巨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遊樂之欲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且無人敢於勸阻,則不能不說大清王朝的「氣數」將盡了。 不過,以慈禧的權柄獨操、連皇帝都可玩弄於股掌上的「獨尊」...
清朝慈禧太后為自己修花園為何要借用海軍名義?
導讀:慈禧挪用巨額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頤和園並興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在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幾瀕破產、統治岌岌可危可說已到朝不保夕的險境之中,她竟能動用巨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遊樂之欲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且無人敢於勸阻,則不能不說大清王朝的「氣數」將盡了。 不過,以慈禧的權柄獨操、連皇帝都可玩弄於股掌上的「獨尊」...
大清朝的「世界首富」伍秉鑒:伍秉鑒是怎樣發家的
圖為廣州十三行外商商館大廳 19世紀前半期廣州商界的領袖、「紅頂商人」伍秉鑒 一位清朝時曾在廣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美國商人亨特,在他的《廣州番鬼錄》一書中說:「伍浩官(伍秉鑒)究竟有多少錢,是大家常常辯論的題目。」「1834年,有一次,浩官對他的各種田產、房屋、店舖、銀號及運往英美的貨物等財產估計了一下,共約2600萬元。」而在這個時期的美國,最富有的人資產也不過700萬元。...
清朝外國人名翻譯趣談:馬戛爾尼還是馬嘎爾尼?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是英國政治家、外交家,奉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之命,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欲通過談判打開中國市場,卻無功而返。 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談話題很多,這裡只看他的譯名問題。 有「口」難辨 在網上搜一下「馬戛爾尼」,可以得到80萬以上的搜尋結果;輸入「馬...
清朝同治皇帝:與八大胡同關係最不一般的皇帝
那個時候很多大臣,包括一些太監都不是玩意兒,同治還是一個小孩子,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金錢啊、權力啊,就用美女去引誘他,經常帶他到蔡家胡同的妓院。
人們都知道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很年輕就死了,但是很多人又說不清楚是怎麼死的。聽我爺爺說,同治皇帝死的時候也就十九歲。那個時候很多大臣,包括一些太監都不是玩意兒,同治還是一個小孩子,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金錢啊、權力啊,...
日本的崛起:六成收入建設海軍 將清朝擠出朝鮮
就在此時,日本加強了對朝鮮的經濟滲透,並且加緊擴軍備戰。這以後的九年,中日關係表面上風浪不興,但兩國形勢卻正在悄然改變……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80年,日本參謀部部長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進呈了中國軍隊調查報告。這一報告指出,清政府正在進行軍制改革,如果倣傚歐洲,則清朝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徵兵則可達到850萬人。所以他認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