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蔣介石宋子文日記中不同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差異:何時會晤周恩來
西安事變發生後,西安各界民眾遊行,擁護張學良、楊虎城聯合抗日的愛國行動
一般來說,親筆日記是最有可能真實記述歷史的事實的。但是,比對蔣介石、宋子文所記西安事變日記(見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收藏的宋子文檔案和蔣介石日記內,宋這部分日記自1936年12月20日他抵達西安記起,至25日蔣介石獲釋離開西安至,原件系英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俊義翻譯成中文,載《百年潮》2004年第7期;蔣西安事變日記見《百年潮》2007年第10期),我們發現事變的這兩個重要的當事人,對事實的記載,卻差異很大。如: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的關鍵之一,蔣介石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時度勢,同意宋慶齡、宋子文兄妹全權代表他與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周恩來進行交涉、談判,最終所達成的釋放蔣、解決事變的條款等內容,在蔣介石的日記內或矢口不提,或簡而略之;而在宋子文的日記中則有較詳細的記錄。再如:兩人的日記都記述了蔣介石和周恩來有過兩次會晤,為我們解開了長期以來西安事變中周、蔣到底會談了幾次之謎,但二人所記會面時間卻有出入。類此不同之處,還有很多。那麼,既然二人都是親歷者,何以會出現如此差異?以下根據兩人的日記作一對比和考訂。
12月20日上午,宋子文衝破南京「討伐派」的阻攔,以私人身份飛抵西安,陪同他的有曾在楊虎城幕下做事的郭增愷以及隨從秘書陳鳳扆、陳康齊等人。宋是日日記載,他首先見了張學良,張告訴他,蔣介石已於17日接受了四項條件,即一、改組政府,採納抗日分子;二、廢除塘沽、何梅、察北協定;三、發動抗日運動;四、釋放被捕七人。還告訴他,蔣在今晨又反悔了,「謂其不會在脅迫下接受任何條件」。接著,宋子文又見了英籍澳洲人、蔣介石的顧問端納,他在事變發生後奉宋美齡令於14日飛西安,瞭解真相。隨後宋子文才拜見蔣介石。蔣對宋的到來,「甚為感動,失聲大泣」,同時表示拒絕接受上述四條,主張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針對蔣介石態度出現反覆,宋向蔣分析局勢,認為:軍事上的成功,並不能確保他性命之保全,而且將使國家陷於分裂,內戰四起。他的性命悠關整個國家之命運,並非其個人一己之事。只有張、楊被迫作出退讓,才可保全其性命。宋請求蔣同意,由他謀劃一和平解決之道。
當日傍晚,宋子文再次見蔣介石。由於上午宋為蔣分析了形勢的危險性,蔣的頭腦開始冷靜,因此下午在張學良和他見面時,他已答應:一、允其軍隊開往綏遠;二、召開中央執監大會討論四項條件(即上述改組國民政府等條件);三、改組陝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蔣要宋和張、楊接洽討論。宋隨與張、楊商談,張、楊認為四項條件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蔣說經中央執監大會討論通過,是在迴避問題的實質,只要他個人同意,南京方面定能執行。張、楊對蔣的表態不滿意。
總之,宋子文到西安一天來經和張學良、楊虎城、端納、蔣介石等的接觸與觀察,得出的印象是:雖然蔣介石的生命暫時安全,但他的「性命正處非常危險之狀態。他們(指張、楊)已走向極端,如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夥暴徒,並在暴徒心態下殺死他。漢卿直言不諱告訴我,其委員會已經決定,若一旦爆發大規模戰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
