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滅亡 揭秘歷史上隋王朝是怎麼走向滅亡的 | 陽光歷史

 

A-A+

隋朝的滅亡 揭秘歷史上隋王朝是怎麼走向滅亡的

2016年06月24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564 次

  隋朝的滅亡: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然後隋朝從建國到滅亡為止,國祚只有短短的38年。又是什麼原因讓這個王朝只有如此短暫的存在呢?

  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做過玄感的幕僚,為其獻三策,玄感兵敗之後,李密被捕又設計逃脫。大業十二年(616年)與瓦崗軍首領翟讓相識,二人戳力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後來,翟讓讓位於李密,李密開始領導瓦崗軍。李密的瓦崗軍對隋朝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煬帝連年派兵企圖剿滅瓦崗軍,可是直到隋亡,李密的瓦崗軍仍然活躍在河北、河南等地。李密,一個達官之後,竟毅然辭官,後又與草莽英雄結伙,公開站在統治階級的對立面上,說明他已對隋朝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用自己的才智改造隋朝,而是用於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他的想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僚知識分子的心聲。

  李淵,隋朝宗室,其母與隋朝獨孤皇后是姐妹,所以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隋末,李淵任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目的就是稱帝建國,毫無弔民伐罪的意思,可以說,李淵是趁火打劫。從李淵建國的步驟也可明顯看出他起兵的動機。李淵宣佈起義後,就直入關中,攻佔了隋朝國都所在地長安,爭取政治上的合法化。然後他擁立尚未成年的代王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自己獨掌大權。李淵擁立代王,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煬帝受困江都,四面楚歌,這實質上已經宣佈了隋朝的滅亡。待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恭帝楊侑退位,自己黃袍加身,建立了唐朝。

  而另一滅隋的關鍵人物是宇文兄弟,宇文兄弟指宇文述的三個兒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宇文述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隋煬帝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曾違反煬帝禁令而獲罪。大業十二年(616年),宇文述死後,煬帝方才赦免兩人。當時,宇文兄弟也隨煬帝來到江都。大業十四年(618年),大量跟隨煬帝來到江都的北方兵士,不願久留南方,想設計逃回北方。那時的江都,已人心不穩。一部分下級軍官得知了這個情況,想借助這些兵士的力量,也逃回北方去。但這兩股勢力都不曾有謀反、弒君的打算。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宇文兄弟正好利用了這兩股力量,實現了弒君、兵變的目的。三月十日,江都兵變發生,次日,煬帝被宇文兄弟縊死,隋朝滅亡。末年的煬帝,滿足於他大國夢想的「實現」,只知吃喝享樂,既無治國之心,又無興國之力,可能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窮途末路了。有一天,煬帝自己照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自言自語道:「這麼好的頭,不知誰來砍它!」面對如此頹廢的煬帝,宇文兄弟遂決定弒煬帝。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輳,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遊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佔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西海、鄯善與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雲集張掖進行貿易。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正值改革派的聖德太子執政,他派遣隋使以學習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兩國之間雖然因帝王稱呼問題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並未嚴重影響雙方關係。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隋朝滅亡了,煬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是自己的大臣、宗親、親信會舉起反旗,伴著農民起義的洶湧澎湃的形勢,藉機奪取自己的性命、推翻大隋的江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