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各國“國慶節”之最:最離奇的國慶節 | 陽光歷史

 

A-A+

盤點世界各國“國慶節”之最:最離奇的國慶節

2018年06月28日 全球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39 次

  國慶節是一個國家政治性氣氛最濃厚的重大節日。但是,各國的國慶節的名稱以及日期的確定都不盡相同。從名稱上說,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稱「國慶節」或「國慶日」的有中國、法國等約40個國家;稱「獨立日」或「獨立節」的有美國、墨西哥、菲律賓、緬甸等約60個國家;稱「共和日」或「共和國日」的有扎伊爾、冰島等國家;稱「革命節」的有原蘇聯、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稱「聯邦成立日」的有瑞士;稱「聯合日」的有坦桑尼亞;還有的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洲日」和「巴基斯坦日」。

  從日期的含義上說,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約有30個國家以建國日為國慶節;有的是以憲法頒布日為國慶節,如德國;有的以革命起義日為國慶節,如法國;有的則以國家元首生日為國慶節,如日本、泰國、荷蘭、丹麥、英國等國。有趣的是,這些國家隨著國王、天皇或女王的更換而改變國慶節的日期。

  一般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慶日,但是,尼泊爾、瑞典、烏干達、幾內亞和丹麥卻有兩個國慶節。在尼泊爾,一個是「國家民主日」,一個是國王的生日;在瑞典,一個是「國旗日」,一個是國王的生日;在古巴,一個是「解放日」,一個是「全國起義日」;在烏干達,一個是「獨立日」,一個是「第二共和日」;在幾內亞,一個是「宣佈共和日」,一個是「人民戰勝侵略紀念日」;在丹麥,一個是「憲法日」,一個是女王生日。

  一、最有意義的國慶節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5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遊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30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

  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

  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國慶節是中國的法定假日。國慶期間,中國全國各地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二、歷史最悠久的國慶節

  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聖馬力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聖馬力諾就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這就是說聖馬力諾的國慶節已經有近2千年的歷史。

  聖馬力諾共和國簡稱聖馬力諾。位於南歐亞平寧半島東北部,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位於歐洲南部,義大利半島東部,整個國家被義大利包圍,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居民大部分信奉天主教。首都聖馬力諾。

  聖馬力諾始建於公元301年。1263年制定共和國法規,是歐洲最古老的共和國,1975年5月6日與我國建交。聖馬力諾經濟商工農三業並舉發展。旅遊和郵票收入是國家經濟的重要來源。聖馬力諾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名勝古跡引人入勝,每年接待遊客250多萬人,3至9月是遊覽觀光的季節,人數最多。聖馬力諾郵票業馳名世界,郵票品種繁多,色彩鮮艷,構圖精美,對外國的遊客,特別是集郵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農業主要出產小麥、大麥、玉米。商務習俗與義大利大致相同。在所有正式場合和大部分私人交往中,第一次見面要互換名片。和朋友約會,一定要準時,應邀到聖馬力諾人家中做客,在咖啡和白蘭地酒末端上來之前,客人一般不要吸煙,免得引起主人反感。到當地人家裡做客,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帶上一束鮮花。注意衣著,在辦公室,在餐館吃飯或麼街上行走都要穿外衣。相見時多以握手為禮。

  三、最奢侈靡費的國慶節

  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也就是國慶節,是美國政府花銷最多的節假日。聯邦政府僱員放假1天,損失的工時和額外的加班費開支約達1800萬美元;而各州公務員放假1天的平均成本在50萬至150萬美元之間,視涉及人數而定。

  聯邦和各州政府需要提前數月籌備慶典,並向民眾分發公共安全指南、手冊等,儘管這些並不直接歸入節慶的成本中。為防止意外,聯邦及各州的警察、消防和醫療急救部門在獨立日期間必須增加人手。許多市鎮政府也舉辦活動,通常都免費開放,最多只收取一點象徵性費用。

  不過,各市鎮政府大多會想辦法控制開支,如請志願者協助維持秩序;樂隊表演、娛樂節目和燃放煙花請當地電視台、報紙和企業贊助;應邀坐貴賓席的市民不少人也樂於捐款。從損失的工時和額外的保安成本算,美國慶祝一次獨立日大約要付出7700萬美元的代價。而開心過節的美國納稅人,也通過平時交納的聯邦稅和州稅,間接為慶典活動埋了單。

  四、最熱鬧的國慶節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也叫「巴士底日」,以紀念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革命。但1814年封建王朝復辟時,曾宣佈這一天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日」。直到共和制恢復10年後的1880年6月,法國議會才正式通過法令,將7月14日定為國慶日。法國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這個象徵自由和革命的日子。

  每年的7月14日,法國全國放假1天。節日前夕,到處都掛起彩旗,所有建築物和公共場所都飾以綵燈和花環,街頭路口架起一座座飾有法國國旗顏色紅、白、藍三色布帷的露天舞台,管絃樂隊在台上演奏流行樂曲。

