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裡?流放地怎麼挑出來的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五千年的歷史中,流放作為一種獨特的政治現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文化。中國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於偏遠地區,那麼這些流放地是以什麼樣的標準選出來的呢?
湖北(房縣)房陵流放文化
房陵,是中國四大流放地之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流放到這裡的都是帝王將相、達官貴族,從先秦到宋朝,就先後有兩位皇帝十王一駙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在任皇帝流放,後來又回去當皇帝的,歷史上只有唐中宗李顯一人,其餘將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殺死在房縣。這些帝王將相舉家遷徙最多時達一萬四千餘人。
(一)、呂不韋、嫪毐4000餘家流放房陵。
嫪毐,是戰國末年秦國宦官,因太后寵幸,權勢很大,門下有食客千餘人,家僮數千人,秦王政8年(公元前239年)封長信候,以山陽和河西、太原兩郡為封地。嫪毐與太后私混,生二子,為讓兒子篡位,嫪毐、呂不韋與太后密謀發動政變。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政21 歲,按秦國制度需舉行加冕典禮,這時,呂不韋、嫪毐以太后之印,召各郡兵卒進宮謀反。秦王政對呂不韋和嫪毐的舉動早有察覺,並先下手,派兵捉拿叛軍,嫪毐見事已敗露,不甘坐斃,退守咸陽。秦王政殺死嫪毐的兩個私生子後,將皇太后打入冷宮,罷免了呂不韋的官職,重用李斯等文武良才,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打咸陽,斬首數百,嫪毐敗逃,秦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懸賞捉拿嫪毐,不久嫪毐被捕,受車裂極刑,與呂不韋、嫪毐有關的親屬、家門、親戚、朋友千餘家一萬四千餘人全部流放房陵。終身不能做官。古時候一次流放一萬四千餘人,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二)、趙王遷
趙幽嫪王遷,是悼襄王最寵愛的兒子。公元前235年,悼蘘王死後,遷繼位。趙國地處河北,兵多將廣,地闊糧豐,秦國幾次攻趙,均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秦王政18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派著名大將王翦率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強攻一年無效。王翦分析,自從老將廉頗離開趙國後,支撐趙國軍事門面的只有李牧一人了,要滅趙國必先除李牧。五翦深知趙王遷是頭腦簡單愛聽讒言的人,便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通過郭開離間趙王和李牧的關係,趙王聽信讒言殺掉李牧,秦軍乘亂而入佔領邯鄲,活捉趙王將其流放房陵。趙王到房陵後,住在城北一個山洞裡,想起國破家亡的往事,不吃不喝,憂悲成疾,死於房縣,安葬在城北山坡上,修有「趙王墳」。後人歎道:「趙王一旦到房陵,國破家亡百恨增,魂斷章台歸不得,夜來明月為誰升?」
(三)、張敖
張敖,是漢高祖劉邦的女婿。公元前202年嗣位為趙王。娶劉邦之女魯元公主為王后。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北巡途經張敖管轄的趙國,張敖以下臣和女婿的雙重身份行大禮、備盛宴、列長隊隆重接待。劉邦瞧不起自已的女婿,當眾羞辱張敖。張敖忍氣吞聲仍然和顏悅色。趙國相輔貫高、趙午見狀怒不可竭,責怪趙王無用無能,發誓暗殺劉邦替趙王除口惡氣。張敖聞言驚恐萬狀,當即咬破手指,指血言道:「你們跟我多年,怎敢說出這種話?先父亡國後,依賴皇帝才得以復國,我們的榮華富貴都是皇帝所賜,只能感恩報德不能有任何非禮之舉。」貫高、趙午不服,私下商議復仇之事。漢高祖9年(公元198年)劉邦路過趙國準備留宿一夜,貫高、趙午派殺手乘機行刺。因貫高的仇人密報劉邦,行刺未遂,劉邦下令逮捕張敖、貫高、趙午等數十人,在獄中趙午自殺,貫高將行刺劉邦的責任全部攬到自已身上,並一再為趙王申冤。次年春劉邦赦免張敖,廢為宣平候,流放房陵,魯元公主和張敖病故後葬於房陵。
(四)、劉明、劉彭離