蔣介石這天日記記錄簡單。他和宋子文的兩次單獨會見,第一次因怕談話時間長引起張學良懷疑,只談了約半小時,便催宋速出。談話內容僅有「余將余之日記為張所得及其閱餘日記後之言行告之」,以及要宋轉達中央迅速進兵西安,「並示以進兵之方略」。第二次也大約談了半小時,記錄僅有「余告以此時之處置與營救,應為公,而不可為私」。此外,還記錄有張學良來見,希望趁宋子文在,「最好以改組政府與釋放六人事決定辦了,使事得早日結束」,蔣以釋放他回南京相要挾。
比照蔣介石、宋子文這天的日記,其不同之處有如下幾點:
第一,蔣介石是日日記根本不提宋子文向他分析形勢後,他態度變緩,答應張學良同意其部隊開往綏遠、召開大會討論四項條件等,卻記載了他要求宋轉達中央,迅速向西安進兵。與此相反,蔣省略的正是宋較詳細記載的。何以如此?筆者以為,張學良、楊虎城以武力方式扣押了蔣,已使他羞辱甚極,如果他再於日記內記錄其在武力方式下做出讓步,將嚴重損傷其政治威望,日後何以服人?多半是出於此種顧慮,下筆有所忌諱。宋子文則不同,他是以蔣姻親的身份來進行和平勸說,營救蔣,因而能夠真實地記錄事實。這一方面的差異,貫穿與蔣、宋全篇日記內。
第二,宋第一次拜見蔣介石時,蔣日記為宋和端納、張學良一同來見,其已淚流滿面,看了宋美齡給他的親筆信中說:「如子文三日內不回,則妹必來陝與兄共生死也」,更加情緒失控,嗚咽說不出話來,於是宋乃命張和端納出外,由他和蔣單獨談話。宋的日記則是由他一人「單獨拜見」蔣,蔣對他的到來深為感動,失聲大泣。眾所周知,自「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宋主張對日採取強硬立場,並反對蔣為「剿共」軍事大舉國債,和蔣發生意見分歧,被摒棄於國民黨及南京政府決策圈之外,在他身繫囹圄的狀態下,宋不計恩怨冒險前來,其感動哭泣是人之常情,此記載當是事實。
第三,蔣日記說,在張學良和端納出去後,他即將寫給宋美齡、兩兒蔣經國和蔣緯國及全國國民三份遺囑給宋子文轉交宋美齡,即宋第一次見蔣時交給他。宋子文是日未有記錄遺囑事,但寫在了次日(21日),而且說蔣要他把這幾份遺囑給張學良看,結果被張扣下,張說假如發生戰事,他以人格保證將這些遺囑發送,但現在不允許發送。無論蔣當日日記還是宋次日日記,均無記錄遺囑內容。在西安事變兩週年之際,蔣找出了這三份遺囑,並把前兩份抄入1938年12月13日的日記中,把給全國國民的抄在20日的日記內。從三份遺囑落款時間來說,均系20日完成。此外,蔣在這之前於15日寫有和遺囑內容相差無幾的給宋美齡及兩兒的信,交奉宋美齡命隨同端納一起來西安瞭解真相、也是深得宋和蔣信任的黃仁霖轉交,但被張學良扣留;18日,張學良已告知蔣宋子文將來西安,因此,蔣的記述應是準確的。
第四,宋子文日記說,張學良告訴他,蔣介石已於17日同意「釋放被捕七人」等四項條件;蔣日記記載,當晚張學良來言:「趁子文在此之機,最好以改組政府與釋放六人事決定辦了,俾事得早日結束。」七人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負責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王造時、李公樸、史良、沙千里,因反對蔣介石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國策,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1月23日在上海被捕,後移送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羈押。其中史良在江蘇高等法院第三分院第二次發出拘票逮捕時,躲避在外,於12月30日才去蘇州投案。所以蔣記錄張學良要求先釋放六人而不是七人,不包括史良在內。由此可以證明宋的日記系事後追記整理而成。
