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司馬遷(約前145—前87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
司馬遷也是經濟學家:史記中對於商業進行了剖析
太史公司馬遷(公元前145年-87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經濟學家。在《史記·貨殖列傳》裡邊,司馬遷花費大量筆墨,記載當時的商業活動、分析各種商業行為,還講述了許多超級富豪發家的故事。中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是「重農抑商」,所謂的「士農工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當官排第一,農業、農民第二,製造業、工匠排第三,經濟活動和商人則排名墊...
《史記》之中的一個惡毒的女人:一個悲哀的皇帝
愛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在劉邦和呂雉之間卻僅有婚姻之實!在劉邦最落魄的時候,一場為了結婚而包辦的婚姻,並沒有讓劉邦體會到真正的愛情!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戚姬,而且愛的不可自拔!然而劉邦卻似乎忘了,女人,吃起醋來,會死人!劉邦去哪兒都帶著戚姬,他似乎忘了,在他和戚夫人歡娛的背後,有一雙充滿嫉妒和仇恨的目光,狠狠盯著,這是一雙充滿了無限惡毒的眼睛!一代布衣天子,時代的驕子...
漢朝歷史上司馬遷在獄中可能寫出《史記》嗎?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說連史記都是司馬遷同志在監獄寫的,文中說有些鋃鐺入獄的官員們都開始寫書,「連中國的《史記》都是司馬遷同志在監獄中寫的」,「誰又敢保證他們將來是不是現代版的司馬遷呢?」文章有諷刺意味,但是司馬遷真的是在獄中寫《史記》嗎?我問了一些同學。有同學說,當時老師教的就是司馬遷入獄後才發奮寫史記。還有同學說,文王入獄而有《易經》、司馬遷入獄而有《史記》,柏楊入獄...
《史記》中發人深省的10句話!史記中的名言名句
富貴不歸鄉里,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出自《項羽本紀》,意思是得到富貴以後,如果不回家鄉曬曬,就好像穿了一身錦繡綢緞,卻在夜晚出行,誰能看到你的好? 傳統的農業社會,培養了中國人的家庭、宗族、鄉鄰地方等社團意識。一個人發達了,要回到家鄉顯擺一下,就像現在的企業家要為家鄉修路、建學校一樣。 暴發戶、土豪總免不了曬富的衝動,特別是見了過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講一番的。...
朝鮮抗日史記:朝鮮當年是如何抗日的?
甲午戰敗之後,清帝國在戰場與法理上都丟掉了朝鮮,將唐朝以降延續了上千年的中朝宗藩關係劃上了句號。 在國人流行的歷史記憶中,甲午戰爭後的朝鮮自然是迅速落入了日本之手,直到日本二戰戰敗後方才獨立。 但事實上,朝鮮最終被日本吞併要遲至1910年。在甲午之後的15年間,朝鮮的局勢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平淡」,立國五百年的朝鮮李朝王室仍然在做著最後的「救亡」努力,而日本也曾陷入勢...
揭秘:中國古代《史記》裡的中國第一份富豪榜
導讀:英國人胡潤在中國搞富豪榜,引起很多熱鬧也給不少人惹下麻煩。其實這玩意咱們中國古已有之,就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文中排列從春秋到漢武帝時代眾多的豪民巨富,述其創業經過,致富之術,財產規模,十分耀眼。重視經濟活動、民生日用,這表現了司馬遷卓絕的見識,但列述富豪事跡,應該也有契合大眾好奇心理的一面吧,所以他說這是為了「令後世得以觀擇焉」。 「太史公富豪榜」上最...
揭秘《史記》裡的中國第一份富豪榜:哪些人上榜
英國人胡潤在中國搞富豪榜,引起很多熱鬧也給不少人惹下麻煩。其實這玩意咱們中國古已有之,就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文中排列從春秋到漢武帝時代眾多的豪民巨富,述其創業經過,致富之術,財產規模,十分耀眼。重視經濟活動、民生日用,這表現了司馬遷卓絕的見識,但列述富豪事跡,應該也有契合大眾好奇心理的一面吧,所以他說這是為了「令後世得以觀擇焉」。「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現的兩位,...
對比出差距:項羽與劉邦在《史記》中的直接較量
楚漢相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之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一百三十卷,卷七是《項羽本紀》,卷八則為《高祖本紀》。項、劉二人,生前是對手,死後則在《史記》書中「比鄰而居」。「...
解讀:歷史學家們視界下的中國古代反貪腐史記
導讀:春秋戰國時期官吏職務犯罪,比較系統的記載不多,但銀雀山漢墓竹簡中的《李法》和《田法》(銀雀山漢墓竹簡《守法守令十三篇》),學術界認為是齊國的法律。殘簡中有處罰官吏的內容,而《李法》和《田法》裡的「公人」、「吏嗇夫」,應屬於齊國的官吏。雖然簡文殘缺嚴重,但無疑是與處罰官吏貪瀆有關。 中國早期稱貪污為「墨罪」、「貪罪」,也概稱「贓罪」。《左傳》昭公十四年杜預注云:「墨,不潔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