濟川王劉明、濟東王劉彭離弟兄二人。均為梁王之子。梁王劉武是漢文帝的次子,漢景帝的弟弟。因宮廷之爭被漢景帝暗殺。公元前140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位,稱漢武帝。建元3年(公元138年)濟川王劉明闖入中尉府殺死中尉,漢武帝將劉明廢為庶人,流放房陵。自劉武被害後,劉武的三兒子劉彭離對朝廷極為不滿,他們糾集了數十名亡命少年,在皇城腳下以殺人謀財為樂,先後殺死了一百多人,受害家屬上書朝廷捉拿兇手,漢武帝派兵將兇手全部捉拿歸案處以極刑。將劉彭離廢為庶人,流放房陵,劉明和劉彭離兄弟二人後來均死於房陵。
(五)、劉勃
劉勃是漢武帝的孫子,其父劉舜病歿後傳位於他,封為常山憲王。劉舜在世時荒淫無度,愛姬成群。對王后疏而遠之。劉舜的長子劉悅是愛姬所生,劉舜有心立劉悅為太子,遭王后極力反對,王后以姬生之子不能繼位為由,逼劉舜立劉勃為太子。劉舜由於荒淫過度,三十九歲染重病臥床不起,眾姬床前守候,王后和太子則不聞不問,劉舜死後幾天才入宮料理喪事,還沒安葬,王后和太了就將宮內財產瓜分一盡,劉悅和眾姬分文未得。
劉勃繼位後,更加荒淫無道,不理國事。劉悅冒死狀告劉勃,狀紙曰:「王后、太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先王在世從不敬奉,先王病危從不探望,先王駕崩六日才歸,太子繼位後,飲酒私奸尋歡作樂,在先王病危時與私通女子同車環城過市,劉勃私結狐群狗黨在光天化日之下胡做非為。」漢武帝見狀紙後氣憤之極,令刑部調查落實,並將王后和劉勃廢為庶人,流放房陵。劉勃流放房陵後,漢武帝下詔:「常山憲王早亡,後妾不和,造孽誣爭,陷於不義,以滅其國,朕甚感不安。如今劉勃母子已流放房陵,朕封憲王之子劉平三萬戶,為真定王。封劉商三萬戶,為泗水王。」
(六)、劉元
劉元是河間獻王劉德的五子。劉德在世時,修學好古,酷愛字畫,家藏名人真跡眾多,他希望兒子繼承父業,發揚光大。劉德有五個兒子,前四個兒子不幸早亡,只好由劉元繼位。劉元繼位後,不辦正事,只圖玩樂,他從民間挑選了幾十個美女,封為貴妃,盡情玩樂仍不滿足,又將已故的廣陵歷王,歷王太子以及中山懷王的愛姬霸為已有。劉元玩弄女子十分殘暴,先姦後殺。漢元帝建昭2年(公元前37年),大臣留貴代民請願,上書朝廷,要求嚴懲劉元。漢元帝見狀左右為難,心想劉德一生好學,德高望重,所生五子只剩一人,為保劉家香火免其死罪廢為庶民,流放房陵。
(七)、房遺愛
房遺愛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乘龍快婿,宰相房玄齡之子,唐太宗治國有方,但管家不嚴,他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淫亂成性,招房遺愛為附馬後,仍然奢縻淫亂,與寺廟辨機和尚長期通姦。每次進寺觀與和尚私交時,公主事先安排兩名漂亮宮女陪伴房遺愛。消息傳出,唐太宗大怒,下旨殺死與公主私奸的和尚和奴婢,滅其九族,唐太宗病故後公主無哀容。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避人嫌,封房遺愛為房州刺史,高陽公主隨房遺愛到房州。房遺愛和高陽公主被流放房州地位下降,十分氣惱。公元653年房遺愛和高陽公主在房州舉兵謀反,唐高宗派兵入房州殺死房遺愛及其黨羽,賜高陽公主自盡。
(八)、杜荷、薜灌
杜荷和薜灌均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在房州為官,招為駙馬後,未回京城仍住在房州。杜荷與李世民的長子承干關係甚密,承干立為太子後,貪色漫遊逐漸失寵,李世民準備立四太子李泰為太子,承干由此產生奪嫡之懼。公元643年,承干與杜荷、趙節、李安儼、候百集、漢王元昌等密謀發動宮廷政變,刺殺李世民篡取皇位。此舉被李泰發現速告皇上,政變未遂。李世民當機立斷,下令連夜發兵三路,一路到徐州抓趙節,一路赴臨沂捉李安儼,一路去房州抓杜荷。不久,平息暴亂,承干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杜荷被殺,招城陽公主回宮。杜荷死後,李世民又招薜灌為駙馬,城陽公主與杜荷感情很深,又在房州居住多年,改嫁後精神受挫,心煩意亂,信巫中邪。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貶薜灌為房州刺史,城陽公主隨薜灌到房州住了8年,公元672年公主和駙馬同時病故,雙柩還京師。
(九)、李忠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長子,後宮劉氏所生,過繼給王皇后,立為太子。武則天進宮後生了李弘,極力勸皇上廢除李忠太子位,立李弘為太子,唐高宗為討武後歡喜,遂下旨降李忠為梁王,賜甲弟、封二千戶,貶任房州刺史。李忠到房州後,想起武後所為,膽顫心驚,日怕出門,夜做惡夢,每天著紅妝,扮婦人,防刺客,後又裝神弄鬼,自佔凶吉。消息傳到京城,唐高宗於660年7月將李忠廢為庶人,流放黔州,李忠到黔州後自溢而死。
(十)、李顯