21日,宋子文日記記載,他分析了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方面的局勢,堅信「拯救中國唯一之途,只能藉政治解決」。他認為「應讓蔣夫人來西安照顧委員長」;由戴笠代表黃埔系來西安,親身觀察當地局勢;派一將軍來西安,以處理可能發生的軍事問題。他的想法獲得張、楊同意。於是他向蔣介石辭行回南京。蔣囑咐他不要讓宋美齡來西安,也讓宋子文不要再返回。當日下午,宋子文回到南京。他先見了宋美齡、宋靄齡和戴笠,「毫無保留」地報告了他西安一行的所見所聞。並根據戴笠的建議,拜會了政府要員葉楚傖、顧祝同、蔣鼎文、孔祥熙、熊式輝、何應欽等人,告知西安方面所提四項條件。為了說服「討伐派」以和平手段解決西安事變,他說明採取軍事解決只能危及蔣介石的生命安全,並模稜兩可地說:「若能尋得和平解決之道,委員長不希望看到再發生內戰。」他要求:「四天之內,飛機不能轟炸,陸軍不得進攻。但假若四天期限已過,尚未尋出解決方案,此時委員長亦離開西安,他們可放手讓飛機大炮轟炸攻打西安,及其他任何彼等欲攻打之地方。」
蔣介石是日日記,僅簡略記錄了宋辭行前兩人生死離別的情形,以及他堅持主張南京出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
對比蔣介石、宋子文21日日記,相同之處,兩人都記載了宋回南京前與蔣告別,蔣叮囑他不要再來西安,並轉告宋美齡不要來西安,宋反覆說後天一定返回的淒慘情形。不同之處,蔣記載他授意宋,南京迅速出兵攻打西安,討伐張學良、楊虎城,要挾他們早日釋放自己。宋子文記載他經仔細考慮,堅信只有採取政治解決,才能營救蔣介石,因這是他自己的思量,所以在蔣的日記內沒有記述。至於宋回到南京進行的和平活動,蔣的日記更不可能涉及了。
22日下午,在宋子文的陪同下,宋美齡從南京飛抵西安救蔣介石,同行者有端納、戴笠、蔣鼎文等人。宋子文是日日記載,他們到達西安後,先讓宋美齡去照顧蔣,由他與張學良、楊虎城進行討論,戴笠和蔣鼎文也在場。晚間,宋子文見蔣,並探詢他對中共代表周恩來要見他的看法(應張學良的邀請,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組成中共代表團,於17日到達西安,參與和平解決事變的工作)。蔣主張宋氏兄妹先去見周,並提出必須要求周同意以下條件:(1)取消中華蘇維埃政府。(2)取消紅軍名義。(3)放棄階級鬥爭。(4)願意服從委員長作為總司令的指揮。倘若中共接受,他將同意:(1)國共聯合。(2)抗日容共聯俄。(3)他將給漢卿發佈手令,收編紅軍。這是蔣對談判的基本態度。
蔣介石這天的日記主要記了下午四時他與宋美齡見面談話事。在當時的情況下二人相見,悲喜交加,不可名狀,當是實情。宋美齡向蔣簡要介紹了他被拘後外間各方面情況,並勸他「能先設法出去再說」。蔣說:「妻來此,須知為公而非為私,為國家而非為夫君,決不可允其有簽字違法之事,如簽一字,則余即違法,更無離此希望,即使離此,則余雖生猶死。」
對照宋子文、蔣介石是日的日記,雖然蔣沒有記載晚間和宋子文會見的事,也沒有記錄宋子文所記上述蔣對談判所持的基本態度,但不能說沒有發生。因第二天宋即和西安三方面開始談判,如果沒有蔣的同意,沒有蔣提出談判條件的底線,後來的談判是不可能開始的。而宋美齡勸蔣先設法離開西安,蔣答說不可有簽字違法事,也可佐證。至於宋美齡向蔣建議的什麼辦法,蔣雖沒有隻言片語的吐露,但不難判斷,應是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對其所提條件做某些讓步。
23日,宋子文日記記錄:上午,張學良、楊虎城交給宋一份擬好的條件:由蔣介石出面,即刻在西安召集包括陳果夫、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馮玉祥、宋慶齡、韓復矩、宋哲元、劉湘、宋子文、張學良等朝野各界官員名流出席的大會,「落實17日委員長討論過的四項條件」。俟大會作出決議,蔣可離開西安。宋子文擔心南京方面不會接受,經與戴笠、蔣鼎文會商,提出如下「反建議」報蔣介石批准:一、不召開名流與政府官員參加之大會。二、改組政府,排除親日派。三、釋放在上海被捕七人。四、中日戰爭爆發,將自動廢除塘沽、何梅、察北協定。蔣介石讓宋子文和張學良一起去見周恩來,但主要聽周談。周恩來的談話內容主要為,「若委員長同意抗日,中共可不要求參加改組後的政府」;中共將為共同的事業而戰,然紅軍的人數不應限定在3000至5000人之間;中共欲保留其軍事系統;中共同意於國民大會召開時參加大會,以一個民主之中央政府來取代中華蘇維埃政府。周並說,「他願意會見委員長」。另據周當日發給中共中央的電報,周在談判時提出中共及紅軍的六項主張(見《周恩來選集》上卷,第70——71頁),並說這六項主張宋同意,承諾轉達蔣介石。但宋日記沒有記錄這六條,卻記錄了周電報中沒有的上述談話內容。
