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軍十大傳奇軍艦大盤點:世界著名十大戰艦 | 陽光歷史

 

A-A+

世界海軍十大傳奇軍艦大盤點:世界著名十大戰艦

2014年11月19日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2,477 次

  第一名:衣阿華級戰列艦(美國)

  1943年,"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完工,1943年11月"衣阿華"號運載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參加德黑蘭會議。1944年初,"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加入太平洋艦隊,"新澤西"號相繼成為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和第三艦隊司令威廉.海爾賽的旗艦。1944年,"密蘇里"號、"威斯康星"號完工正式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衣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日本的海上作戰,其中包括菲律賓海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以及炮擊日本本土的戰鬥。1945年9月2日,時為第三艦隊旗艦的"密蘇里"號因成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的地點而聲名遠揚。


  1990年11月"威斯康星"號、"密蘇里"號開赴波斯灣參加海灣戰爭,並向伊拉克境內的目標發射了戰爭中的第一枚"戰斧"飛彈,隨後又用16英吋主炮轟擊了在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

  第二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

  尼米茲級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級航空母艦,是繼企業一號核航母之後,美國第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首制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服役。該級艦的艦體和甲板採用高強度鋼,可抵禦半穿甲彈的攻擊,彈藥庫和機艙裝有63.5mm厚的"凱夫拉"裝甲。艦內設有23道水密橫艙隔和10道防火隔壁,消防和抗衝擊等防護措施完備。是目前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軍艦。它能夠進行遠洋作戰、奪取制空和制海權、攻擊敵海上或陸上目標、支援登陸作戰和反潛等。該級艦現有7艘在役,1艘在建,1艘列入計畫,是美國海軍跨世紀航空母艦的中堅。(註:截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尼米茲級是美國海軍第二代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舷號自CVN-68至CVN-77,共計建造十艘。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設計建造,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尼米茲級一直是美國海上力量和全球戰略的支柱。該級艦滿載排水量十萬噸左右,裝備兩台核反應堆和四台蒸汽輪機,最大艦載機數量超過一百架。

  第三名: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英國)

  1912年英、德海軍之間建造無畏艦的軍備競賽進入狂熱狀態,英國人聲稱德國額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將造兩艘作為回應。傳聞德國正計畫建造安裝更大口徑主炮和增加裝甲防護的無畏艦,為鞏固在火力方面的優勢地位,在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的極力主張下,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安裝15英吋口徑主炮取代原先的13.5英吋口徑。

  出於保密原因實驗用大炮被稱為"14英吋炮",為了趕進度15英吋口徑主炮的試制與製造同時進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時裝艦。

  由於主炮重量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麗莎白女王級比英國海軍之前建造的戰列艦減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在艦體前後對稱採用背負式佈局各佈置兩座。

  減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數量所節省艦體的空間和裝甲重量,用來加強動力系統,提高防禦裝甲的厚度。伊麗莎白女王級是英國首批全部以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列艦,不僅有助於航速提高,燃料補給十分簡便,最高航速已經接近英國海軍早期建造的戰列巡洋艦,這是戰列艦兼具了戰列艦防禦力和戰列巡洋艦速度的開始,由此被稱為"高速戰列艦"。


  防護方面重點增強要害部位的裝甲。伊麗莎白女王級採用長艏樓船型,16門6英吋口徑副炮安裝在艦體艏樓和艦體後部,伊麗莎白女王號試航時發現艦體後部兩舷的4門副炮位置較低,高速航行時因受到海浪的影響無法使用,隨即撤裝。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無論是火力、航速還是防禦裝甲都比之前建造的超無畏級戰列艦有顯著的提高。

  第四名:提康德羅加級驅逐艦

  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可謂名震天下。它頭上戴有多頂"桂冠":諸如"當代最先進的巡洋艦"、"具有劃時代的戰鬥力和生命力"等等。而這些美稱的得來是因為該級艦裝備了極為先進的"宙斯盾"防空系統。眾所周知,美國巡洋艦的首要任務是為它龐大的航母編隊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但是,在冷戰時期,面對前蘇聯大量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各種傳統的防空裝備已有利不從心之感。於是,美國海軍開始發展革命性的"宙斯盾"防空系統,該系統可以對從潛艦、飛機和水面戰艦上各個方向襲來的大批飛彈進行及時探測並有效地應對。這是當代巡洋艦乃至當代水面艦艇的防空能力飛躍般提高的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當今美國海軍最具效能的武器系統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航艦戰鬥群提供足夠的防空及反艦飛彈能力。此外,提康德羅加級亦具有全面性的反潛能力。然而這樣優秀的武器系統價格當然不低:每艘單價約為106500萬美金。

  第五名:弗萊徹級驅逐艦(美國)

  "弗萊徹"級是美國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艦,它組成了二戰中後期美國海軍驅逐艦隊的主力。總共175艘的"弗萊徹"級在短短兩年間趕造出來,並參加了戰爭中後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戰役。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驅逐艦的設計從"弗萊徹"級開始又回到了平甲板型的路子上來。二戰後,倖存的"弗萊徹"級進行了改裝,部分艦隻重新定級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國家海軍。


弗萊徹級驅逐艦

  第六名: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美國)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號(NorthCarolinaBB55)、華盛頓號(WashingtonBB56)。

  1937年10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艦華盛頓號戰列艦1938年6月14日開工,1941年5月服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相繼加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942年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北卡羅來納"號成為當時為航空母艦護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戰列艦。在這次戰鬥中卓有成效的表現,為美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奠定了它們的主要任務:為航空母艦編隊提供對空掩護。


