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背後真歷史:孔令侃囤積居奇危害民生? | 陽光歷史

 

A-A+

北平無戰事背後真歷史:孔令侃囤積居奇危害民生?

2017年04月2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59 次

  引言:在時下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北平無戰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孔祥熙的仗著家中權勢在上海灘成立了揚子公司,勾結官員偷運民生物資然後高價倒賣,囤積居奇,危害了廣大北平市民的生活,是激起學生遊行抗議的重要責任人。

  而在以往的記敘中,孔令侃和她的揚子公司更是成為了蔣經國1948年在上海灘「打老虎」平抑金融危機失敗的主要根源,從而成為國民黨政權在大陸金融崩潰丟失政權的一大罪魁。

  那麼歷史上的孔令侃和揚子公司真如上述描述中顯示的那樣囤積居奇危害民生最終斷送國民黨嗎?

  揚子公司經營什麼產業?

  據原揚子公司為工業部副經理宋子昂解放後回憶「揚子公司其全名為揚子建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孔家班的一宗買賣,由孔祥熙長子孔令侃親主其事……條條道路通向紐約——揚子公司做交易有幾個原則:即是只做現貨交易,不做訂貨交易,售貨一律以美金計價;收款一律以美鈔黃金為限,萬不得已而收進法幣,則必在當天換成美鈔或黃金,然後再以各種方法把這些美鈔黃金變成外匯。」

  據宋回憶,揚子公司經營的產業很多,但大多是進口貿易:「揚子公司有一個附屬機構——利威汽車公司,是英美汽車托辣斯在中國的代理人,像「奧斯汀」和「雪佛蘭」等座車,每輛進口成本約合一千八百餘美元,在國內獨佔的優越條件下,揚子公司經常保持五千元美鈔一輛的高價在市場銷售。只從汽車這一項商品上,經常就有大量美鈔黃金積聚在手中,以待變成外匯。」

  「從德俘到「德孚」——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有一部分納粹戰俘,蔣家朝廷欲留待後用,孔令侃也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在「互利」之下,揚子公司把其中幾個包了過來,蔣政府和美軍從此亦不再過問。……這樣經過了一年多,大批德國顏料現貨,即由德湧到,揚子公司和德國顏料壟斷資本終於掛上了鉤。我們都說老闆(揚子公司內部在背後均稱孔為老闆)真有辦法,通過德俘把揚子公司變成了「德孚」 (德孚洋行是戰前德國在中國最大的顏料獨佔商)。」

  「填鴨式的進口貿易一—我國商人有句老話,叫做:「千做萬做,蝕本不做。」無人要的東西,決不會去採購進來的,然而對揚子公司來講,則未必盡然。記得一九四七年冬,由紐約裝到大批女子皮鞋,打開一看,儘是些高跟尖頭的新式女鞋,可是尺碼奇大,連男子穿了還嫌腳小,而且大部分有了右沒有左,或是有了左沒有右,配不起對來,當然無法銷售,因之擱置很久。孔令侃知道了,大發脾氣,怪營業員不負責任,不肯細揀,推銷不力。類似這種啼笑皆非的事很多。但是有些商品,儘管函電交催,紐約偏偏不裝,總是姍姍來遲,有時甚至乾脆不來,這種失掉自主的進口貿易,無以名之,名之謂填鴨式的貿易。」

  「「限額」分配,「無限額」進口——在反動統治時期,海關有一種進口商品限額分配製度。這一制度,對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和生存,確實是被「限」住了,但對官僚資本卻「限」出了一個獨佔局面。被列為限額分配進口商品的汽車,對於普通正式商行,每一季度進口限額的分配,一般只有七輛,然而宋子文的孚中公司所經銷的「吉普卡」,一進口就是好幾百輛。揚子公司所經銷的英美汽車,其進口數量則更大。事情很明顯,倘然不這樣限一限,大家都能進口,大家都來競銷,一旦衝破了獨佔市場的局面,又何能始終維持五千美元一輛的高價,又何由致富呢?揚子公司在限額上是沾足了光的。」

  從宋子昂的回憶看來,孔令侃的揚子公司從事的,主要是依靠特權地位從事對外國商品的壟斷進口,再在國內高價賣出牟取暴利。這是蔣介石政府腐敗政權的縱容和保護下的買辦生財之道。而其經營的項目,也主要是汽車、顏料、高檔服裝、美軍物資等高附加值進口商品,卻與電視劇及以往的傳聞中描寫的囤積國內產出的糧食油料等能引起民生危機的日用大宗商品是截然不同。從這個角度上將孔令侃和揚子公司描寫成囤積大宗商品造成民生危機是不符合實際的。

