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英健康機構報告稱中國人衰老最快專家稱系國情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英健康機構報告稱中國人衰老最快專家稱系國情

2015年03月16日 科學探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94 次


 


  每個年齡段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代溝就是不同年齡段人生觀、世界觀的差別。但當中年人與老年人的代溝消失時,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近日,英國保柏健康機構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了國人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思考。該機構今年6、7月對包括中國等12個國家的12262名公眾進行了在線調查,結果中國45-54歲人群中約有54%的人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而其他國家人們的心態卻沒有這麼老,調查顯示:法國是心理最年輕的國家,32%的被調查者認為超過80歲才是老年;17%的巴西人最盼望老年,遠高於全球水平的3%;印度人最不擔心變老,70%的人認為「不影響自己」或「沒有想過」。


  「任何問卷調查都要結合具體的社會情景,對於調查結果的判讀也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益龍告訴《北京科技報》,在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慣例,那就是在各種活動註冊登記時一般按照25~35歲為青年,35~45歲為中年對年齡來劃分。比如單位組織運動會,青年組就要求35歲以下,而中年組則要求35歲以上。


  這種年齡界定方法可能會使被調查者在填寫調查問卷時按照慣例來作答,可能會把45歲以上選擇為老年,但這並不代表他的心態就是老齡化。另外,調查的目標人群也影響調查結果,如果問卷調查的對象是高知高收入和領導崗位的人群,心態可能會年輕化,而如果問卷調查的對象是下崗職工和低收入者,可能心態就會老齡化。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這次調查是採用在線調查的方式,所以被調查人群應該具備一定的知識層次和經濟基礎。這些人群中40歲以上的中年人普遍把自己看成老人是有一定原因的。


  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老」是智慧、道德的象徵,強調「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味著40、50歲就應該對人生有所把握、掌握生命的真諦了。在西方國家,老年人上公交車是不需要讓座的,他們退休後還會從事其他工作,甚至50、60歲還會離婚、戀愛。這些在中國都是不能被接受的,中國講究尊老、敬老,同時40、50歲的人也要表現出老成持重。


  資深心理咨詢師荀炎也認為傳統文化是影響中國人心態老齡化的原因之一。外國人一般不願意別人說自己老,而中國人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觀念影響下,往往不排斥「年老」、「成熟」這些詞彙。這種社會文化在長期的積澱下,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心理。


  此外,群族型的家庭結構也是中年人心態衰老的原因之一。在胡星斗看來,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很重,子女與父母、甚至與祖父母之間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而且中國人代與代之間的年齡差距較短,在有的地方40多歲就有孫子了。這就導致子女在經濟上不能獨立,過分地依賴父母,誕生了很多「啃老族」。很多中國父母不但要幫孩子完成學業,還要幫孩子找工作、找對象、買房子,甚至幫著帶孫輩和還貸款,這些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會使40、50歲的父母心態衰老。而國外,子女到了18歲就完全獨立了,子女的工作、婚姻、住房、下一代撫育都不需要父母操心。很多西方人等年老時,都把房子變賣,到各國旅遊。


  荀炎也指出,中國人的精神臍帶往往會保留到40歲,中國人的依賴性是閉鎖的,是向內釋放的。這一方面是中國人家族觀念重,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造成的,而獨生子女政策使父母對子女寄予更大的期望,給予更多的呵護,從而加大了向內依賴。子女的依賴,就需要父母貢獻出更多的能量,但是作為中年人的父母,既對內過多地消耗能量,又無法從外部補充能量,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只能是能量越來越少,就會感覺到衰老。


  在荀炎看來,中年人在對待子女上,不要過多給予,應該更多地從孩子身上補充智慧,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加油站。同時,要鼓勵年輕人經濟獨立,才能減少依賴性向內釋放。


  如果說傳統文化、群族觀念是造成中國中年人心態衰老的歷史原因,那麼自我意識不強則是心態衰老的內在原因。


  荀炎指出,年輕是一種心態,是一種體驗,就個體而言,怎樣才會感到年輕呢?這就需要一種推動心態向上的助燃劑,而只有成功、成就的體驗才能心態向上。但對於什麼是成功,怎樣算成功,標準應該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認為自己擁有一套房子就是成功,有的人認為自己當上領導就是成功,還有的人會認為自己擁有眾多的朋友就是成功,或者每天能無拘束地自己安排生活才是成功。


  老王和老李是大學同學,畢業多年後老王當上了單位領導,而老李則辭去公職開辦了一所網球學校。在同學聚會上,大家都認為老王是成功者,而對老李的選擇感到不解。


  其實,這些都沒有錯,成功並不只有一種解讀,只要滿足自我的目標就是成功。如果老王本來就不喜歡當領導,卻當上了領導,並不能看做是成功。而老李因為喜歡網球而開辦網球學校就能看做是成功。


  可是現在很多中國人往往掩蓋住自己的內心追求,自我意識不夠,而更多地依靠外來評價來判斷自己是否成功。比如社會普遍追求錢、權,於是人們就覺得只有當更大的官、買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才是成功,擁有了這些,成就感就強,自己就感到還年輕,如果沒有這些,就會感到失敗,自己就會覺得被社會拋棄而感到衰老。


  對此,應該增強自我意識的教育,讓人們自我覺醒,更多地追求自我滿足感。這樣才能降低社會暗示對自我的影響,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也才能不再感到衰老。


  胡星斗認為,現在不管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工作壓力都很大,競爭也非常激烈。有時候一個崗位,有三四個人盯著,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是興趣所致,而是養家餬口的工具。而40、50歲的人大多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下崗等歷史變革,這批人大多數生活並不如意,可以說是被拋棄的一代。再加上中國人口多、資源少,導致本還算晚青年的40、50歲的人無法抵擋新青年的衝擊,40多歲的人如果還沒在領導崗位,在工作中一般缺少競爭力,慢慢地就被年輕人代替了。


  45~55歲的中年人,正是經驗、精力俱佳的時候,本來是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時期。這一批人的心態衰老,更多的是心理的挫敗感。一個社會中,成功的人應該各有各的不同,不應只有一個標準。超過半數中年人的心理挫敗,也是整個社會的失敗,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沒有給人們提供更多的成功路徑,也缺乏對每個人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應有的包容。


  在荀炎看來,這是個需要精神回歸的時代。儘管中年人心態衰老是綜合因素造成的,也不可能迎刃而解,但是社會對這一調查的關注,有助於人們重新尋找成功的定義和生活的真諦。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