  1944年"華盛頓"號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艦艏撞毀並更換了新艦艏。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北卡羅來納級兩艦參加了大部分重大戰鬥活動,主要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與支援兩棲登陸作戰,參加了進攻吉爾貝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裡亞納群島、關島、硫磺島、日本本土諸島的戰役。"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華盛頓"號於1960年拆毀。

  第七名:俾斯麥級戰列艦(德國)

  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1940年服役,排水量52600噸,航速30節,艦上人員1600名。艦上武器有8門380毫米火炮,12門150毫米火炮,16門105毫米火炮,16門37毫米炮和4架飛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此艦襲擊大西洋交通線,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海軍艦隊擊沉。


俾斯麥級戰列艦

  第八:埃塞克斯級航母(美國)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歷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空母艦。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則起了顯著作用。給美國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海軍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權,確保了盟軍部隊直逼日本本土,最終擊敗日本。


埃塞克斯級航母

  第九: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德國)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設計、建造的一種萬噸級作戰艦艇,由於主炮口徑超出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的定義,被其他國家海軍稱其為"袖珍戰列艦"(PocketBattleship)。但是德國人稱其為"裝甲艦""(英語:PanzerShip;德語:Panzerschiffe)。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將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其實他可以被劃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的"裝甲巡洋艦"中。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其海軍受到《凡爾賽和約》嚴格限制。德國海軍針對條約限制(新造戰艦排水量不得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厘米),結合巡洋作戰的需求,於1929年動工建造德意志級裝甲艦。

  德國在條約的限制下設計建造了3艘"德意志"級,即"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後更名為"呂佐夫"號(Lutzow))、"捨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AdmiralGraf.Spee)。


  德意志級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廣泛使用焊接技術,動力選用柴油機,續航力明顯高於英、美海軍同期的重巡洋艦。德意志級突出的優勢是在6門283毫米口徑主炮,安裝3聯裝主炮塔,主炮炮塔艦體首尾各配置一座。在盡可能小的艦體尺度上集中最大的火力。德意志級受到排水量限制與追求重火力的情況下,裝甲防護水平與當時的重巡洋艦相當,裝甲總重量只佔標準排水量20%左右。比較華盛頓海軍條約中,限定巡洋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吋,德意志級戰艦目的非常明確: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最高航速達26節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符合德國海軍用作近海區域的海岸防禦、遠洋運輸航線破交作戰的需求。

  當這些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實際上,它們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強大,由於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很難將其火力分散到二個以上的目標;另外,它們比當時的重巡洋艦(裝備203mm炮)稍大一點,但防護又好不了多少。

  第十: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英國)

  胡德號(HMSHood)戰列巡洋艦(海軍上將級首艦,其他2艘撤銷計畫)

  建造船廠:約翰.布朗船廠(Clydebank)

  開工日期:1916.5.31後停工,1916.9.1重新開工

  下水日期:1918.8.22

  完工日期:1920.3.5

  胡德號始建於1916年5月31日。同日日德蘭海戰爆發,由於裝甲防護不足,彈藥庫防火措施不力,英國海軍因彈藥庫殉爆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海戰之後,胡德號推遲了開工日期,針對在這次海戰反映出來的戰列巡洋艦的防護問題,英國海軍改進設計方案,增加了防禦裝甲厚度,例如側舷主裝甲帶由8英吋增加到12英吋,強化要害部位的防護,改進彈藥庫防火設施,裝甲總重量(由原設計10100噸增加到13550噸)以及艦體結構重量增加。在艦體兩側水線以下安裝凸出的防魚雷凸出隔艙,保護彈藥庫及動力艙室,提高了對魚雷防禦能力的同時提供了額外的浮力。胡德號雖然防護水平得到一定加強,但是其水平防禦裝甲和隔艙間防護仍然存在隱患。胡德號採用英國海軍傳統的長艏樓船型,動力系統首次採用新型小水管鍋爐,效率提高,試航時最高航速達到32節。胡德號的主炮沿用當時英國海軍戰列艦裝備的15英吋口徑火炮,4座雙聯裝主炮塔分別位於艏艉呈背負式各兩座。採用半封閉式炮塔的副炮位於露天甲板之上的甲板室兩側舷,位置距離水線較高,避免了高速航行時與惡劣海況時海浪的影響。

  1916年9月1日胡德號正式開工建造,其他3艘同型艦也陸續開始建造。隨著德國戰列巡洋艦建造停滯,1917年3月停建3艘同型艦,只留下建造進度較快胡德號繼續建造。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建造工作放慢了進度。胡德號於1918年8月下水,於1920年5月5日完工服役。胡德號完工時標準排水量41,200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主力戰艦。

  1930年代期間胡德號進行了數次局部的改裝,拆除兩舷副炮,加裝高射炮。1929年加裝艦載飛機彈射器,可帶一架海象式水偵機。1933年撤除。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規模現代化改裝的計畫被取消。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後,英國為了防止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用,7月3日胡德號作為旗艦率領駐地中海的H艦隊炮擊並重創阿爾及利亞的米爾斯克比爾軍港的法國艦隊。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一起在丹麥海峽追蹤攔截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被德艦炮彈命中,引起後部主炮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迅速沉沒。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曾經被視為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艦。但是她有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在經歷了一生的不平凡後,遭遇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