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歷史上的水災:洪水五進京城八淹津城 | 陽光歷史

 

A-A+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水災:洪水五進京城八淹津城

2015年05月09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556 次

  我國是洪水災害頻仍的國家。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中原大地上發生過一次特別大的洪水。洪水淹沒了土地,沖毀了莊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處是白茫茫的水波,活著的人紛紛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難。這時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他象徵了中國人民戰勝水害的頑強鬥爭精神。

  歷史上,長江多次發生洪澇災害。自公元前185年(西漢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間,湖北省境內的江漢干堤決口達186次。出現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荊江大堤決口20餘處,荊州城內水深五六米,兩個月後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達10.5萬立方米/秒。

  1931年氣候反常,長時間的降雨,造成全國性的大水災。其中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南八省災情最重,是20世紀受災範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長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長江中下遊洪水與川水遭遇。受災人口1890萬,淹死3.4萬人,淹沒良田317萬公頃,損失數十億元。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潰口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

  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範圍遍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除雲南、貴州省外的7省市受災縣市達588個、鄉鎮10771個。就各省而言,受災範圍之廣也屬少見。四川省21個市、地、州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山洪和山地災害,長江中下遊5省不僅平原河湖地區大範圍受災,山丘區也遭受嚴重山洪和山地災害。因持續不斷的暴雨洪水和長時間的高洪水位,造成潰垸、內澇和山洪等多種災害。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比之長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氾濫的年份有543年,達159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範圍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區涉及黃淮海平原的冀、魯、豫、皖、蘇五省25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

  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黃河決口,淹死100多萬人。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黃河氾濫,開封城內37萬人,被淹死34萬人。

  1933年黃河決口62處。當年8月,黃河中遊干支流發生洪水,陝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黃河下遊南北兩岸決口50餘處,淹沒河南、山東、河北和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


  1938年,蔣介石在河南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1250萬人受害。

  1958年洪水。1958年7月,黃河中下遊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這場洪水峰高量大,來勢兇猛,京廣鐵路中斷,在河南、山東兩省200萬防汛大軍防守下,確保了黃河下遊的防洪安全。

  1982年洪水。1982年8月,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下遊灘區除原陽、中牟、開封三處部分高灘外,其餘全部被淹,共淹沒灘區村莊1303個,耕地217.44萬畝,倒塌房屋40.08萬間,受災人口93.27萬。

  黃河上遊地區的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蘭州市河段及寧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於上遊地區暴雨少,洪水出現頻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過去這些地區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所以洪水災害較下遊為輕。黃河中遊的龍門至潼關河段,兩岸為黃土台原,有灘地100多萬畝,洪水漫灘時成災。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後,渭河下遊河道淤高,洪災加重。

  1981年上遊洪水。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遊連降30多天連陰雨。經劉家峽水庫調蓄後,9月15日蘭州中山鐵橋洪峰流量為56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沒農田4萬餘畝,倒塌房屋3589間,造成蘭州市12萬多人、數十個廠礦企業受災。

  2003年渭河洪水。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黃河中下遊遭遇了罕見的「華西秋雨」天氣,渭河流域先後出現了6次洪峰,8月30日咸陽洪峰流量5340立方米,咸陽、臨潼和華縣站均出現歷史最高洪水位。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決口8處,56.25萬人受災,遷移人口29.22萬人,受災農田137.8萬畝,倒塌房屋18.72萬間。

  在洪災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據考證,歷史上洪水曾五進北京城,天津市曾8次被淹。

  本世紀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國前,兩次為建國後。1931年,長江流域產生了長達1個多月的連綿暴雨,發生了長江全流域大洪水,使得湘贛皖蘇桑田變滄海,湖北幾乎成了澤國,武漢市區大部分水深數尺至丈餘,洪水浸泡3月之久。長江流域受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中下遊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據統計,半數房屋被沖,近半數的人流離失所,不少人舉家逃難。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盪,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觸目驚心。

  解放後全國性的大水災主要有兩次,1954年大水災和1991年大水災。1954年那次全國受災面積達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餘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

  其他重大水災有:海河流域1963年遭歷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面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60多億斤。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

  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受洪澇面積約一億畝,成災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