  「從德俘到「德孚」——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有一部分納粹戰俘,蔣家朝廷欲留待後用,孔令侃也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在「互利」之下,揚子公司把其中幾個包了過來,蔣政府和美軍從此亦不再過問。……這樣經過了一年多,大批德國顏料現貨,即由德湧到,揚子公司和德國顏料壟斷資本終於掛上了鉤。我們都說老闆(揚子公司內部在背後均稱孔為老闆)真有辦法,通過德俘把揚子公司變成了「德孚」 (德孚洋行是戰前德國在中國最大的顏料獨佔商)。」

  「填鴨式的進口貿易一—我國商人有句老話,叫做:「千做萬做,蝕本不做。」無人要的東西,決不會去採購進來的,然而對揚子公司來講,則未必盡然。記得一九四七年冬,由紐約裝到大批女子皮鞋,打開一看,儘是些高跟尖頭的新式女鞋,可是尺碼奇大,連男子穿了還嫌腳小,而且大部分有了右沒有左,或是有了左沒有右,配不起對來,當然無法銷售,因之擱置很久。孔令侃知道了,大發脾氣,怪營業員不負責任,不肯細揀,推銷不力。類似這種啼笑皆非的事很多。但是有些商品,儘管函電交催,紐約偏偏不裝,總是姍姍來遲,有時甚至乾脆不來,這種失掉自主的進口貿易,無以名之,名之謂填鴨式的貿易。」

  「「限額」分配,「無限額」進口——在反動統治時期,海關有一種進口商品限額分配製度。這一制度,對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和生存,確實是被「限」住了,但對官僚資本卻「限」出了一個獨佔局面。被列為限額分配進口商品的汽車,對於普通正式商行,每一季度進口限額的分配,一般只有七輛,然而宋子文的孚中公司所經銷的「吉普卡」,一進口就是好幾百輛。揚子公司所經銷的英美汽車,其進口數量則更大。事情很明顯,倘然不這樣限一限,大家都能進口,大家都來競銷,一旦衝破了獨佔市場的局面,又何能始終維持五千美元一輛的高價,又何由致富呢?揚子公司在限額上是沾足了光的。」

  從宋子昂的回憶看來,孔令侃的揚子公司從事的,主要是依靠特權地位從事對外國商品的壟斷進口,再在國內高價賣出牟取暴利。這是蔣介石政府腐敗政權的縱容和保護下的買辦生財之道。而其經營的項目,也主要是汽車、顏料、高檔服裝、美軍物資等高附加值進口商品,卻與電視劇及以往的傳聞中描寫的囤積國內產出的糧食油料等能引起民生危機的日用大宗商品是截然不同。從這個角度上將孔令侃和揚子公司描寫成囤積大宗商品造成民生危機是不符合實際的。

  蔣經國作證孔令侃並未犯法更未被蔣捉拿

  在傳統的描述中,蔣經國的「打虎」打到了孔令侃頭上,引發孔令侃向宋美齡告狀,宋又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蔣經國放手,導致「打虎」失敗。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蔣經國在日記中就記下了當時的實情:揚子公司的經營都是合法的,並未違反法令囤積居奇,影響民生。

  「本星期的工作環境,是工作以來最困難的一段,希望這是一個轉機。除了物價不易管制以外,再加上揚子公司的案子,弄得滿城風雨。在法律上講,揚子公司是站得住的。倘使此案發現在宣佈物資總登記以前,那我一定要將其移送特種刑庭。總之,我必秉公處理,問心無愧。但是,四處所造成的空氣,確實可怕。凡是不沉著的人,是擋不住的。」

  1948年9月30日,蔣經國派人搜查了揚子公司的倉庫。搜查的結果,蔣經國自己明確的說:「揚子公司倉庫裡面所囤的貨物,都非日用品」。對此,蔣經國手下負責具體搜查任務的王升回憶說「在揚子公司的倉庫裡,的確是查到了一批糖,但是,經過化驗,是作為醫藥用的化學糖,不是民生必需品的食糖,所以不能法辦揚子公司,更不能法辦孔令侃」。

  對此,時任上海市長的吳國楨也予以了證實。

  他回憶道「孔令侃(Davidkung)留在國內經辦揚子建業公司。三青團和特務始終沒有打擾這項產業,根本沒有採取過行動。但不知道為什麼,就在金圓券垮台前兩周,他們襲擾了它,這很可能是按蔣經國的命令干的,目標是揚子建業公司的一個倉庫,並將其全部封存。如果是別人,他們當然會立即將違犯者送到特刑庭,但對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特別小心,他們檢查了所有的貨物。這消息馬上報道出去,自然是說,這位蔣青天不怕任何人。他們查驗了倉庫,全部按照法定程序,察看是否有違法行為。揚子建業公司確實沒問題,一切合法。」

  正如上節我們揭示的那樣,揚子公司主要從事的是特權壟斷下的高附加值進口商品的買賣,自然並不涉及大宗日常用品。

  揚子公司沒有犯法,蔣經國對此自然無可奈何。坊間所傳蔣經國拘捕孔令侃後被宋美齡救出的傳言,自然也是空穴來風。對此,當時在蔣經國手下工作的王章陵,後來在《蔣經國上海打虎記》一書中,直斥這類傳聞根本是「天方夜譚」,他明確指出「蔣經國亦絕沒有下達對孔令侃的拘捕令」。

  誰在傳播孔令侃囤積居奇蔣經國打虎不力的傳聞?