下午,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繼續談判,主要討論未來新內閣人選問題。談判結束後,宋氏兄妹一起見蔣介石,向他匯報談判內容,蔣答覆:一、他將不再擔任行政院長,擬令孔祥熙出任;新內閣保證不再有親日派。二、返南京後,釋放「七君子」。三、1、設立西北行營主任,由張學良負責;2、同意將中央軍調離陝、甘;3、中共軍隊應當易幟,改變為正規軍某師之番號;4、中日戰爭爆發,所有軍隊一視同仁。四、1、派蔣鼎文命令中央軍停止進軍;2、將與張學良討論雙方共同撤軍,在離開西安後,他將發佈手令。隨後,宋子文將蔣介石的答覆交給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
當日深夜,周恩來拜會了宋美齡,「同時他亦與委員長簡單寒暄了幾句」。
蔣介石是日日記記述簡略,說他與宋美齡私下商量,派宋子文和周恩來相見,並要宋子文委婉拒絕周見蔣的要求,約定蔣夫人明日上午代見。
蔣介石、宋子文23日的日記,其最大差異,宋詳細記載了他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的談判內容和蔣所同意的條件,蔣卻只有一句話「子文對其所談結果頗覺滿意」。由此蛛絲馬跡我們斷定,蔣自己對談判也是滿意的。其次,蔣與周恩來見面問題,在此日之前,蔣一直拒絕與周見面會談,是日他主動提出先由宋子文與周談判,並同意翌日由宋美齡代他與周恩來會談,而當天深夜,宋美齡和蔣介石均未與周見面。這也可從周恩來23日發給中共中央的電報得到印證。周電報說:「在蔣同意上述辦法下,我們與蔣直接討論各項問題(即前述六項)。宋答可先見宋美齡。」「如你們同意這些原則,我即以全權與蔣談判,但要告我,你們決心在何種條件實現下許蔣回京。」顯而易見,宋子文日記說周恩來23日深夜拜訪宋美齡,同時與蔣見面簡單寒暄,日期記錄錯誤。再者,宋子文日記提到的附件B和附件C,前者是次日上午周恩來交給宋子文中共方面所提解決西安事變辦法的備忘錄;後者是當天下午宋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討論新內閣人選情況的備忘錄。因日記內沒有附件內容,令史學工作者感到遺憾。筆者以為,附件B的內容不出宋子文記錄的23日上午周恩來的大段談話及23日周發給中共中央電報的第一部分(見《周恩來選集》第70——71頁);附件C的內容則是周23日發給中共中央電報的第二部分(見《周恩來選集》第71——72頁)。
24日,宋子文日記記載,上午西安方面召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會議,張學良、楊虎城屬下的部分將領認為在蔣介石離開西安前,至少應履行承諾部分條款,因而「引起軒然大波」,「更有謂舉行二次革命者,反對張(學良),指其過於猶豫不決。」張學良與宋子文召集態度最激烈者進行說服工作。當晚,楊虎城也因同樣的問題與張學良「發生激烈爭吵」。宋還和張學良討論如何使蔣離開西安的辦法。
蔣介石這天的日記記載說:「共黨對余忽提出七項條件,並聲明中央軍未撤退潼關以東,仍留余在西安。此與昨夜子文所談者完全相反。」蔣乃囑咐宋子文將條件退還以及中共方面「不再言條件」。接著,蔣記述了周恩來和他會見的簡短經過。
比照蔣介石、宋子文24日日記,有以下幾點不同:第一,宋的日記看不出是日進行了談判。蔣日記則有中共忽然提出七項條件等等,似乎談判在繼續;但又說這是張學良「指使共黨做黑面,而彼自可做紅面,賣情討好,以為將來諒解之地」。「未幾,張果出而調解」,「共黨並不再言條件」,又似乎是非正式談判。綜合二人記錄,24日沒有進行正式談判。第二,蔣日記表明周恩來在張學良、宋美齡的陪同下,在夜間十時許與蔣會談。這是西安事變期間周、蔣的第一次會面。但會談時間不長,也沒有談什麼實質問題。周、蔣會見的時間及經過,蔣的記述應該是真實的。宋之所以未提,如前所述,他把日期記錯了。第三,兩人的日記雖都證實了張學良、楊虎城因放蔣問題發生激烈爭吵,但宋記載詳細,而且說明他和張學良商定,25日秘密單獨釋放蔣及辦法,即「我們討論了將委員長帶至機場驟然離開之可能性,但認為此舉過於危險,因張(學良)之一舉一動完全可能已處楊(虎城)的監視之中。後決定,倘局面未有改善,我應動員蔣夫人於次日晨以力促延長停戰期為由,先行返回南京,待入夜,我與張將攜委員長乘車至張的營地,然後由陸路前往洛陽。」不過,這一計畫最終未實行。