李顯是武則天的三兒子,高宗死後繼任皇位,稱唐中宗。公元683年12 月,唐高宗病歿,唐中宗繼位,改年號為嗣聖。尊武氏為皇太后,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后。此時,早就想當女皇的武則天,一心想廢掉皇帝,只恨沒有機會。684年1 月李顯提拔皇后之父玄真為豫州刺史,並準備提升為侍中,授乳母之子五品官。中書令裴炎極力反對,並密報皇太后。684年2 月。皇太后宣旨,召文武百官於干元殿,裴炎與中書侍郎劉偉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勳勒兵入宮。皇太后當眾宣旨廢黜李顯皇位,降為廬陵王,貶赴房州。皇太后廢掉中宗後,立李旦為皇帝稱睿宗,居於別宮,宮內大小政事皆決於皇太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皇太后乾脆從幕後走上前台,身穿蟒袍當上女皇,改國號為周,自稱武則天。唐中宗李顯,流放房州14年,公元698年3 月召還回宮,705年復位登基,706年冬,武則天病逝,享年83歲,710年中宗李顯被韋氏和安樂公主謀殺,享年55歲。
(十一)、朱友能
朱友能是梁太祖朱溫的侄兒,開平元年(公元907年)5 月,朱溫即位後,封朱友能為惠王。朱溫在位6 年,後被親子謀殺,干化3 年(公元913年)朱擐登基稱未帝,封朱友能為陳州刺史。未帝登基第二年,德妃病故,將葬時,康王朱友孜派刺客夜入竽宮,行刺皇上,未帝拔劍還擊,殺死刺客和朱友孜。當時朱友能任陳州刺史,陳州風俗敗壞,以田乙、董乙為首的學佛者,自稱天子,自立一法叫「上乘」,男女混雜,晝夜群聚,打家劫舍,無惡不做,朱友能與其同流合污。未帝發兵剷除了陳州惡棍,朱友能鋌而走險,於貞明4年(公元918年)舉兵謀反。未帝詔陜州留後霍彥威,宣義節度使王彥章,控鶴指揮使張漢傑討伐朱友能。朱友能至陳留時,兵敗,退守陳州,數月後投降。降為房陵侯,流放房陵。
(十二)、慕容彥超
慕容彥超為吐谷渾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同胞弟弟,在唐明宗帳下任軍校。唐晉之間,歷任磁、單、濮、棣四州刺史。彥超性情傲慢與人不和,在濮州任刺史時,貪贓枉法,大量受賄,按律當斬。其兄劉知遠時任後晉將領,河東節度使,從太原上章求救,才免其死罪,革除官職,流放房州。公元947年,劉知遠乘契丹消滅後晉,人民反抗契丹軍隊暴行之際,起兵太原,攻入開封,自稱皇帝建立後漢。劉知遠當皇帝後,從房州召回彥超,封為鎮寧軍節度使。
(十三)、郭宗訓
郭宗訓是後周世宗的四子,天順元年(公元947年)9月4 日,出生於澶州之府弟,六歲封為梁王,顯德6年(公元959年)6 月世宗病歿,郭宗訓即任,稱周恭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時年12 歲。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當北周君臣大擺宴席歡度新春之際,鎮、定二州慌報遼國和北漢大軍南下,邊境告急。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偽,速派殿前都總檢趙匡胤率兵征戰。初三夜,行至陳橋驛宿營時,發動兵變,眾推趙匡胤做皇帝。初四佛曉,趙匡胤回師京城,廢除恭帝,自已當上皇帝,稱宋太祖。封幼帝趙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建隆3 年(公元962年)又將幼帝母子流放房州,不久母親去世。開寶6年(公元973年)春,宗訓病故,終年25 歲。
(十四)、趙廷美
趙廷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原名趙光美。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周建宋,當了皇帝,封趙廷美為元尹。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病歿,晉王趙光義即位,稱宋太宗,封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尹,其子女封為皇子皇女。公元979年2月,太宗伐漢,由趙廷美掌管軍務。冬十月,論平漢功勞,進封趙廷美為秦王。公元981年,紫禹錫、趙容、楊守一等臣,密告秦王有篡權謀反之心,太宗問計於開國元老趙普,趙普說:「願備樞軸,以察奸變」。經過周密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趙廷美的確有謀反之心。太宗遂罷免趙廷美開封尹職,降為西京留守,賜裘衣、犀帶、絹萬疋、銀萬兩,以安其心。開封府李符說:「廷美既有篡位之心,是用錢買不回來的,久留京師必留後患,應遠涉他鄉,以防其變」。太宗降廷美為涪陵縣公,安置房州,其妻楚國夫人張氏削去國封,隨君入房州。983年10月,秦王趙廷美和夫人張氏赴房州,次年10月卒死,年38歲。太宗念兄弟之情,追封趙廷美為涪王,厚葬房州,其子德恭、德隆封為房州刺史,998年真宗繼位後追封廷美為秦王,其妻張氏為楚國夫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對海南來說,這一切都是上天賞賜的福氣。
多少文人豪傑被流放到海南這個自古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孤懸海外邊陲蠻荒的偏安之地,為海南帶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海南的發展。