  既然孔令侃和揚子公司一切經營合法,並無囤積居奇妨害民生,蔣經國也依法未予處置。那麼蔣經國拘捕孔令侃後被宋美齡救出致使蔣經國打虎失敗的傳言為何傳播得沸沸揚揚以至於被太多人當成真實發生的史實?

  對此,當事人王升有所透露。

  「督導員辦公室立即指派警察會同戡建隊人員,前往揚子公司的倉庫徹查,查了一整天,不僅查倉庫、查貨物,而且查賬冊。在揚子公司的倉庫裡,的確是查到了一批糖。但是,經過化驗,是作為醫藥用的化學糖,不是民生必需品的食糖,所以不能法辦揚子公司,更不能法辦孔令侃。不過,有關這一事情,是是非非的謠傳滿天飛,成為蔣經國上海經管所遭受到。」

  那麼,這些沸沸揚揚的反抗運動都因何而起呢?

  他回憶道「孔令侃(Davidkung)留在國內經辦揚子建業公司。三青團和特務始終沒有打擾這項產業,根本沒有採取過行動。但不知道為什麼,就在金圓券垮台前兩周,他們襲擾了它,這很可能是按蔣經國的命令干的,目標是揚子建業公司的一個倉庫,並將其全部封存。如果是別人,他們當然會立即將違犯者送到特刑庭,但對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特別小心,他們檢查了所有的貨物。這消息馬上報道出去,自然是說,這位蔣青天不怕任何人。他們查驗了倉庫,全部按照法定程序,察看是否有違法行為。揚子建業公司確實沒問題,一切合法。」

  正如上節我們揭示的那樣,揚子公司主要從事的是特權壟斷下的高附加值進口商品的買賣,自然並不涉及大宗日常用品。

  揚子公司沒有犯法,蔣經國對此自然無可奈何。坊間所傳蔣經國拘捕孔令侃後被宋美齡救出的傳言,自然也是空穴來風。對此,當時在蔣經國手下工作的王章陵,後來在《蔣經國上海打虎記》一書中,直斥這類傳聞根本是「天方夜譚」,他明確指出「蔣經國亦絕沒有下達對孔令侃的拘捕令」。

  誰在傳播孔令侃囤積居奇蔣經國打虎不力的傳聞?

  既然孔令侃和揚子公司一切經營合法,並無囤積居奇妨害民生,蔣經國也依法未予處置。那麼蔣經國拘捕孔令侃後被宋美齡救出致使蔣經國打虎失敗的傳言為何傳播得沸沸揚揚以至於被太多人當成真實發生的史實?

  對此,當事人王升有所透露。

  「督導員辦公室立即指派警察會同戡建隊人員,前往揚子公司的倉庫徹查,查了一整天,不僅查倉庫、查貨物,而且查賬冊。在揚子公司的倉庫裡,的確是查到了一批糖。但是,經過化驗,是作為醫藥用的化學糖,不是民生必需品的食糖,所以不能法辦揚子公司,更不能法辦孔令侃。不過,有關這一事情,是是非非的謠傳滿天飛,成為蔣經國上海經管所遭受到。」

  那麼,這些沸沸揚揚的反抗運動都因何而起呢?

  此後不久,一封由保密局發給蔣介石的密電揭開了其中秘密。

  密電來自保密局特工對青年黨宋益清、曾琦兩人的言行監控。

  密電稱:

  「滬市經濟管制失敗之內幕。青年黨《中華時報》發行人宋益清,向曾琦報告稱,滬經濟管制之失敗,系政府既懲辦杜維屏破壞金融案於前,不應放縱孔令侃大量囤積於後,致使杜月笙嫉妒不滿,將所能控制之工廠,均以原料缺乏為辭,逐漸停止開工,並促成黑市交易,搶購風潮,籍以報復。」

  從這份密電可以看出,在這個傳聞提發生和流傳中,杜月笙起了極大的作用。

  杜月笙之子在蔣經國的打虎行動中因破壞金融被捕,這在幾年前的史詩巨片《建國大業》中已經有所表現。而杜月笙因此展開報復的原因卻是「嫉妒不滿」,而極度不滿的原因正是他以及全上海的老百姓都相信,孔令侃的揚子公司肯定囤積居奇了。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不是事實。但問題在於,民眾完全相信這一並非事實的傳聞,就已經說明孔家及蔣介石政府平日已經人心喪盡,在民眾心目中,他們就是狼狽為奸囤積居奇破壞民生的幕後黑手。與這一上下一致的認識相比,連孔氏並未違法的事實都變得蒼白起來。

  民心已失,蔣經國的打虎失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