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黑白的南京風景 真的看醉了可惜不會再有了 | 陽光歷史

 

A-A+

這黑白的南京風景 真的看醉了可惜不會再有了

2017年03月24日 老照片之年代寫真 暫無評論 閱讀 85 次

1908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的赫達·哈默爾(赫達·莫理循),自小熱愛攝影。1933年,她來到中國,應聘到北平的德國哈同照相館當攝影師。此後,她拍攝了大量中國北方的風光、文物古跡、民俗照片,名氣漸增。

1944年,德國駐南京政權大使韋爾曼邀請赫達和學者阿爾弗雷德·霍夫曼合作,編纂一本關於南京的畫冊。

那年夏天到冬天,赫達在南京拍攝了近千幅照片。1945年,德文版的《南京》在上海出版。1946年,赫達與阿拉斯泰·莫裡遜結婚,隨夫姓,改名赫達·莫理循。1991年,赫達·莫理循病逝於澳洲堪培拉。次年,遵其遺囑,她在中國所攝的1萬多張底片、6000多幅照片全部贈予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赫達·哈默爾

小編日前對自己收藏的近千張赫達·哈默爾的南京舊影做了整理,大致可分為民國建築、宗教建築、市井風情、南朝石刻、南京人等幾個大類。

一張張照片細細品味,小編驚奇地發現,赫達不僅是一個出色的記錄者,更是一個高超的藝術家。在她的南京影像中,有一類是專門拍攝南京風景的。

照相機和膠卷,在那些年代是稀缺的物件,因此,老照片的功能往往側重於紀實和記錄。而單純拍的風光照,卻不多見。

赫達的這類照片,表現的是南京的田園、河山、湖泊的風景。鄉間的小路、江上的白帆、叢生的蘆葦、城區的菜地點綴其間,描摹出緩慢、靜謐,鄉土氣息十足的南京。在構圖上,赫達又有畫家一般出色的佈局,如果繪上顏色,每一幅都是風景畫佳作。


兩岸夾柳,滿目青翠。


伸向遠方的鄉間小路,有俄羅斯油畫的意境。


落日城頭,道不盡世事如棋。


都市裡的農田,分不清勞作的是市民還是農人。


渡頭余落日,墟裡上孤煙


蘆花搖曳,秋水共長天一色。


水田、農舍、阡陌,文人愛登臨的燕子磯只是小小的盆景。


落日下,安靜下來的郊野,兩顆孤獨的樹寂寞地照著水田。


秋江待渡


倚在城牆的臂彎裡,小船睡了。


殘缺的垛口,天天望著曠野,也目送漸行漸遠的故國滄桑。


野渡無人舟自橫。


孤帆遠影。


樹快睡了,天地間只剩下鼾聲。


陌上歸人。


遠山含翠。


見過王浚樓船的石頭城,如今看的卻是這小漁船。


春江水暖。


煙水不關興廢感,夕陽聞己唱漁歌。


世間萬事如雲煙,湖光山綠只依然。


劃破一池春水。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孤帆一片日邊來。


雪後台城。


幾棵怪模怪樣的樹。


城牆外的尋常風景,浣衣婦投來好奇目光。


三月插秧何曾閒,低頭只看水中天。

怎麼樣,看的過癮嗎?這是1940年代的南京,半個多世紀後,這樣的風景,在我們的城市裡幾乎已無法尋覓到。

城市當然會發生變遷,這是無法更易的規律,但風景的逝去,總會讓人感到傷感,好在還有黑白影像,留駐曾經的點滴片段。

赫達說過:「我在南京的時光過得非常開心。儘管這座城市飽經摧殘,但依然是個美麗的地方,並在歷史上留下了光環。不難看出它為何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仍然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我想,已經在天國的赫達,以及和她同時代的朱偰先生一樣,都當得起現在的南京人道一句真摯的「謝謝」。


標籤:



給我留言