早在兩千年以前,三亞就已經歸入中央朝廷管轄。三亞古稱崖州。秦始皇時期,南方設置三郡,崖州就屬於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漢兩伏波將軍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縣,在三亞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在古代,因三亞遠離帝京,孤懸海外,一直被認為是邊陲蠻荒的「天涯海角」,長期被作為貶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學士因政治鬥爭被貶黜到三亞謫居,據典籍記載,從漢代到明朝,被貶黜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學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長年居留今崖城鎮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馬兼侍讀劉納言、唐代兩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時的宰相盧多遜、宋仁宗時的宰相丁謂,南宋參知政事趙鼎、李光,秘書少監、起居郎胡銓,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廣東電白名儒莫蔡等。他們大多是中原傑出人物,被蒙冤貶謫流放三亞期間,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推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謫臣胡詮被貶崖州後,寄居在水南村裴聞義家中,他緣結鄉里,興建學堂,親自執教,「日以經訓傳經書為事」,為當地黎、漢村民培養了大批學子。據水南村民介紹,當地村民非常重視子女教育,自古以來就出了不少讀書人,目前也是三亞文化氛圍最為濃郁的一個村莊,這與歷代的名臣學士謫居於此積極傳播中原文化有密切關係。
兩千年的歷史積澱,兩千年的流陡不斷。古代名臣被貶謫的悲歌與血淚,化成了無數的詩詞歌賦與文章,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類精神財富。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烙下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這是三亞流放文化源遠流長而又豐富多彩的深刻內涵。
追尋歷代名臣學士貶謫的足跡,細細地梳理他們寓居在三亞的生活故事,人們彷彿就走進了一個深邃迷離的歷史時空隧道,讓人領略到中國歷史的悠遠和三亞旅遊文化的深刻厚重,這也許是許多中外遊客慕名到三亞旅遊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一)蘇東坡在海南
蘇東坡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流放文化代表,一生都被流放他地,最後貶至天涯。蘇軾是在紹聖四年(1097)貶謫到儋州(海南島)的,關於他在流放海南島的記憶一直流傳至今。
⒈春夢婆答蘇東坡。
蘇公有詩云「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唯逢春夢婆」(《被酒獨行》之三)春夢婆,宋代中和城東人,年70餘,因她曾對蘇軾說「翰林昔日富貴,一場春夢耳」,而被蘇軾稱為「春夢婆」。傳說,有一天蘇公訪友回來,路遇給丈夫送飯的春夢婆,便跟她開個玩笑:「雲(pin)蓬鬆兩腕粗,手攜飯()去尋夫」。春夢婆便不加思索地答道::「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乎?」她一語擊中蘇公之內疚,蘇公大吃一驚,連忙賠禮道歉,並誇讚此村婦才高口快。
⒉蘇軾與黎舞
《東坡居儋歌》頌曰:「絃歌海濱垂無疆,儋之人士每叨光。儋人得師喜洋洋,先生當日奔忙忙。饑寒常在身前當,功名常在身後揚。」 蘇軾在在由瓊川前往昌化軍途中,蘇軾為宋時黎族山區急雨陣陣,風吹樹動,山谷鳴響的壯麗景象所吸引,牽動了他豐富而敏感的樂舞「神經」,索性「戲作」道:「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安知非群仙,鈞天宴未終」「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蘇軾曾對黎族的俏麗輕巧的舞蹈和數幾十種曲調的黎歌給過極高的評價,我們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看出來。「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醉檳榔》;「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蠻唱與黎歌,餘音猶杳杳」。
