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宮廷政變:歷代宮廷政變 | 陽光歷史

 

A-A+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宮廷政變:歷代宮廷政變

2015年04月24日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504 次

  中國封建史上的宮廷政變層出不窮,要麼來自文臣武將,要麼來自皇族內部,但大體上以後者居多。宮廷政變這裡指涉及皇權更迭,對歷史造成重大影響的政變。有的政變後繼續維持國號,有的政變後政權則為外姓取代。而歷史上不論是暴力的還是非暴力的宮廷政變,大都與兩個詞有關,那就是權力和野心。

  現在,就讓我們從這些不計其數的宮廷政變中,選出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較大的十次:

  一、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中車府令趙高(?--前207年)等隨行。在歸途中,始皇至平原津(在今河北平原縣附近)而病,抵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病益甚,乃為璽書給長子扶蘇(?--前210年),令其「與喪會咸陽而葬」,旋卒於沙丘。

  時扶蘇在河套蒙恬的軍中監軍,李斯恐諸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不發喪,下令兼程返回咸陽。趙高既未將始皇給扶蘇之詔書發出,又鼓動胡亥、拉攏李斯,合謀篡改始皇之遺詔,賜扶蘇自盡,立胡亥為太子。由於李斯位極人臣,胡亥能否登位,其地位舉足輕重,故趙高乃極力籠絡之,而李斯貪戀權位遂亦同流合污。

  秦始皇昏遺體運到咸陽時,已經腐爛發臭了,李斯、趙高等一面為其發喪安葬,一面為胡亥籌備登基。這時扶蘇接到假詔,已經自刎,蒙恬被解除兵權而囚禁起來,胡亥遂順利登上帝位,是為秦二世,李斯仍供職丞相,趙高則擢升為郎中令。胡亥等之陰謀篡權奪位,史稱「沙丘之變」。


  趙高玩弄陰謀詭計,把胡亥捧上了皇帝寶座,自己也陞官晉爵,當上了郎中令,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臣。但他還不滿足,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他要獨攬大權,甚至要南面為君,稱王稱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步驟地進行了一系列罪惡的活動。

  秦二世登基伊始,趙高便進讒言,害死了蒙恬、蒙毅兄弟。他害死這兩個元老重臣,既掃除了自己奪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又報了私仇,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周勃救漢

  周勃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武威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楚漢成皋之戰中周勃先留鎮關(今陝西商洛西北)重地,後率軍投入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主要戰場作戰,與項羽正面對峙。先後攻取曲逆(今河北順平縣東南)等地,佔領泗水、東海兩郡(今皖北、蘇北一帶),凡得二十二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恆為漢文帝,後官至右丞相。但不久,即因不勝任去職,左丞相陳平獨任丞相。次年,丞相陳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罷相,太尉灌嬰接任丞相。


  可以這樣說,周勃誅呂,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家族,還開啟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景之治」。

  三、王莽篡漢

  王莽篡漢指的是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漢朝政權建立新朝的歷史事件。

  西漢自漢武帝以後,皆以外戚輔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餘年為天下母,輔佐了四個皇帝。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為憑借,最初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不知疲倦地工作。後來他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來投奔他的,不論地方遠近,出身貴賤,他一概收用,讓他們做官。為了收買人心,他把從自己封邑里收來的錢和糧,都拿出來贈送給賓客,而自己家裡卻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贊王莽。

  漢哀帝死後,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后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漢平帝,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后,漸漸在朝中大權獨攬。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漢平帝死後,王莽指使同黨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書,要求讓他代天子臨朝。王政君無奈,只好順從這一要求,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四、曹魏代漢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丵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丵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丵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並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

  建安13年(208年)12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纂漢自立。曹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66歲,謚曰武王。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漢亡,立魏代漢。中國重新進入分裂時期,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五、楊堅代周

  楊堅代周立隋是指楊堅誅殺周室諸王,率兵平定尉遲迥、王謙和司馬消難的叛亂。公元581年,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國號大隋。

  公元580年5月,周宣帝病死,8歲的字文闡(周靜帝)繼承皇位。北周開國功臣、周宣帝的岳父、大官僚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輔政」。581年3月3日(北周靜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楊堅廢周靜帝為介公,北周亡。同時,楊堅自立為皇帝,築大興城(今陝西西安東南一帶)為國都,改國號為隋。是為隋文帝,建元開皇。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1] -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六、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兒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晉陽起兵。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天下平定後,李淵寵妃怠政,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李淵想使太子、秦王、齊王各謀其位,相安無事,結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皇位明爭暗鬥,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對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盡快除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邊,李建成趁機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驍將掌控於自己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恭、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君綽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最終被亂軍殺死。李世民隨即派心腹尉遲恭帶甲入宮報告李淵,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將他們處決,特派我來保駕。李淵聽後驚得目瞪口呆。


      3天後,高祖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並頒詔書將所有軍政事務交由太子處理。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帝位,是為唐太宗,之後開創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七、張柬之逼宮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唐襄州襄陽人。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後出任??、蜀州刺史。 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B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說已經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礪宰相,非司馬也。」又遷秋官侍郎,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張柬之引楊?溢?為右羽林將軍,隨後又任命敬暉、栓彥范、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並說動?跤鵒治來蠷?軍李多祚參加密謀,掌握?瘴闌使?的北門禁軍。張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迎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逼她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為帝,恢復唐國號,礪唐中宗。不久傳位給子李隆基,即唐玄宗,開始「開元盛世」。

  八、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精兵將揮師南下攻打後周,宰相范質等未能辨別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兵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不用一弓一箭,一兵一馬即成功交接,無一傷亡。

  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九、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

  明建文元年(1399)八月,燕王朱棣從北平(今北京)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先後封子孫25人為藩王。當時長城以北的北元勢力相當活躍,常至塞下,威脅明朝。朱元璋不信任開國功臣,決定起用皇族中脊才幹者如秦王、晉王、燕王、代王、寧王、韓王等,「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封海內外。

  隨著北方諸鎮軍情不時告急,朱元章四子燕王朱棣漸漸擁兵10萬,勢力日益擴大。燕王和晉王屢入塞北,大敗北元悍將乃兒不花。明太祖對二王日見愛戴,在山西、北平鎮戍的大將馮勝和傅友德亦須聽其節制。朱元璋雖曾申諭諸藩:「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鐲(賜)土」意在有所限制。但塞外危急的現實,掩蓋了諸藩勢力的膨脹。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死,皇太孫朱允墳即位,稱建文帝。朱允蚊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削藩建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由小及大逐漸削弱諸王的權威。燕王朱棣在北方屢建戰功,智勇有大略,但其擁有重兵,自然是削藩的主要對象。

  當建文帝削奪到燕王的兵權時,朱棣決心以武力對抗。次年七月,燕王以討齊泰,黃子澄變更「祖訓」為名,起兵反抗,號其師曰「靖難」。


  經過4年激烈的戰爭,於永樂元年(1403),「靖難」軍攻破南京,建文帝去向不明。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靖難之役涉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反覆的拉鋸戰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朱棣登基後,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曾為戰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以休養生息。

  十、明英宗復辟

  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擁戴被代宗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以石亨等在早朝前攻破南宮門,奉英宗升奉天殿復辟,掖英宗登輦﹐自東華門入宮﹐升奉天殿﹐登黼座﹐鳴鐘鼓﹐並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復位,從而重新登上皇位的事件。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或稱明景帝)。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英宗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英宗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明代宗把英宗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並以錦衣衛對英宗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英宗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明英宗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英宗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政權逐漸落入宦官手中,正直官吏遭到貶斥,政治也繼續腐敗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