25日,宋子文日記記載:宋氏兄妹見了周恩來,周再次要求見蔣介石。周見蔣時,要求他作出停止剿共、容共抗日和允許中共派代表到南京解釋其主張三項保證。蔣答覆說,若紅軍「願停止一切赤化宣傳,聽從他的指揮,他將視其軍隊如己出」,並同意周本人親赴南京,繼續討論。周與蔣會談結束告辭後,又和宋子文落實了以下幾件事情:1、胡宗南軍隊應調離陝、甘,2、蔣返回南京後應發表通電,3、人民應有言論自由之權利,4、中共在上海任命一名聯絡員,5、逐步釋放政治犯。宋督促周必須讓蔣迅速離開西安,周「答應盡其所能。正是他最終說服了楊。」當日下午4點30分,蔣介石等人抵達洛陽。
蔣介石這天日記記述內容較多,主要為晨刻宋子文告知張學良決心送他回南京。上午十時許,周恩來第二次與蔣面晤,希望蔣對他當面承諾「以後不剿共」,同時答應蔣提出的以後中共擁護其領導,紅軍接受其指揮。蔣雖然拒絕當著周恩來的面說「以後不剿共」一語,但明確同意對紅軍「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蔣離開西安登機時,曾阻止張學良護送其回京。下午五時廿分,蔣介石等在張學良的陪同下飛抵洛陽。
對比蔣介石、宋子文25日日記,其共同之點:第一,是日上午,周恩來與蔣面對面正式敲定,國共兩黨停止內戰、進行合作抗日。由此結論,西安事變期間,周恩來與蔣介石共進行了兩次會談,一次在24日夜間,一次於25日上午;至是日上午,和平談判順利結束。第二,周恩來答應宋子文勸說楊虎城,幫助蔣介石當日離開西安,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表明周恩來是同意蔣當天離陝回南京,但並不知道張學良要親自送蔣返京。第三,蔣離開西安前,曾召張學良、楊虎城訓話。不同之處:(1)關於蔣對張、楊的訓話內容,宋日記系蔣原諒了二人的做法,蔣日記僅說訓話半小時。另據楊虎城事後說,蔣對他們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亦須承認。」(2)張學良決心親自送蔣回南京,因楊虎城反對,乃決定讓宋美齡和蔣介石分頭離開西安,遭到宋美齡的反對後,張答應想辦法一起走。宋的日記沒有這些記載,類似的內容記在了前一天。(3)蔣一行抵達洛陽的時間,宋記載為4時30分,蔣系5時20分,離開西安到達洛陽的時間,對蔣來說,應是刻骨銘心的,所以他的記錄應是正確的。
蔣介石獲釋離開西安,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通過蔣介石、宋子文西安事變日記的對比,顯然,由於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蔣介石在涉及到與張學良、楊虎城、中共代表周恩來的談判以及做出的讓步妥協並最終接受停止內戰、容共抗日主張這方面的記錄,有所顧忌,故意隱晦或輕描淡寫,而對宋美齡到西安勸說他作出適當讓步,滿足西安方面開出的條件,以及對宋氏兄妹冒險營救他情感的流露等,著墨較多;宋子文則在蔣不願記述的方面記錄比較客觀、詳細,但在一些時間、日期上記述有誤。儘管如此,這兩份日記補充和糾正了已知史料之不足或錯誤,並解開一些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歷史謎團,對於進一步研究這段歷史以及事變的重要當事人蔣介石、宋子文、張學良、楊虎城、宋美齡、周恩來等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因此,這兩份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