⒊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位於儋州中和鎮北門外。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南寧軍判彭雲雷尋拓舊基,將「東坡祠」從桄榔庵遷移到載酒堂原址(即黎子雲舊居處)重建,增擴大殿,更名「東坡書院」。經歷代不斷修繕,已具規模。先後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州城大難及「文革」浩劫中毀壞。直至1984年政府撥專款參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書院平面圖予以修繕恢復。
⒋載酒亭
載酒亭為蘇東坡講學的場所之一,位於堂前。雙重飛簷,十二紅柱撐綠瓦;上簷四角,五脊四坡歇山頂;下簷八角,角角相錯翹尖飛。兩側蓮池相依,倒映成趣。載酒亭門楣上有「先生悅之」匾額一塊,堂中兩側有13塊歷代名人學者的詩文碑刻,有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還有300餘幅古今書畫文獻以及蘇東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圖。後牆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題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圖》和明代大畫家唐寅所畫《東坡在儋耳》的木版畫,活脫脫再現蘇公瀟灑出塵的精神氣質,博得中外遊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間范槨所立的《東坡先生祠記》碑刻最為珍貴,碑文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東坡祠的經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塊是明世宗嘉靖年間所立的七言詩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歷史。
⒌桄榔庵
蘇軾在瓊期間,遭黨羽湖南提舉董必驅逐之苦,無室可居,處境十分淒涼。暫時借宿在學子黎子雲的舊居(載酒堂前身)期間,眾學子「躬泥水之役」,眾鄉親「運甓畚土助之」,最後在鎮南郊「竹身青葉海棠枝」的熱帶喬木桄榔林中蓋茅屋三間安居下來,東坡先生在寬慰之餘將茅庵名之為「桄榔庵」,並書題《桄榔庵銘》:「東坡居士謫於儋州,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桄榔庵旁(中間那棵椰樹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積約十餘畝,蘇軾當年曾在此種植蓮花和觀賞蓮花,並有詩篇留傳後世:「城南有荒池,瑣細誰復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獨未改。」
⒍東坡井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桄榔庵,見當地民眾常年飲不潔之水而患疾,為了幫助鄉親解脫病痛纏身之苦,親自帶領鄉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於泉旺水甜,疾病便減少許多,鄉親們感激地稱為「東坡井」。數百年來,石井沿壁磨出的數道深深痕跡,記憶著悠遠的歲月,實為魚水深情的寫照,顯現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誼,至今鄉民仍在飲用。
⒎浮粟泉
在蘇東坡「指鑿」井泉的地方,有陸郡守帶領百姓建亭紀念。東坡先生遇赦北歸時應邀命名:泉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純淨清澈的泉水注滿了上下相連的三口方井,上為泉眼,中為濾池,下為飲水處。泉台有篆刻對聯:「粟飛藻思,雲散清衿。」為葉汝蘭借泉頌揚宋公謫居三載,淡泊名利靜觀自得的樂觀態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稱,2001年,已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寶」。
⒏洗心軒
洗心軒,分別是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葉汝蘭興建。1916年朱為潮來海南任觀察使時,在蘇公祠東側依高低起伏的地勢興建了佔地10畝的瓊園,「雞蛋花」蔭翳,花香四溢,「遊仙洞」怪異,石徑尋覓。茂林修竹錯落交融,紅牆綠瓦別緻玲瓏,為「浮粟泉」的環境增添了幽雅寧靜的氛圍。
