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真實還是真實 看黑白鏡頭定格的民國普通人
赫達·哈默爾,很多喜歡南京舊影像的朋友,都親切地稱她為「海達」。
1908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的赫達,自小熱愛攝影。1933年,她來到中國,應聘到北平的德國哈同照相館當攝影師。此後,她拍攝了大量中國北方的風光、文物古跡、民俗照片,名氣漸增。
1944年,德國駐南京政權大使韋爾曼邀請赫達和學者阿爾弗雷德·霍夫曼合作,編纂一本關於南京的畫冊。
那年夏天到冬天,赫達在南京拍攝了近千幅照片。1945年,德文版的《南京》在上海出版。
1946年,赫達與阿拉斯泰·莫裡遜結婚,隨夫姓,改名赫達·莫理循。1991年,赫達·莫理循病逝於澳洲堪培拉。次年,遵其遺囑,她在中國所攝的1萬多張底片、6000多幅照片全部贈予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赫達·哈默爾
通過這海量照片,可以看到,赫達將鏡頭對準南京的方方面面,名勝古跡、尋常巷陌、衙門官署、民居店舖,一一呈現,記錄了她感興趣的南京點點滴滴。
以下是一批赫達拍攝的普通南京人的照片,讓大家看看71年前的南京人到底是什麼模樣。(因為赫達在中國各地拍攝過很多照片,下列照片可能個別拍攝是其他地方的人,由於說明確實,難以鑒別,特此說明)。
這些普通的南京人,和我們一樣,都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而我們卻對他們如此陌生。
韶華易逝,微笑卻永存。當時的南京,尚處於日偽的統治下,物質生活也非常貧瘠,但鏡頭中的大部分南京人卻依然樂觀從容,不卑不亢地面對照相機,展露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
辛勤勞作的農夫,街頭叫賣的小販,測字算命的江湖先生,絞面的的農婦,還有少不更事、露出純真笑容的孩子,這些不可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反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看過難忘。
普通人的影像,也是鮮活的歷史點滴,而赫達影像的特點,就是用鏡頭原原本本地記錄,不會有擺拍,也不會有雕飾,永存照片中的是原真的南京市井生活。
這樣的影像,是現代人從粗製濫造的民國劇、抗戰劇中看不到的,即便是民國時期的畫報、月份牌,也不會攝錄下這無比真實的尋常人生。
由普通的南京人,赫達也愛上南京這座城市。1958年左右,她寫了一篇長文章,回憶南京,她寫到:「南京人如何?我發現他們與我所熟悉的北京人一樣友好和彬彬有禮。」
「我在南京的時光過得非常開心。儘管這座城市飽經摧殘,但依然是個美麗的地方,並在歷史上留下了光環。不難看出它為何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仍然是中國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