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十大驚人奇跡
在弱肉強食的中國封建社會年代, 戰爭成了各路霸主爭奪地盤和擴大勢力的最有效手段。無論是華夏大地上的國與國之間的吞併之戰,或者是對抗他國敵對勢力的侵略之戰,亦或者是開疆擴土的遠征之戰,戰爭都在用它獨特的方式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而每一次戰爭都在歷史篇章裡書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今天就讓我們盤點一下中國古代戰爭的十大奇跡吧,其中不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第十位:關羽白馬坡之戰
在三國時期中原爭奪的最高潮上演了這麼一個傳奇,曹操以500兵和眾老百姓面對袁紹的數千部隊的一次奇襲。名將關羽於亂軍中斬殺敵軍主將顏良之首。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初期,司空兼車騎將軍曹操,採用聲東擊西戰法,解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襲斬袁紹大將顏良的作戰。
是年二月,冀州牧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率軍先佯裝在延津(今河南汲縣東)渡河,做出襲擊袁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後,輕兵急進,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依行其計,袁紹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餘里時,顏良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將軍張遼、關羽率先進擊,關羽躍馬陣前,望見顏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直衝過去,在萬眾之中刺死顏良,斬其首級而歸。曹操揮令大軍衝殺,袁軍大敗潰散,遂解白馬之圍。
其雙方兵力對比之大,對雙方戰局影響之大是古代戰爭史很少有的。關羽斬殺顏良直接遏制了袁紹軍對中原地區的襲擊,並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九位: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 商朝末年,周武王為興周滅商,統兵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與商軍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展開的決戰。史稱「武王伐紂」。
中國商周之際 ,周武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決戰。
周武王繼位後四年( 前1057年,一說前1027),得知商紂王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一說還有甲士4.5萬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軍東進至孟津 ,與庸、盧、彭、濮、蜀(均居今漢水流域) 、羌、微 (均居今渭水流域)、(居今山西平陸南)等 8個方國部落軍隊及各反商諸侯軍會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歸周的有利形勢,率本部及 8個方國部落軍隊,於次年一月初四拂曉進至牧野。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武裝大批奴隸等,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一說70萬,一說17萬,均難確信) ,開赴牧野迎戰 ,初五凌晨,周軍佈陣畢,莊嚴誓師,史稱「牧誓」。
武王在陣前聲討商紂罪行,統一戰鬥動作以保持陣形嚴整,嚴申不准殺降以瓦解商軍。隨即命呂望率一部精兵衝擊商軍前陣。商軍中奴隸心向武王,紛紛倒向周軍。武王以主力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倉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此役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周爭取人心、翦商羽翼、乘虛進攻的謀略,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牧野之戰是古代社會規模最龐大的一次戰爭,也是在軍力數量極大反差的情況下,西周的軍隊戰勝了商朝的軍隊。而在戰爭的過程中,出現的商軍集體倒戈,成為古代戰爭歷史的奇觀。
第八位:曹彬滅南唐之戰
宋朝是個武將匱乏的時代,但在杯酒釋兵勸之前還是有一大批優秀將領存在的。曹彬就是其中一位。在中國全史,下度長江戰役都是十分龐大的,兩面的傷亡同樣是十分驚人的。但宋朝的這次渡江戰役卻沒損一兵一足,可算古代戰爭歷史的一大奇觀。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初年將領。在北宋統一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曹彬是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
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後復起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復任樞密使。死後謚號武惠。
曹彬滅南唐之戰是北宋開寶七年九月至八年十一月,在北宋統一戰爭中,升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陸軍渡江,攻破江寧消滅南唐的著名作戰。
第七位:項羽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背水一戰而求生。此戰是霸王人生的輝煌篇章,一個天下無雙猛將的閃光點。此戰消滅了恐怖的秦朝軍隊的主力部隊,是一個相當經典的戰術範例。以一軍之力消滅戰鬥力和兵力遠勝於己的軍隊,這是古代戰爭史難以見到的。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明朝學者茅坤認為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第六位:大明的兩次北京保衛戰
第一次。明朝30萬軍隊在土木堡被瓦喇也先部隊殲滅,皇帝英宗被活捉。瓦喇大軍直撲北京,兵部尚書于謙臨危受命,於亂軍中立景帝,號集民兵誓死守衛北京城。經過慘烈的戰鬥,不但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且順利迎回英宗皇帝,創造了北京保衛戰的第一次神話。
第二次。比第一次北京保衛戰更加凶險。在皇太極的數十萬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名將袁崇渙率領隊伍艱難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第二階段的勝利。然而取得這次勝利的軍隊居然不許進城,居然被友軍用石頭從城樓上面猛砸,這是古代戰爭少見的;最少見的是,袁崇渙在取得戰役勝利後居然被下了大牢,這完全算得上古代戰爭最慘烈的奇跡。
京師保衛戰或稱北京保衛戰是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將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擊退的戰爭,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消息傳到京城,皇宮上下驚慌一片。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加強戰備。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堅決反對,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鈺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