煙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能不提起地處潮州境內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經因為一個人而易名為韓江,這個人就是唐代的大詩人韓愈。
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詩文磅礡雋永而名揚天下。韓愈是正統儒學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對盛極一時的佛門道院之玄學。憲宗十四年(819年),他擔任監察御史時,上書阻諫憲宗皇帝興師動眾去奉迎一塊佛骨,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粵海之邊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馬過秦嶺時韓愈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此詩,是寫給前來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裡行間,除了透骨的悲涼之外,還詠歎地預言:他的一把老骨將埋葬於出使的潮州瘴江。詩中表現了作者無罪被貶,英雄雖然失意,但仍剛正不阿的精神。
縱觀古代文人,被貶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貶官和流放的歷史。僅以唐代為例,文人中就有李白、白居易、駱賓王、劉長卿、柳宗元、宋之問、張九齡、王昌齡、劉禹錫、元稹……但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跡,卻有著千差萬別———可以這麼說,其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足跡,能與韓愈的生命旅痕媲美。這些文人雅士,大烏紗帽一旦變成小烏紗帽,多表現得心灰意冷,在自舔傷口中,寫出些悲憫自憐的詩歌;而韓愈與眾不同,儘管他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曾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自憐詩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後,卻將自身傷痛閒置一邊,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韓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鱷魚成災之時,當時此地的黎民百姓,因為繼承了遠古的迷信傳說,認知鱷魚為水中之神靈;每到鱷魚成災時,都屠宰了牛羊豬狗等生靈,投入江中,以求平安。韓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統儒理之道,反對神鬼的玄學之說,便不顧疲勞地日夜遊說於江水之邊,宣揚除鱷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為客家族人之領地,其族人一向信奉神靈。因而驅鱷之舉步履維艱。但生性執著的韓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終於獲得了善果,不僅將為害一方的鱷魚驅之於海,讓潮州百姓從「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還以驅鱷為機遇,興修水利,打開引水澆灌之門,給封閉的沿江大地,帶來五穀豐登的年華。因而,後人一直懷念其德政,在江邊立起臨江亭和亭內的功德碑。其影響之大穿越了時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間(1537年),禮部右諫沈伯鹹,還特意在韓山寫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對貶官到潮州後韓愈德政的崇敬。
韓愈還在潮州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當地的陳年陋習。當時的粵東,處於大唐版圖上相對封閉落後的地區,韓愈貶官到此地時,該地盛行販賣人口之惡習,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的記載。用白話文解析,就是在饑荒之地,有錢人家能收貧窮人的全家為奴。韓愈為革除這種陋習付出了比驅鱷之舉更為艱辛的努力,一掃沈積於粵東的千年惡習。韓愈早有銘言喻世:「業精於勤荒於嬉。」他就是用這種不知疲憊的執著精神,完成他解放奴隸的壯舉的。據地方史料記載,韓愈此舉開花結果後,曾有貧苦奴民稱他為粵東嶺南的「韓青天」。一個仕途敗落的文人,能不顧自我傷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於其上,並拿出全部精力為其解痛者,華夏大地惟韓文公一人也!
