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月羞花的典故: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傳統上指西施(沉魚)、王昭君(落雁)、貂蟬(閉月)、楊貴妃(羞花)。人們形容女子長得漂亮,往往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來比喻。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
臥薪嘗膽的典故: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不忘亡國恥
「臥薪嘗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在紛繁動盪的春秋戰國時期,勾踐、夫差分別在越國和吳國登上王位。自負的越王勾踐在椒山與吳王夫差大戰,敗後被押在吳國為奴三年,歷盡屈辱。吳王夫差要在諸國中稱霸,欲留下俯首稱臣的勾踐,但吳相國伍子胥則認為不殺勾踐必留後患。因此,「殺與不殺之劍」始終高懸在越王勾踐的頭上,勾踐他在范蠡、文種、西施等越國臣民的幫助與扶植下,二十年如一日臥薪嘗膽...
成語畫餅充飢的主人公是誰?畫餅充飢是什麼意思
畫餅充飢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畫餅充飢解釋 畫餅充飢」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特別是用來欺騙別人。 畫餅充飢的典故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於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
大公無私的主人公是誰?成語大公無私的故事
春秋時,晉國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個縣令,晉平公就去問當時大夫祁黃羊,對他說:「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應該派誰去當這個官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他為人公正,做那裡的縣令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笑著說:「您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當南陽的縣令,您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
管中窺豹是什麼意思?成語管中窺豹的故事典故
管中窺豹是什麼意思 [釋義] 從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痕。比喻沒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瞭解。也比喻可以從觀察到的部分推測全貌。 [語出] 《三國誌·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庚申令:「議者或以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正音] 豹;不能讀作「bāo」; [辨形] 豹;不能...
買櫝還珠的故事寓 買櫝還珠的意思是什麼?
買櫝還珠的意思及啟示:買櫝還珠,中國古代成語。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後以「買櫝還珠」諷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人。 告誡人們做事應分清主次,不要混淆、...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韋編三絕典故出自哪裡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他還說:"如...
成語車載斗量的主人公是誰?車載斗量的典故
車載斗量出處 《三國誌「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車載斗量釋義 用車裝,用斗量,形容數量很多,質量一般。 車載斗量成語的典故 三國時,東吳襲取蜀方要地荊州,蜀將關羽兵敗被 殺,吳、蜀雙方非常對立。公元221年,蜀主劉備稱帝,出兵 伐吳。吳主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決定向曹魏求援,對 抗蜀漢。 東吳中大夫趙咨奉命出使魏國,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臨行時,孫權再三囑咐...
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成語一諾千金的意思是?
導讀: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義氣,好打抱不平。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在楚地享有盛名。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率楚軍打敗劉邦的軍隊,使劉邦陷入窘迫的境地。劉邦奪取天下後,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憤恨不已,於是下令通緝季布。 季布逃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但出於對他的仰慕依...
囫圇吞棗的主人公是誰?囫圇吞棗的故事和意思
囫圇吞棗,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後引用為成語,本義是指把棗整個嚥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時,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故事源自宋·圓悟禪師。 成語出處和典故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