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古代最有骨氣的年代到底是真是假? | 陽光歷史

 

A-A+

明朝是中國古代最有骨氣的年代到底是真是假?

2016年06月24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314 次

  我們看待和評價一個朝代,不能僅就幾件事去判斷,而要全面客觀歷史地觀察,才能得出較科學的結論。通過翻閱史料,查看記載,對明朝雖有些粗淺但明確的印象,浮現在筆者眼前,那就是明朝無疑是屬於中國歷史上較為有骨氣的朝代。

  其一,明朝面對危機不屈不撓。我們先看看明朝與漢朝的對比。長期以來,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征蒙古。明英宗確實有過在土木堡被俘的經歷,但漢高祖當年同樣也曾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同的是二者的處理態度: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雖「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口號很響亮,但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再分析明朝與唐朝的不同。我們承認,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發生的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卻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一旦受到入侵,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肯,有人勸他逃到南京他不逃,最終登上了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儘管這種做法並不為人稱道,卻也顯示了皇帝寧死不屈的一種態度。還有一點,漢朝、唐朝,包括後來的清廷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送於蒙古、滿洲去「換」和平,這不能說不是一種「大不同」的骨氣體現。

  其二,明朝面對強敵從不妥協。本文開頭認為明朝沒有骨氣的「給蒙古送地說」、「越南升藩說」、「增加歲幣說」等,我私以為並不是大不了的問題,只是統治者管理方法不同罷了。試想,歷朝歷代哪個沒有分封建藩舉措?相比起來,反倒是明朝做得更有分寸些。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起義軍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來對比一下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就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截然不同態度: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而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其三,明朝未拿國家利益做交易。確實,澳門是明朝被葡萄牙「曬貨物」曬掉的,但真正丟掉澳門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借口,通過向明朝官員行賄,獲准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數年之間,葡人聚落成村,並自行設置官吏,建立了他們所謂的遠東最早的據點。隨著入居時間的久長與貿易興旺,居澳葡人日漸驕橫。廣東官吏曾商討驅逐這批不速之客的辦法,於是葡萄牙船商除繳納船稅外,每年給廣東官吏賄賂500兩白銀,以鞏固其在澳門的地位。1572年,葡商在按慣例饋贈500兩白銀之時,因有其他中國官吏在場,葡商翻譯只得說,那是付給中國政府的「地租銀」,受賄官吏亦宣稱將把這筆「地租銀」上交國庫。從此,葡商的賄賂變成了地租。可見,這時澳門還不是真正屬於葡萄牙人。

  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清政府把香港割讓給英國後,居澳葡萄牙人一反恭順常態,派代表與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並有葡萄牙士兵駐防整個澳門半島開始的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擅自宣佈澳門為自由港,允許所有外國商船來澳自由貿易。1851年和1864年,葡萄牙又分別侵佔了凼仔、路環兩島。1887年(即光緒十三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同意葡國「永駐管理澳門」。

  至於說到台灣被西方列強侵佔,更是一言難盡。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台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整個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與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台灣、淡水兩處為通商口岸;1874年,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派軍隊侵略台灣,最終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台灣撤軍;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攻打基隆、淡水,封鎖台灣海峽,並佔領澎湖,當時的台灣居民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1895年,通過《中日馬關條約》,日本割占台灣,直至1945年,將台灣歸還中國,共統治台灣50年。其實,在清政府手裡簽訂的賣國求榮條約,又何止這兩個,林林總總何其多,想想都悲哀。由此看來,台灣的丟失,帳也不能全部都算在明朝身上。綜上所述,通過史料比較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認為明朝是中國古代較有骨氣的時代,並不是毫無根據之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