後人為了紀念他為文為人之德,在韓山綠色環抱中,為他修建了雄偉的紀念祠堂。據知,前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是從不到處隨便題詞的,但他卻在韓愈祠宇的石牌樓上,親筆寫下「韓文公祠」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沿石階攀登約百米,即韓文公祠宇中的主殿,韓愈雕像之上懸掛著「百代文宗」的牌匾,兩個古代侍衛模樣的泥塑,站在韓愈兩旁陪伴著他的英魂。沿山而上的迴廊兩側,皆為唐代之後官人和文人對他的評說,始自宋代蘇軾,一直伸延到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筆者統計了一下,總共40塊碑文,碑文以各種書體刻下對這位「百代文宗」的盛譽。至於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韓愈曾在此地駐足為榮。
黑龍江寧古塔流放文化
寧古塔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流放地。據介紹,寧古塔為蠻夷音,實意不是一個塔,而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原址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公元1666年遷到黑龍江省寧安市。明末清初大批受到朝廷刑罰的官員將領被發配到寧古塔,特別是清朝順治年間至乾隆年間,成千上萬的人被流放到東北。
渤海文化、金元文化和寧古塔流放人文化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譽為黑龍江三大歷史文化亮點,這其中渤海文化和寧古塔流放人文化發源於牡丹江流域。據介紹,寧古塔流放人文化對東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流放人不僅在這裡種植糧食,還養蜂熬蜜,採藥製藥。一些文人雅士寫詩著書,使這裡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明末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清朝時被發配到寧古塔,他組織的"七子詩會"是黑龍江省第一個詩社,他寫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龍江第一部散文集。
彭水郁山是唐朝流放之地,原屬黔州府。
黔州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蠻帥」田思鶴在今郁山所置,後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為黔州。
郁山一直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統領現重慶渝東南、貴州銅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廣西玉林等地。黔州因鹽丹而繁榮,也成了朝廷被貶官員的主要流放地。
公元659年4月,唐太宗的舅子長孫無忌被降為揚州都督,安置於黔州,保留一品供給。7月,逼令無忌自縊,初葬於信寧烏江左岸,現此地人稱「太子墳」。公元674年9月,追復官爵,遷葬昭陵。
公元660年5月,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囚於李承干故宅。公元664年12月,上官儀、王伏勝被誣陷謀反問成死罪,許敬宗等人誣告李忠為同謀,被高宗賜死於郁山,初葬今保家鎮陳園村,次年收葬昭陵。
公元680年10月,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公元682年,又被黔州都督謝佑假傳聖旨,逼其自殺。公元710年,李明的靈柩才運回長安,陪葬昭陵。
公元688年,越王李貞反叛失敗,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唐高祖的兒子)因同謀獲罪,被流放黔州監禁。當年12月,囚車到達陳倉時,元軌命歸黃泉。
此外,唐代史官柳芳、宋代大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等也曾被貶流放黔州。
太子承干暗中聯絡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沒想到消息很快敗露。貞觀十七年,承干太子位被廢,貶為庶人,流放郁山。
唐太子李承干為何會被流放郁山?他又是怎樣從長安來到郁山的?蔡盛熾說:「這與李承干謀反政變失敗和郁山當年的富饒有關。」
太宗有14個兒子,李承干是長子,另有四子魏王泰、九子李治等。承干自幼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剛剛即位,便將年僅8歲的承干立為太子。起初,承干積極上進,能識大體,頗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評。後來卻慢慢沾染惡習,喜好聲色,生活荒淫頹廢。太宗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四子魏王泰。
