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各國捷運空間之歷史漫遊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各國捷運空間之歷史漫遊

2016年04月30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27 次



捷運甫一出世,就開始扮演刻錄城市歷史發展年輪的重要而複雜的角色,這個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看起來沉默的接送員,卻也是城市發展進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各國捷運遊歷中,或許會縷析出屬於地下空間的一條清晰掌線……



倫敦


1863年1月10日,歷史之軌以英國倫敦為起始站,首發通往世界黑暗角落的捷運,第一天的乘客總數達到40000人,預示著人們的心理空間對「地下」本就無從抗拒。在戰爭期間,該捷運系統自成一格,擔負過指揮中心、工廠、避難所以及絕密通道的功用,維護了戰時國家安全和政府正常運作。在經歷近150年的發展後,捷運系統成為主構倫敦城市的隱秘軀幹與實在主體:400多公里營運里程,每日數百萬乘客,同時伴隨地下城的興盛及其周邊公共建築與設施的完善。更有意味的是,倫敦的幽暗地下空間與內化的藝術緊密纏繞:從1908年英國工業設計協會會長弗蘭克•匹克領導藝術家們在倫敦地下舉行大規模的海報運動起,倫敦的地下世界自覺充當著藝術界的先鋒角色。1931年亨利•貝克利用電子線路圖知識設計的一張倫敦捷運地圖在很多年後仍然被全世界的捷運系統效仿,成為舉世公認的標誌物。地下空間業已成為倫敦歷史、時代的特出名片,亦是城市人口交流、融合的場所。



巴黎


巴黎是從諾曼時代的地下石塊堆壘起來的城市——這座地表上最摩登的城市反轉自地下石料,直至今天同樣如此。因深受博覽會的青眼,促使巴黎地下空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巴黎首條捷運隨1900 年世博會而啟用。之後,意圖改變地下空間給人造成的壓抑,有關巴黎捷運空間的特殊設計美學、造型和象徵藝術又紛紜而起。目前,300公里長的隧道和數個已經棄用的採石場構成了這個城市熱鬧街道外表下的內臟——如今的地下隧道和各種各樣的洞穴都由幾百年前的採石場改造而成,並且地下世界的最深處還建立了很多墓穴,以紀念18世紀法國大革命和巴黎公社起義期間犧牲的將士。在巴黎的列•阿萊地區,曾經作為食品交易和批發中心的功能衰退後,它最終成為大型地下空間綜合體:建成的綜合體分為四層,捷運、城郊鐵路、公交換乘站、車庫、商店、步道、遊泳池等都被有序歸置於地下,形成一個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地下城,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舊城改造範例。而最為著名的地下與地上空間的肌體互滲可能要數貝聿銘對盧浮宮的擴建:利用宮殿建築包圍的拿破侖廣場下的地下空間容納全部擴建內容。廣場正中和兩側設置了4個大小不等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劇場、餐廳、商場、文物倉庫、一般倉庫和停車場等設施全被有序地安排其下。



紐約


紐約地下空間系統,完全可將之比附為內心樸素、服務至上的僕歐:443公里的捷運運營線路總長,及其504個水泥地面鋪設的車站數量皆冠全球之最,每日接待510萬人次,每年接近20億人次;紐約中心商業區有5/4的上班族採用這種經濟、高效的流動方式。紐約的地下空間開發強調功能為主,商業區依托於捷運,行政區或居住區則是地上地下空間互動互補的關係。其中,地下步行道系統因四通八達不受氣候影響,使得人、車分流,實現捷運與公共汽車的快速接駁。而捷運車站與大型公共活動中心能夠獲得集束串聯。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統,就在10個街區範圍內,實現了將主要大型公共建築在地下連接起來的宏景。除了交通基建外,紐約地下空間還實現供水系統的突破:將之完全佈置在地下岩層中,石方量130萬立方米,混凝土54萬立方米,除一條長22公里,直徑7.5米的輸水隧道外,還有幾組控制和分配用的大型地下洞室,每一級都是一項空間佈置上複雜的大型岩石工程。



東京


狹小國土促使日本始終致力於延展空間的不飽和性,最終鋪築526公里的地下城。1930年,東京上野火車站地下步行通道兩側設置「地下街」。如今其現有地下街的業態模式,也已從純商業性轉向為有交通、商業及其他設施共同組成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對於日本國民來說,地下空間與日常息息相關:進出地下街的人數達1200萬/日,占國民總數的1/9。


日本是地下共同溝在世界上興建數量居於前列的國家之一。1981年末,日本共同溝總長156.6公里,到21世紀,則達到526公里。近年來,新建的橫濱港灣21世紀及其舊城區的名古屋,以及札幌城市中心區都實施了地下空間的規劃、利用。日本也比較重視地下空間的環境設計,無論是商業街還是步行道在空氣質量、照明乃至建築小品的設計上均達到了地面空間的環境質量。在地下高速道路、停車場、共同溝、排洪與蓄水的地下河川、地下熱電站蓄水池的融雪槽和防災設施等市政設施方面,日本充分發揮了地下空間的作用。目前,日本地下城已躋身世界興建數量前列。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的「地下時光隧道」從1962年威力瑪瑞地區「第一條地下人行通道」開始計時:其時,該地區的大型商業中心上面47層的十字塔與地下的雙層停車場和中央車站入口處的火車調度場以及邊界行人交通,一併組成與地上面積相同的地下28.5萬平方米的巨構綜合空間,一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空間。它的成功運營,成為了後來者的效習對象。


目前,蒙特利爾已經擁有了歎為觀止的「地下城」:全長30公里的室內步行街網絡,獨一無二的捷運系統、舒適且宜人的地下環境。目前,地下城業已成為觀光者的首選之景。地下城大約12平方公里的該區域位處兩個重要的地理景觀中間,北抵皇家山脈,南達聖勞倫斯河。故而除商業之外,亦是發達的社會文化活動之地。


而在遍佈岩石的地下10到15英尺中的蒙特利爾捷運也如同蛛網般緻密、豐富,且功能強大:能與周邊作為過道、行人自由活動區域的地下一、二層的中層空間實現穿行,不僅成為交通樞紐的亮點所在,並且也使得蒙特利爾成為由10個捷運站、2條捷運線與3萬米的地下通道、室內公共廣場、大型商業中心組合成的當之無虞的「地底城市」。



香港


香港捷運曾是兩大軌道交通系統之一,自1979年起為乘客提供市區列車服務,並在2007年12月2日的兩鐵合併中,和九廣鐵路合併成港鐵,自此,它發展成為一個有7條路線,全長91.0公里的鐵路系統網絡,包括超過129.1公里長的隧道所組成,共有53個車站。媒體燈箱、平面廣告、mtr-shops(捷運商店)使得香港的地下空間的基建功能正向外延伸成為現代社會的消費空間,使得香港地下空間系統生發著新形態,成為具規模、流動、網狀地下城的雛形。並通過承擔雙重使命的乘客與遊人,使捷運系統呈現紛繁的語義——樞紐、通道、商場、「街」以及風景。此外,生活場景是地下空間的另一重立面:捷運站被喻為美術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