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後使用的貨幣是什麼?統一貨幣歷史意義 | 陽光歷史

 

A-A+

秦朝統一後使用的貨幣是什麼?統一貨幣歷史意義

2016年09月16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97 次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兩秦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流通範圍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遊,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 平准書 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逕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另:

  「秦半兩」有治療人體跌打損傷的特殊效果。原來,秦始皇時的「半兩錢」中含有某種能促使人體骨質癒合的特殊物質。但只有秦始皇用來鑄造「半兩錢」的銅礦中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此礦在秦始皇時已被采盡,所以以後各朝代鑄造的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