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美國天文學家首次找到「行星胚胎」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美國天文學家首次找到「行星胚胎」

2015年12月24日 宇宙奧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22 次

美國天文學家首次找到「行星胚胎」(圖)


位於南星座阿爾法恆星周圍的塵埃圓盤



北京時間10月3日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日前宣佈,一個由埃利斯·奎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已成功找到了行星進化過程中所謂「缺失的一環」。


科學家們介紹說,那些尚處於形成階段的年輕恆星通常都會被大量由塵埃組成的塵埃所包圍,而後者通常都會逐漸演化為大小不等的行星。奎林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灰塵會變得越來越稀薄,但如果在它們中間有一些高密度的「灰塵核」(即所謂的行星胚胎),那麼後者便會改變灰塵的運到軌跡並使塵埃圓盤看起來越來越厚。


奎林等人開發了一套反映灰塵運到過程的模型,並成功找到了塵埃圓盤厚度與行星胚胎尺寸之間的聯繫。通過利用已發現的塵埃圓盤運到規律和原始行星盤的運到情況,科學家們確定,其中是否存在著行星胚胎及其尺寸。


奎林解釋說,一個合適的研究對像必須滿足多方面的苛刻要求:處於某一恆星系統之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圓盤狀結構,並且已開始演化為行星;距離地球相對較近且軌道與地球基本處於同一平面,以便於評估其厚度。


據悉,研究人員總共挑選出了三個適合的恆星系統:南星座阿爾法、顯微星座AU和繪架座貝塔。借助美國宇航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奎林等人獲取了有關上述恆星系統的大量照片。不過,科學家測量的圓盤的厚度均超過了根據現代理論計算的結果。而奎林的模型正好可以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那些原始行星胚胎的直徑有大約1000公里(比較而言,已被開除出行星之列的冥王星的直徑僅略超過2000公里)。


此前,儘管曾有天文學家曾進行過仔細的搜尋,但卻始終未能找到有行星胚胎存在的證據。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