  國慶日前後的晚上,狂歡的人群紛紛擁向街頭,脖子上圍著紅、白、藍三色綵帶,隨著音樂跳起歡快的卡馬尼奧舞及其他民間舞蹈。另外,法國每年都要在香榭麗捨大街上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晚上還要燃放煙火。法國每年的巴士底日慶典要用掉50噸火藥,10億支煙花;僅半個小時的焰火就要花費約350萬美元,整個節慶的成本可想而知。入夜,明亮的紅、白、藍三色探照燈光柱交叉搖曳在凱旋門上空,節日的燈火與天空中繽紛的焰火交相輝映,爆竹聲與狂歡的樂曲聲、歡呼聲響成一片,使節日慶祝達到高潮。

  五、最另類的國慶節

  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是個君主制國家,英王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英國將國王的生日作為全國最大的節日來進行慶祝。這個慣例開始於1748年,當時的英王喬治二世在自己生日那天舉行了閱兵式,這種慶祝生日的儀式被歷代英國國王繼承了下來。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她喜歡在生日那天待在宮裡,同皇親國戚們一起慶祝,不舉行閱兵典禮。但為了繼承先王的傳統,她決定再增加一個生日,稱為法定生日。從此,所有英王每年都要過兩次生日,一個是實際生日,一個是法定生日。

  按歷史慣例,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生日為4月21日,但由於倫敦4月氣候欠佳,因此將每年的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女王官方誕辰日」。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一向有「霧都」之稱的倫敦天氣也比較好。

  其主要活動,是女王親自檢閱英國皇家衛隊。2004年英國的國慶日是在6月14日。這天,英國皇家衛隊在倫敦騎士衛隊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是坐馬車去廣場出席閱兵式的。由於在英國星期六本來就不是工作日,因而這一天也不在假日之列。

  六、最離奇的國慶節

  1810年5月25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反對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推翻了總督並且成立第一個政府委員會。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獨立後,5月25日被規定為「1810年5月革命紀念日」,即國慶日。

  阿根廷人的慶祝方式帶有獨特的該國特色:發表演講,敲打鍋盆,揮動國旗和標語,咒罵政客。一些婦女身穿傳統服裝,穿梭在人群中發送繫著藍色絲帶的香蕉,絲帶上寫著:「知道一切的人」。據當地人解釋,這些香蕉暗指政府是「香蕉政府」,腐敗無能。

  與此同時,總統會在例行的慶典上,對著漠然的聽眾發表一通演講,不過回應他(她)的通常是一陣不失禮貌但有氣無力的掌聲。阿根廷有「世界糧倉和肉庫」的美稱,是南美洲最早走向獨立的國家。1535年,西班牙在這裡建立了殖民據點,由於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戴著很多銀製飾物,殖民者以為當地盛產白銀,於是將這裡命名為「拉普拉塔」。1776年,西班牙設立了拉普拉塔總督區,並且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1812年,阿根廷人聖馬丁領導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軍的大規模武裝鬥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4年後阿根廷正式獨立。

  七、最平淡的國慶節

  日本雖然有個「建國紀念日」在 2月11日,但日本的「國慶日」卻和英國一樣,也是以立憲君主明仁天皇的生日12月23日,作為國家的節日。

  公元645年,日本仿照唐朝律令制度,採用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體制。12世紀末,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握實權的軍事封建國家,史稱「幕府」時期,天皇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脅。1868年,日本的革新派推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恢復了天皇的神聖地位。

  二戰戰敗投降後,在美國的主持下,日本實施了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的國家,轉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如今天皇在日本已經不再被認為是什麼「神」了,但仍是國家的象徵。天皇的生日作為國慶日的傳統保持不變。當天活動就是天皇和皇后在皇宮接受國民進宮朝賀。日本的節日名目繁多,連企業也可以自己規定一個公司慶祝日,在民間最受重視的當屬元旦和盂蘭會。國慶日只是意味著一天的假期,並無慶祝景象。

  八、最具爭議的國慶節

  10月3日,是德國統一日,即德國的國慶節,全國法定假日,是為紀念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宣佈統一的國家性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是德國5個新聯邦州的成立日。

  1990年起官方的慶祝活動在聯邦參議院任輪值主席的聯邦州的首府舉行。各個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如2000年輪到了德累斯頓,儘管是「逢十」的大慶之日,但首都柏林也不舉辦隆重莊嚴的慶典,柏林市民只是在秋季少有的明媚陽光下,盡情在勃蘭登堡門前玩樂了一番,與一般的民間節日並無兩樣。

  德國統一以來,關於國慶日的爭論不止一次,各種建議早有不少,始終得不到一致意見。這似乎說明兩個事實。第一,德國歷史上的悲劇多於喜劇。從1871年近代的德意志帝國形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找不到一個像法國的7月14日一樣值得誇耀的日子,可以一提的是1944年7月20日以施陶芬貝格為首的軍官們刺殺希特勒的義舉,但作為國慶似乎又嫌份量不足。第二,說明人們對東西德統一後的現狀還不夠滿意。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