魏王泰恃寵驕橫,久有奪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設法取代太子長兄,但是另一方面卻不知收斂,引起朝廷大臣不滿。太子承干感覺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後,便暗中聯絡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沒想到消息很快敗露。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六日,承干太子位被廢,貶為庶人。
太宗為何將承干流放到黔州郁山?蔡盛熾說,因為在夏代之前,郁山都已開始發現和利用鹽泉,鹽一直是珍品,只有少數達官貴人才吃得上;郁山先秦時又開始採礦煉丹,而丹是提煉防止屍體腐爛的水銀和讓人延年益壽的仙丹的原料,同樣珍貴。因鹽丹,郁山發展成為南方富地。在唐代,更是道、州、縣三級治所所在地,是今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承干謀反,父親唐太宗雖然極其氣憤,但承干畢竟是他兒子,他不想趕盡殺絕,只想讓承干遠離京城,少惹是非。於是,太宗就將他流放到了郁山。
謀反失敗後,承干先是被關在右領軍府幾個月。大約八月底至九月初,才與丫環可心等隨從一道,被押著從長安上路,穿越秦嶺、巴山,經西鄉縣子午鎮,然後到漢中、達州、梁山(梁平)、墊江、樂溫(長壽)、涪陵,再乘船沿烏江而上,過武隆、彭水,最後沿郁江逆流到郁山。因道路艱險遙遠,承干又傷心絕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個月,同年九月才抵達郁山。
太子郁山軼事
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無記載,但當地至今流傳著三個版本,其中抑鬱成疾版本最可信。
「承干到達郁山後,被安置進事前已備好的流所內。」蔡小榮說,該所位於開元寺附近(在現郁山鎮政府周邊),設施簡陋,不但與皇宮有天壤之別,甚至不及當地富戶居所。其建築可惜現在已不在。他終日以淚洗面,閉門不出,茶飯不思,油鹽不進,身如枯槁。
「我們這裡有一道菜據傳就是當時承干的隨身丫環可心發明的。」蔡小榮說,承干在郁山整天不吃不喝,可心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用盡各種烹調方法,不斷變換口味,仍無濟於事。
一天,可心邊為承干做雞肉丸子,腦子裡邊想著「怎麼辦」?調雞蛋清時,她因走神,竟將蛋清調成了泡沫。剁雞脯肉時,她再次走神,又將雞肉剁成了肉末漿。她索性將二者混合攪拌,一起倒入湯中,沒想到不但泡沫不散,反結成了白白的「豆花」。驚奇之餘,可心加以佐料後品嚐,味道細膩鮮美。進餐時,承干也一反常態,連吃了兩碗。從此,「雞豆花」這道美食便在郁山傳播至今。蔡小榮稱,郁山許多菜品都與雞豆花一樣做工精細,與周邊地區飲食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都與當時郁山的富饒及唐朝皇親國戚流放郁山有關。
李承干被流放到郁山後,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郁山。蔡小榮說,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無記載,但當地至今流傳著三個版本。
版本一:相傳他到達郁山後,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長期中熱毒,拉肚子。周邊藥鋪郎中都看遍了,無人能治,最後脫水而死。
版本二:他被廢流放到郁山後,對回京絕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喜色惡習不改。一天,他在河邊看到一年輕美貌女子,一心想佔有。女子不從,向山上狂奔。承干尾隨其後緊追,追至小地名馬頸子處後表明身份,女子被嚇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後,因累上加累,承干吐血而亡。百姓認為他自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後將他葬於死處。
版本三:承干被貶到郁山後,生活環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別大。他滿腹辛酸無處述說,特別是每當開元寺鐘聲敲響時,他就想到長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心疾難除,整日茶飯不思,油鹽不進,最終抑鬱成疾,無藥可治,死在流所。
三個版本中,蔡盛熾和蔡小榮都推崇第三版本,因為被廢遭貶,從太子到庶民,從皇宮到流所,對長期生活在深宮的承干來說,打擊確實太大。
李承干是第一位被貶到彭水郁山的皇親國戚。蔡小榮說,因為他和長孫無忌、李忠、李明等的到來,原本獨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許多宮廷色彩。其間誕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築,萬壽宮、文昌宮、紫雲宮、玄天宮、開元寺、天池寺等「九宮十八廟」的建築風格及工藝,周邊地區從來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