也先挾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
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第五位:東晉渭水之戰
渭水之戰是曹操為平定關中,與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最後決戰,也稱渭南之戰。
借考三國誌演義的書目,此戰重要的敘述章節是卷十二,而其前因後果則不僅是如此而已,引用史書原文:「公乃與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三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陳壽只用了三十多個字就給交差了,實在有點那個,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明確記載到美國西典軍校的中國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爭之一。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指揮員體現出來的戰爭素養幾乎決定了整個戰爭的走向。而整個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也決定了後近五百年的歷史走向。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是戰爭史上戰術應用的奇跡。而其間表現出的戰略戰術之絕妙,曹操對氣候、士氣等戰事環境的掌握,及用兵的深謀遠慮也絕非史書上那簡簡單單的三十多個字可以表達的了的。可以說,這場戰役雖然不是三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其對三國形勢的影響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但其謀運之深遠,則遠非三大戰役可比。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明確記載到美國西典軍校的中國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爭之一。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指揮員體現出來的戰爭素養幾乎決定了整個戰爭的走向。
而整個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也決定了此後近五百年的歷史走向。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是戰爭史上戰術應用的奇跡。
第四位:宋末襄陽之戰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襄樊之戰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南宋參加最後一次襄樊戰役的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的部隊,雖然他們浴血奮戰的功績不容抹煞,但由於指揮失誤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失敗。
襄樊之戰之後,南宋沒有幾年便迅速的敗亡了,到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滅亡。
一個城守了十年,城裡已經是彈盡糧絕,以至於到了人相食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在襄陽之戰時,宋軍巧妙的應用了地形優勢,成功的阻止了蒙古軍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擊。
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準確率,順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陽苦於後無援兵,內無糧草,宣佈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跡,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跡。
第三位:霍去病戰匈奴
霍去病是漢代名將衛青及皇后衛子夫的外甥,漢武帝托孤大臣霍光異母兄。其人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街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霍去病18歲開始與匈奴作戰,24歲暴病身亡,本身這個人就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奇跡,世界戰爭歷史的神童。一個20左右的將軍,創造性的指揮出當時機動力最高的騎兵部隊,開拓河西走廊,以10000人消滅了號稱有15萬人口的兩大匈奴部族。
在霍去病數次北伐匈奴的戰爭中無一敗績,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他的早死也悄然改變了後漢武時代的歷史走向和東亞格局。
第二位:李靖3000鐵騎過陰山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謚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陰山之戰是唐與突厥的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唐朝在這次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東突厥汗國,東突厥頡利可汗後被俘虜,東突厥從此滅亡。唐軍統帥李靖於貞觀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襲擊陰山東突厥駐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襲陰山」或者「夜襲陰山」。
這是場扞衛之戰,它扞衛的是大唐在東亞的地位,此戰將一個嶄新的帝國推向了世界的頂端。整個戰役從發起到結束都極具突然型。
想像下,在長達近萬里的邊境線上,沒有電話通訊,也不大可能有什麼將領集體開會,然後各路總官集結兵力與突厥進行聲勢龐大的大兵團作戰。
實際歷史上的陰山之戰發起是極具隱蔽性的,並且由個大總官的非常有效的戰略佯動,使得李靖的部隊順利奇襲了吉利的大營。此戰不但改變了亞洲的政治格局,也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使中國最輝煌的王朝屹立於世界東方近300年。
第一位:薛仁貴征戰高句麗
薛仁貴這個人跟霍去病十分相識。霍去病24歲死的,而薛仁貴30歲從軍。薛仁貴從軍時,漂亮完成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奇跡。在太宗駐蹕山戰中,薛仁貴白衣單騎,猛衝高句麗的十五萬大軍,使其混亂,連在場的所有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李道宗、李世績等都看得目瞪口呆,這完全稱得上戰爭的一大奇觀。
在襲擾東北地方勢力的戰爭中,薛仁貴又上演了橫山之戰的好戲。在西北征鐵勒九姓之戰中,薛仁貴將自己的傳奇上演到高潮。三矢神箭使鐵勒十餘萬人在戰場上集體跪拜投降,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唯一、也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輝煌篇章。
在征戰高句麗的時候,薛仁貴用本部2000人橫掃了敵軍總數達25萬之巨的戰役。薛仁貴先後進行了新誠保衛戰、金山會戰、扶余川奇襲戰,取得了滅高句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為古代中國開拓東北、治理東北起到了先鋒性作用。
薛仁貴從任左領軍郎將到死前雁門治代郡大都督,都對外族保持著極強的威懾。在薛仁貴69歲時,於雁門關出擊阿使那元真。面對13萬敵軍,薛仁貴脫帽示敵,敵見之,下馬列拜而退。這完全展示了大唐名將的風采。
薛仁貴其人是幾乎被遺忘的古代戰爭名將,現在在韓國日本都有供奉其靈位,他是大唐的軍魂,也是我國古代邊防戰士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