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科學家確證太湖系隕石衝擊形成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中國科學家確證太湖系隕石衝擊形成

2014年11月05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539 次

科技時代_我國科學家確證太湖系隕石衝擊形成(圖)
 

衛星拍攝的太湖圖片



  多年來,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學者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近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3名教授找到了太湖屬隕石衝擊成因的關鍵性證據,進一步確認太湖系隕石衝擊坑。


  由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組成的課題組經過分析鑒定,確證目前在太湖沉積淤泥中發現的各種奇石與石棍,保留了明顯的衝擊濺射特徵,顯示其形成經歷了衝擊震碎、熔融、挖掘拋射、空中飛行等階段,最終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圍。同時,濺射物表層結構保留了氣流刻蝕紋,並有熔珠和鐵質熔殼;濺射物內部巖屑、晶屑中保留有受衝擊應力形變的證據;濺射物鐵質熔殼內包裹有石英、長英質及菱鐵礦等衝擊形成的粉塵。


  「太湖衝擊坑濺射物的發現為太湖系隕石衝擊坑的論斷提供了可靠證據。」王鶴年表示,結合近20年來學者們對太湖研究的已得成果,可以確證太湖屬隕石衝擊坑成因。


  經研究證實,太湖衝擊濺射物產生於太湖隕石衝擊坑形成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即衝擊震碎的巖屑、晶屑、塵粉及熔融物體等混合體被高速拋射至空中,再回落或濺落到衝擊坑及其周圍,太湖及周邊的湖泊淤泥層保存了其中一些濺射物。


  「太湖衝擊坑的形成應該小於1萬年。」王鶴年教授解釋,因為這些濺射物分佈在湖底較硬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而這些黃土層有1萬至2萬年歷史,由此可以作出上述時間推斷。 據新華社


  □相關鏈接


  太湖成因,學術界存在多種假說


  關於太湖的成因,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瀉湖說、堰塞湖說、構造沉降說和火山說等多種假說。近年來,太湖西南側的圓弧地貌特徵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隕石衝擊坑成因說」的關注及爭議。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學者們便開始了對太湖衝擊坑問題的研究和探索。1993年,王爾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島發現震裂錐,並於2001年報道了太湖諸島砂岩石英中呈「人」字形的微裂隙,認為其可能是衝擊壓力卸載的產物。此後的多年間,雖然學者們在太湖及其周邊地區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變形紋等重要證據,但由於這些變形特徵存在多解性,太湖衝擊成因的假說仍然沒能得以證實,太湖形成之謎的破解工作處於停滯狀態。


  2003年10月,太湖周邊湖泊——石湖實施排水清淤工程,當地隕石愛好者在石湖沉積淤泥中發現了一些含鐵質的石棍、帶孔似煉鐵的爐渣,以及一些形狀似人或動物的石頭,於是先後請教多位專家學者探索究竟。然而眾說紛紜,始終難以定論。


  2008年初,由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等多名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這些奇石展開深入研究,並組織了多次太湖及周邊地區的實地考察。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於證明這些奇石是太湖衝擊坑的濺射物。此外,2009年7月,太湖三山島外水域也發現了類似的衝擊坑濺射物,為確認太湖隕石衝擊坑成因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據悉,隨著對太湖衝擊坑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太湖衝擊坑的真實面貌將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來,也將為揭示太湖美麗景觀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與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